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開設的在校課)

中國古代史(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開設的在校課)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古代史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開設的在校課,是歷史學專業的主幹課程,也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面向全校開設的通識課程之一,是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據2021年11月愛課程官網教學大綱顯示,該課程總學時為144學時(含實驗實踐學時)共8學分,其中上冊90學時5學分、下冊54學時3學分,學習人數為54189人。

該課程共分上下兩冊教學,上冊講授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下冊講授五代、遼、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古代史
  • 課程類別:高校線下課程、專業主幹課程、通識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 課程屬性:專業基礎課、技術基礎課
  • 開設院校: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 總學分:8學分
  • 總學時:144學時
課程性質,課程定位,適應專業,課程大綱,教學計畫,教學目標,教學要點,教學重點,教學手段,學習預備,學習方法,學習資料,出版圖書,考核標準,所獲榮譽,教學團隊,

課程性質

課程定位

中國古代史課程是歷史學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也是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面向全校開設的通識課程之一。

適應專業

中國古代史課程適用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人文科學試驗班等專業進行學習。

課程大綱

第1章 導論
第2章 史前時期
02-01 史前時期(一)
02-02 史前時期(二)
第3章 夏商周三代文明
03-01 夏商周政權的更替
03-02 甲骨文和金文
03-03 商周的政治結構
03-04 周代的幾種制度
03-05 夏商周三代關係
第4章 從春秋戰國到漢武帝——帝國的初步形成
04-01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04-02 春秋戰國之際的歷史變革
04-03 戰國時期的改革與變法
04-04 秦國的統一道路
04-05 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
04-06 漢初到武帝時期的帝國重建
04-07 漢承秦制與漢承楚制
第5章 從漢武帝到東漢末年——兼說秦漢帝國的基本構架
05-01 武帝以後西漢中晚期的政局
05-02 豪族的崛升和東漢的政治危機
05-03 秦漢帝國的疆域
05-04 秦漢帝國的政治制度
05-05 兩漢時期的經學
第6章 三國的鼎立
06-01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含“緒言”)
06-02 曹操與曹魏政治
06-03 諸葛亮及其治蜀
06-04 孫吳的政治和經濟
第7章 西晉的短期統一
07-01 西晉的建立及其統一
07-02 西晉的政治制度:繼承與創新
07-03 西晉的經濟制度
07-04 西晉的統治危機及其覆亡
第8章 東晉南朝的偏安江左
08-01 南北大族的聯合與東晉政權的建立
08-02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的極盛
08-03 北方流民的南下與東晉政府的對策
08-04 東晉偏安江左的對外方略
08-05 東晉南朝政權的更替
08-06 南朝寒人的興起與門閥的衰落
08-07 東晉南朝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第9章 十六國北朝的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
09-01 十六國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
09-02 北方流民與“乞活”及塢堡組織
09-03 北朝的政治與經濟
第10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10-01 玄學
10-02 宗教及其民間信仰
10-03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入與民族觀念的變化
10-04 南北學風與文化的差異
10-05 南北家庭規模、風俗、禮儀的差異
第11章 隋朝的短期統一
11-01 隋朝的建立及其統一
11-02 承前啟後的隋朝制度
11-03 隋朝的社會經濟政策
第12章 唐朝前期政局的演變
12-01 唐朝的建立及其統一
12-02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12-03 一代女皇武則天及其統治
12-04 唐玄宗與開元之治
第13章 唐朝前期的制度及其變化
13-01 政治制度
13-02 法律制度
13-03 職官制度
13-04 教育與選舉制度
13-05 軍事制度
13-06 經濟制度
第14章 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及其對策
14-01 安史之亂與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14-02 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
14-03 唐朝後期的財政困境與兩稅法的產生
14-04 唐朝後期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第15章 隋唐時期的社會生活
15-01 家庭規模與社會組織
15-02 衣食住行
15-03 社會風俗
第16章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
16-01 隋唐時期周邊民族概況
16-02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
第17章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7-01 對外政策與中外交通
17-02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及其特點
第18章 隋唐時期的文化
18-01 經學
18-02 宗教
18-03 史學
18-04 文學
第19章 五代十國的興替
19-01 五代十國歷史線索與特點
19-02 五代十國的政治與經濟
第20章 遼、北宋、西夏的並立
20-01 遼宋夏金歷史線索與歷史特點
20-02 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
20-03 北宋的生產關係與經濟發展
20-04 遼朝的政治與經濟 宋遼關係
20-05 西夏的政治與經濟 宋夏關係
20-06 慶曆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第21章 宋金對峙的形成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21-01 金朝歷史線索與歷史特點
21-02 金朝政治與文化
21-03 宋金關係
21-04 南宋與金的經濟
第22章 蒙古帝國的建立與發展
22-01 蒙元史的基本問題
22-02 蒙古民族的興起與蒙古帝國的建立
22-03 成吉思汗的征伐與蒙古草原官制
22-04 從窩闊台到蒙哥時期的蒙古帝國
第23章 忽必烈時期的元朝
23-01 忽必烈及其對漢地的經營
23-02 忽必烈時期大元帝國的構建
23-03 忽必烈時期元朝的統一與政治
第24章 元朝中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24-01 從“惟和”到“維新”:成宗到武宗的歷史演進
24-02 元仁宗與“延祐復科”
24-03 從英宗新政到文宗的“文治”
24-04 元順帝與元朝的滅亡
第25章 元朝的統治
25-01 元朝的政治與軍事制度
25-02 元朝的經濟統治與地方社會
第26章 朱元璋與明初歷史
26-01 明史的基本問題
26-02 明初的政治與社會
26-03 明初的經濟
第27章 明成祖時代
27-01 明建文帝短暫統治
27-02 明成祖的統治
27-03 明仁宗和宣宗的統治
第28章 明朝中期的政治與社會
28-01 明英宗、景帝時代
28-02 明憲宗、孝宗時代
28-03 荒淫的明武宗
28-04 明世宗、穆宗時代
第29章 明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29-01 張居正改革——帝國晚期耀眼的暮光
29-02 萬曆年間的政治與社會
29-03 明末的統治狀況及其滅亡
第30章 明朝政治與制度
30-01 明朝皇帝、貴族制度
30-02 明朝的文官制度
30-03 明朝的內閣制度
30-04 明朝的軍事制度
30-05 明朝的監察制度
第31章 清朝前期的歷史
31-01 清朝前期的政治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
31-02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31-03 有關“資本主義萌芽”的討論
31-04 嘉道年間社會矛盾的激化與清朝前期的對外關係
第32章 五代宋元明清的文化
32-01 精彩紛呈的思想界
32-02 五代宋元明清的史學
32-03 文學藝術
32-04 科技和建築

