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風帆

中國古代風帆是帆是利用風力驅動船舶、車輛以及提水機具的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風帆
  • 外文名:Zhongguo gudai fengfan
  • 利用:風力
  • 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前
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國船舶已開始使用風帆。甲骨文中的(讀如蓬,pen)可能是原始的帆字,它的形象是兩根竹竿張一席帆。三國時期已逐步採用多帆,有雙帆、三帆、四帆甚至七帆。各帆交錯布置,增加受風面積以提高風帆效率,而帆多、風壓中心低,又能使船舶獲得較大的穩定性。宋朝還出現轉軸桅,能起倒,可使帆船順利通過橋洞。明朝以沙船為主的各種木帆船,大多能逆風行駛。由於帆、舵和披水板的巧妙配合,使船工有全風向航行的能力。披水板又稱腰舵,安裝在船的兩舷,逆風行船時輪流將下風一側的披水板放入水中,以減少船舶的偏航角度(見圖[逆風行船圖])。中國華北、華中和華東地區多用布帆;華南地區也用席帆。採用縱帆是中國多數木帆船的特點。明清時期揚州地區的立帆式風輪是將八扇縱帆等距裝置在八角形木架上,圍繞一個垂直軸旋轉,能自動調節帆面角度,中國沿海地區多用於提取海水製鹽。清代又有同時利用風力和人力的掛帆獨輪車。
中國古代風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