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政治盟約從盟主體制下到帝國體制下的變遷》是鄭立躍編寫的中國古代史學術論文,導師是何茲全,陳琳國。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論文作者
鄭立躍著
導師
何茲全,陳琳國指導
學科專業
中國古代史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北京師範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政治制度 政治體制改革 盟主 帝國
館藏號
D691
館藏目錄
2010\D691\4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的政治盟約,在春秋時代進入其典型形態,到戰國以降,產生了巨大的轉變,隨即又在漢帝國的產生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政治盟約在帝國體制下被改造,而在帝國崩潰時期,表現出更新的面貌。 在春秋時代,政治盟約承擔著維繫諸侯國家共同體的功能。通過政治盟約,若干政治原理從諸侯國家的具體關係中被提煉出來,成為了盟主體制的基本原則。從春秋諸侯國家之間的自由盟誓到盟主體系確立的過程,也是政治盟約所反映的原理從具體向抽象過渡並且形成一個穩固體系的過程。 在戰國時期,春秋類型的諸侯國家關係不復存在,而政治盟約在此時重新又有了具體化和私人化的關係。所謂具體化,與盟主體系下的政治原理由具體而趨於抽象的過程相對;所謂私人化,則是指政治盟約的信用承載者已漸漸變為封君個人甚至游士。在國與國之間的盟約信譽下降時,此類私人交際之中重信義、盟約的因素得到激發。 在反秦戰爭中,基於任俠和盟約精神的雙重基礎,大量的地域集團得以產生、聯合,並對反秦戰爭與楚漢戰爭的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漢帝國建立後,以“白馬之盟”將延續自反秦與楚漢戰爭的具體君臣關係轉化為基於抽象原則的新君臣關係。在漢——諸侯王國、漢——周邊政權的問題上,政治盟約也被廣泛利用。 新莽末和東漢末的動亂中,政治盟約再次顯著地出現,然而其主張的原則,已經深深地帶有帝國體制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