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思想》是2019年6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中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思想
- 作者:康中乾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20346009
《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思想》是2019年6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中乾。
《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思想》是2019年6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中乾。內容簡介《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思想》是對中國古代哲學中形上學、本體論思想的梳理和總結,同時也是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資源的一種發掘。全...
大同是中國古代思想,指人類最終可達到的理想世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徵即為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沒有戰爭。這種狀態稱為“世界大同”,此種世界又稱“大同世界”。現代又加入了全球範圍內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的思想。儘管大同思想為中國思想,但西方的烏托邦,以及現代的...
可以說,天命觀為儒家傳統的哲學思想。天命觀來源於遠古人類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古人以天為上帝,而上帝是自然神和祖先神的統一。天命即是上帝的命令或意志。隨著人類社會由野蠻進入文明,國家和階級產生,天命觀又表現為神權與君權相結合。古代傳說夏、商、周三代受天命而得天下,便是象徵著神權與君權的結合。三代...
《道的生成與本體化:論古代中國的本體思想》是202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重躍。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古代中國本體思想的研究文集。全書圍繞“道”這個中國哲學概念和“本體”這個西方哲學範疇展開論述與論證,是一部嘗試溝通中西哲學的作品,深入研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所具有的“本體論”意義...
中國古代哲學家門認為:(陰陽)“二炁[qì]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
《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是2001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達文。內容簡介 《中國哲學的本源:本體論》內容包括:來到耳順時——代序言;舊話重提:理性與信仰;中國哲學的本體論和儒學的三種本體論取向;道家哲學的本源-本體論;老子的哲學思想;王弼哲學的本體論特徵;郭象哲學的“有”範疇;道家哲學...
《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研究》是2013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苟小泉。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從中國傳統哲學的“兩個世界”出發,提出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的“三重形態”,並分別論述了這三重本體論的內涵、特點和意義,又考察了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中的具體表達、象徵言說和終極...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原、本體、規律或原理。道的原始涵義指道路、坦途,以後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這一變化經歷了相當長的歷史過程。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成為道家的創始人。以後,在不同的哲學體系中其涵義雖有不同,但基本上成為世界本原、本體、...
學習中國古代哲學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節 中國古代哲學大觀 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 中國古代本體論 中國古代變常觀 中國古代矛盾觀 中國古代知行觀 中國古代人性觀 第二章 先秦時期哲學的誕生 節 先秦時期哲學的萌芽 早期的“陰陽”“五行”說 商周時期哲學論證的中心 春秋時期天人觀和人神觀的轉變 先秦哲學的總結 第二節...
後為武帝獻策,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使儒家哲學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因政治之勢占有正統地位。董氏重要的思想見於"天人三策"及《春秋繁露》中,前者主張儒家的德治理念,提出各項關於政治的及社會的設計;後者在哲學思想的發揮中,強調天人相感的宇宙論及歷史觀。董仲舒的哲學建構,正是儒者反映時代心靈的特殊寫照...
這是這個詞在古代中國哲學中的主要意義。“不要勉強和強迫”意義上的自然,就是從這裡引申出來的。自然不僅是道的屬性,也是效法大道的萬物的屬性。《老子》六十四章說:“是以聖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很明顯,這裡說的“自然”是“萬物的自然”。“聖人”遵循“道”的“無為而無不為”推行“無為政治...
莊子發揮老子的無為思想,提出“無以人滅天”,反對積極入世,追求“逍遙”的精神境界。③古今觀。即歷史觀。春秋以前中國哲學的歷史觀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論,認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會治亂取決於君主是否順天應人。西周末社會發生巨變,人們對歷史特別是古今問題亦形成許多新見解。伯陽父認為自然環境的變化會...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本體論叫做“本根論”,它指探究天地萬物產生、存在、發展變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據的學說。中國古代哲學家一般都把天地萬物的本根歸結為無形無象的與天地萬物根本不同的東西,這種東西大體可分為三類:(1)沒有固定形體的物質,如“氣”;(2)抽象的概念或原則,如“無”、“理”;(3)主觀...
