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二、以嚴羽為代表的詩論家“以禪喻詩”,突破了宗教與文藝的界限,彰顯了中國文藝審美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現”方式。同時,“以禪喻濤”充分肯定審美主體的“自性”對於我們深入探索文藝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意義重大。
三、中國文人畫家之“游”與“逸”對我們認識中國文藝區別於西方文藝的獨特魅力具有重要價值。從發生學角度看,中國文人畫家繪畫機制深受中國儒、佛、道哲學之影響,其筆墨情趣中既飽含儒家注重人品修養、“道”貫“六藝”的人文氣息,又不乏空靈蘊藉、超然物外的天趣佛光。
四、中國詩歌之“志”具有複雜性,“詩言志”與“詩緣情?的“表現”特徵也呈現出複雜性。“詩言志”與“詩緣情”在“表現”特徵上又呈現出同一性。“詩言志”、“詩緣情”達成“表現”的思維向度上有共同點——不惟審美向度相似,在具體的表現“志”或“情”的手法上亦有相似之處。
五、《易傳》之“象”不是自然物象,而是對自然物象的模擬、形容和象徵。它是中國文藝“表現”特質的哲學淵源。這種哲學淵源恰恰是中國文藝的“意象”不同於西方意象派詩歌“意象”的因素。這種“象”思維對我國文藝審美的影響,主要是促進了拋棄具體物象、採用象徵性語言營造意象從而形成意境的審美方式。“意象”是“意中之象”。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意象’’在揭示人類審美活動的基本矛盾時所運用的思維方式也具有民族特色,即中華民族的“象”思維體系下的“意象”審美方式;“境界”應該是意境達到的圓融無礙的一種審美狀態及人們對這一狀態的評價。從審美層級上看,“境界”是高於“意境”的範疇,是“意境”升華到一定程度的審美狀態。
六、陳師曾的“中國畫進步論"有道理,是對中國繪畫的“表現”精神進行深入思索的結論。
七、“氣韻”與“妙悟”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重要範疇。“氣韻生動”在“六法”中具有形而上的統領作用。“氣韻"是個具有濃厚“表現”色彩的範疇,“氣韻”從人物畫到山水畫的演變過程正是中國文藝美學“表覡”精神發展的必然結果。要認識“氣韻”的價值,必須從“表現”的角度深入探索。從“悟入”到“自悟”再到“妙悟”,是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悟詩”思維向度的轉換,這一轉換表明“妙悟”理論在南宋發展到了成熟階段的“表現”發展路徑。
編輯推薦
《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表現”範疇及命題研究》不打算專門進行中西比較,而是力圖從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審美境域出發,對中國古典文藝學幾個重要的範疇和命題的生產方式進行掃描,以期提示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民族性內涵。
目錄
內容提要
緒論
第一章 “詩中有畫”:文人畫家的“表現”追求
一、“詩申_有畫”不等於詩歌能還原成圖畫
二、中國畫亦能表現“動”態
三、“詩中有畫”具有高品位的美學趣味
第二章 “以禪喻詩”:中國詩人的“攻玉”策略
一、“以禪喻詩”的接受史、批評史及評析
二、“以禪喻詩”的“表現”機制探索
第三章 “游”與“逸”:文人畫的“表現”特徵
一、儒、佛、道之“游”
二、“逸筆草草”與“逸氣”
三、對中國文藝的啟示
第四章 “詩言志”與“詩緣情”:中國文藝美學的“表現”路徑
一、“志”的內涵
二、“詩言志”與“詩緣情”的“表現”,特徵
第五章 中國畫進步論: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精神的認同
一、退步與進步:對中國畫的兩種判斷
二、再現與表現:中國畫進步與否的視角
第六章 “意象”與“意境”:中國文藝美學的“表現”思維模式
一、“觀物取象”與“意”中之“象”
二、“意”與“境”渾:意境的“表現”功能
三、“意境”與“境界”:文藝審美的“表現”層次
第七章 “氣韻”與“妙悟”:中國文藝美學的“表現”旨歸
一、“氣”與“韻”
二、“氣韻”與“生動”
三、妙悟
結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