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礦物知識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將我國古代有關礦物、岩石知識的文獻加以考證、研究、整理,並結合現代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歷史時代為經,以我國古代人民對礦物、岩石的認識思想為緯,對我國古代人民對礦物岩石的認識加以翔實地論述,內容十分豐富。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適合研究中國地質學史、礦物學史、中國科技史的讀者以及相關專業學生閱讀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礦物知識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頁數:426頁
  • 開本:16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 作者:王根元 劉昭民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22123103, 978712212310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先民對各種礦物的認識和使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參考文獻2

第二章 原始社會時期和夏代、商代的礦物知識3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所使用的礦物和岩石3
一、早期4
二、中期6
三、晚期7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至夏代、商代所使用的礦物和岩石10
一、有關一般石器的礦物和岩石10
二、有關製造陶器的礦物和岩石13
三、有關製造銅器的礦物17
四、有關玉器的礦物28
五、黃金、隕鐵和丹砂33
參考文獻37

第三章 周代和先秦時代的礦物知識43
第一節 與考古出土實物相關的礦物知識43
第二節 關於礦物和岩石知識的記載46
一、《禹貢》中的礦物知識46
二、《范子計然》中的礦物知識47
三、《山海經》中的礦物知識49
第三節 金屬礦物(礦產)共生關係的認識69
參考文獻76

第四章 秦漢時代的礦物知識79
第一節 與考古出土實物相關的礦物知識79
第二節 有關典籍中記述的礦物知識83
一、《漢書·地理志》中的礦物岩石知識83
二、秦漢煉丹術中的礦物知識88
三、《神農本草經》中的礦物知識101
參考文獻106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礦物知識109
第一節 對各種礦物(礦產)的認識111
一、《吳普本草》中的礦物知識111
二、《抱朴子》中的礦物知識113
三、《名醫別錄》中的礦物知識115
四、其他文獻中的礦物知識123
第二節 礦物與地表植物相互關係的論述127
參考文獻129

第六章 隋唐及五代時代的礦物知識132
第一節 關於岩石與礦床共生、地表植物和地下
金屬礦床關係的
進一步認識137
第二節 本草著作中的礦物知識139
第三節 其他文獻中的礦物岩石知識142
參考文獻149

第七章 宋金元時代的礦物知識151
第一節 在本草書籍中的礦物知識162
一、《圖經本草》中記述的礦物163
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記述的礦物167
第二節 《本草衍義》中的礦物知識171
一、《本草衍義》卷四中記述的礦物172
二、《本草衍義》卷五中記述的礦物176
三、《本草衍義》卷六中記述的礦物181
第三節 成礦理論的萌芽184
第四節 《雲林石譜》中的礦物岩石知識187
一、《雲林石譜》上卷中記述的礦物岩石188
二、《雲林石譜》中卷中記述的礦物岩石196
三、《雲林石譜》下卷中記述的礦物岩石200
第五節 《漁陽公石譜》和各種硯譜中的礦物岩石知識207
第六節 其他文獻中的礦物岩石知識217
一、《桂海虞衡志》和《嶺外代答》中的礦物岩石知識217
二、《夢溪筆談》中的礦物岩石知識221
三、關於可燃性礦產的認識230
四、其他有關礦物的記載231
參考文獻233

第八章 明代的礦物知識236
第一節 對植物指示地下金屬礦床的進一步認識242
第二節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礦物岩石知識244
一、水部246
二、土部249
三、金石部250
第三節 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礦物岩石知識291
一、《天工開物》卷上第七章彰施(原第三章)294
二、《天工開物》卷中第八章五金(原第十四章)294
三、《天工開物》卷中第十一章陶埏(原第七章)305
四、《天工開物》卷中第十二章燔石(原第十一章)306
五、《天工開物》卷下第十四章丹青(原第十六章)311
六、《天工開物》卷下第十六章佳兵(原第十五章)312
七、《天工開物》卷下第十八章珠玉(原第十八章)313
第四節 其他各種文獻中的礦物岩石知識321
一、陶宗儀《輟耕錄》321
二、王圻《三才圖會》323
三、郁濬《石品》329
四、《徐霞客遊記》中的礦物岩石知識332
五、陸容《菽園雜記》中的礦物知識333
六、張應文《清秘藏》中的礦物岩石知識334
七、曹昭《新增格古要論》中的礦物岩石知識335
參考文獻338

第九章 清代的礦物知識343
第一節 對於硯石和奇石的認識347
第二節 各種文獻中的礦物知識353
一、《物理小識》中的礦物知識353
二、《博物要覽》中的礦物知識356
三、《格致鏡源》中的礦物知識366
四、《顏山雜記》中的礦物知識368
五、《滇海虞衡志》中的礦物知識369
六、《華岳志》中的礦物知識371
七、《嶺南叢述》中的礦物知識372
八、關於菊花石的記載375
參考文獻378

第十章 中國近代礦物學的萌芽成長和發展379
第一節 中國近代礦物學的萌芽380
一、《坤輿格致》的內容及其在中國的傳播381
二、《地理全志》、《博物新編》、《遐邇貫珍》、《六合叢談》等書刊的傳播384
三、外國地礦人員在中國活動的影響387
第二節 近代礦物學在中國生根的標誌——譯著《金石識別》的出版389
一、《金石識別》的著者和譯者390
二、《金石識別》的翻譯391
三、《金石識別》書名淺釋392
四、《金石識別》的內容393
五、《金石識別》的翻譯藍本395
六、《金石識別》的翻譯和出版時間395
七、《金石識別》的版本及影響396
第三節 中國近代礦物學的成長398
一、日本近代礦物學輸入中國的途徑399
二、西文漢譯礦物學著作402
三、中國學者編著的礦物學著作403
四、20世紀初礦物學著作出版概況408
參考文獻408