魏晉玄學的一種主要哲學思想。創始人為何晏、王弼。主要觀點是以“無”作為宇宙的本體,認為萬物(有)以無為存在的根據,貴無論促進了中國古代本體論哲學的發展,但錯誤地以空洞的抽象觀念為宇宙萬物的本體,故受到後來以裴頠為代表的崇有論的批判。【本末】中國古代哲學用語。指根本與末節,本質與表現,本體與作用...
它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企圖使中國哲學在基礎上建構把儒道兩大家結合起來極有意義的哲學嘗試。 在哲學上,主要以有無問題為中心,形成玄學的貴無與崇有兩派。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統治集團分裂,社會危機日益尖銳。在意識形態上居於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開始動搖,今文經學和讖緯內容空虛荒誕,絲毫無助於社會政治問題的...
道體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用以說明世界的本源、本體、規律或原理。簡介 《道體論》(Treatises on Taoist Noumenon),中國道家論著。唐通玄先生述。一卷。書中分《論老子道經》、《問道論》、《道體義》三篇,以自設問答形式,闡述道體本義。作者認為:道是萬物的本體。萬物與道,同中有異,二位一體,即一...
“道”即是道體,是一形而上意義的實體,道體並不是孤懸獨存,與世間截然分離的,”道“是超越時空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而又無所不包,無所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道體本身所涵蘊的性質,正是世人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概念 字義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範疇,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
;馬克思哲學思想;莊子哲學思想,研究哲學思想主要學者 陳明 張毅 楊芳 劉傑 張明 王英 衷爾鉅 胡軍 雍濤 王向清 主要哲學思想 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思想 其中唯物主義思想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心主義思想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
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論 《中國古代哲學的本體論》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康中乾
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在中國古代哲學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並對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元氣學說作為一種自然觀,是對整個物質世界的總體認識。因為人的生命活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特殊形態,故元氣學說在對天地萬物的生成和各種自然現象作唯物主義解釋的同時,還對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及有關生理現象提出了...
《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是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光華。內容簡介 本體是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研究不可迴避的核心範疇之一。如何深化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研究,是目前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從社會史、文化史或學術史的角度可以修正以往思想史、哲學史研究的某些不足,但思想史、哲學史研究的突破...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極”一詞出於《繫辭上》。“太極”有多重意義:一為生生之源;生生之源的生產方式猶如細胞裂變: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八六十四;生生之源的生生是一個自然過程。關於太極的含義,有以下幾種解釋:(1)指宇宙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唐初經學家,孔穎達在...
有賓主偏勝之義,而偏勝者恆主之”,認為可以區分出陰陽這對矛盾中的主導方面和從屬方面。王夫之全面總結了歷史上的一兩學說,把“一分為二”和“合二為一”包括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之中。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主要特點是:豐富的辯證法特徵,深厚的無神論傳統,自然與社會聯繫的整體意識,氣本體論的連續性觀點。
《方立天文集(第9卷):中國古代哲學(套裝共2冊)》著重論述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從哲學角度探討天道和人道諸重大問題的思想,也就是從宇宙的生成、宇宙的演變,從人的生命、人的屬性和人的價值,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幾個基本方面出發,去追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宇宙生成論、本體論、時空觀、常變觀、矛盾觀、形神觀、...
《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本體學思想訪談錄》是2015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成中英、漆思、張斯珉。內容簡介 該書就中國哲學復興的機遇與方向、時代的轉折與哲學觀念的變革、本體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重建、價值和知識的整合與中西哲學會通、中國哲學的心性論與生命境界提升、本體倫理學與管理哲學、重建...
體用是中國哲學的一對範疇,指本體和作用。一般認為,“體”是最根本的、內在的、本質的,“用”是“體”的外在表現、表象。一般說來,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體”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謂“用”就是從生的,第二性的。這是“體”與“用”的最簡單最主要的意義。成語出處 1 “體”與“用”的範疇出現較...
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宇宙萬物皆統一於氣。因此,天人相應的物質基礎在於天人一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氣論”對中醫理論中的天人相應學說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概念 指以氣為本體的宇宙觀,認為氣為萬物之始基,變化之主體,永恆不滅。解讀 “氣”的概念源於《周易》。《易經·乾卦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