附錄411
附錄一 中國礦物史研究的開拓者——章鴻釗411
附錄二 《中國古代結晶學史略》——王炳章420

序言

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古代先民很早就認識並利用了許多礦物、石料,並且留傳下來許多有關礦物知識方面的文獻史料,值得後人加以整理、分析和研究。
礦物學是地質學中的基礎學科和先行學科,礦物知識史是地質學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勾勒清楚礦物學發生、發展的軌跡,對揭示地質學發展的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研究中國礦物知識史,既要找準在世界礦物學史大系統中的位置,又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回顧我國的地質事業,在老一輩地質學家章鴻釗(1877~1951年)、丁文江(1887~1936年)、翁文灝(1889~1971年)、李四光(1889~1971年)等人開創推動下,近百年來有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和成就。他們對於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地質科學、地質學史和礦物知識史的研究也都具有奠基開創之功,並有鴻篇巨著傳世(例如章鴻釗1921年出版的《石雅》、1925年出版的《洛氏中國伊蘭卷金石譯證》等)。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王嘉蔭(1911~1976年)、王炳章等人開拓古代礦物知識史的研究領域,70年代後期,夏湘蓉(1910~2001年)、李仲均(1922~2005年)、王根元編著出版《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引起國內外許多學者的關注。1980年,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在夏湘蓉倡導下成立,夏湘蓉出任首任會長。由此,對中國地質學史的研究,由個人興趣愛好而逐步變為集體的有組織行動,由零星研究變為有計畫的系統研究。自建會以來召開了十多屆學術年會,並於1989年組織過一次國際會議(第十五屆國際地質科學史大會)。出版了十幾部專著和百餘篇論文。研究內容包括地質學史、古代礦業開發史、中國地質學會史、地質事業史、地質教育史、地質事業中外交流史、人物史等諸多方面,逐步把中國地質學史研究推向了空前繁榮的新時期。
20世紀60年代初,作者王根元受委派擔任當時任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前身)礦物教研室主任王炳章教授(1899~1970年)的助手,協助他從事礦物知識史和地質學史的研究工作。在將近三年的過程中,在他的諄諄教導下,在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教益。當時,他一直想撰寫《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的著作,曾經從為數眾多的古代典籍中收集、整理了不少資料,先後發表了《中國古代結晶學史略》、《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丹砂》、《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水銀》、《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雌黃和雄黃》、《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中的硫黃》等10多篇論文。但由於種種原因,直至1970年與世長辭之前始終未竟夙願。數十年來雖未曾忘記業師遺志,但畢竟勢單力薄,只是斷續地做了一些資料整理、歸納的工作,未能成書。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根元教授,台灣學者、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理學碩士、台北中央研究院科學史委員會委員劉昭民先生,以及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王昶教授一起,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並徵詢有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完成了《中國古代礦物知識》的寫作提綱和初稿。在此基礎上又與王昶一起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對初稿內容及全書架構進行了反覆推敲,並由王昶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修改補充完善,最後統編並付梓。
20世紀90年代初,作者曾與崔雲昊探討過中國礦物學史的問題,一致認為中國礦物學史可分為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古代礦物知識史;二是近現代礦物學史;三是當代礦物學史。崔雲昊經過多年悉心研究,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於北京召開的前夕,撰著出版了《中國近現代礦物學史》(科學出版社,1995年)。這部專著的出版,填補了我國地質科學史研究中的一個空白,也是中國礦物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礦物知識》是中國礦物學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之編排和撰寫採取斷代史方式,以歷史時代為經,以我國古代先民對礦物的知識和思想為緯,加以連貫地論述,以期明了歷代先民對礦物逐步認識和深化演變的過程。
至於中國礦物學史的另一組成部分,“當代礦物學史”則有待於將來有識之士撰寫付梓。
在此書完稿之際,恰逢業師王炳章教授謝世40周年,特把業師之《中國古代結晶學史略》一文,作為附錄,以彌補本書之不足,也表示作者對業師永難忘卻的紀念。同時把作者1996年發表的中國地質創始人之一、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研究的奠基人章鴻釗傳略,附錄於書後,以示對章氏的緬懷之情。
對於中國古代礦物知識史的研究,是介於地質學、礦物學、冶金學、考古學和歷史學諸學科之間的邊緣性研究課題,具有廣闊的研究領域和重要的學術意義。就物質文化而論,人類的進化史和社會發展史不啻是一部礦產(礦物)資源的發現利用史。而我國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國,其考古條件得天獨厚,源自於田野考古和科技考古的成果,將會不斷地豐富著我國古代礦物知識的寶庫,同時我國古代浩如煙海的文獻典籍,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礦物知識史料。但是要尋找、查閱、核實、考證這些史料則是一件頗為不易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艱辛的,故本書存在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海內外讀者、專家不吝批評和指正,俾使作者於再版時加以增補、改正。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本書能得以及時出版,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我們衷心的感謝!我們還要特別感謝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的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連緒教授,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副院長袁軍平教授,以及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珠寶學院的全體教師。
王根元、劉昭民、王昶
2011年8月定稿於廣州番禺青山湖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