教學計畫

中國古代史(上):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5學分,90學時。其中,新生軍訓2周10學時,課堂教學80學時(含課堂討論3學時)。
中國古代史(下):五代、遼、宋、金、元、明、清史,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二學期,3學分,54學時(其中課堂討論3學時)。
中國古代史(上)學時安排
周次
講課內容及時數
練習內容及時數
(教材章節、名稱)
習題課、課堂討論、測驗等
課堂時數
課外時數
1
新生軍訓,自學,預習本課程內容
5
2
新生軍訓,自學,預習本課程內容
5
3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史前時期
第一節 史前時期(一)
第二節 史前時期(二)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文明
第一節 夏商周政權的更替
5
4
第二節 甲骨文和金文
第三節 商周的政治結構
第四節 周代的幾種制度
5
5
第五節 夏商周三代關係
第四章 春秋戰國到漢武帝——帝國的初步形成
第一節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
5
6
第二節 春秋戰國之際的歷史變革
第三節 戰國時期的改革與變法
第四節 秦國的統一道路
5
7
第五節 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
第六節 漢初到武帝時期的帝國重建
5
8
第七節 漢承秦制與漢承楚制
第五章 從漢武帝到東漢末年——兼說秦漢帝國的基本構架
第一節 武帝以後西漢中晚期的政局
第二節 豪族的崛升和東漢的政治危機
5
9
第三節 秦漢帝國的疆域
第四節 秦漢帝國的政治制度
第五節 兩漢時期的經學
5
10
第六章 三國的鼎立
第一節 緒言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二節 曹操與曹魏政治
第三節 諸葛亮及其治蜀
第四節 孫吳的政治和經濟
第七章 西晉的短期統一
第一節 西晉的建立及其統一
第二節 西晉的政治制度:繼承與創新
第三節 西晉的經濟制度
第四節 西晉的統治危機及其覆亡
第八章 東晉南朝的偏安江左
第一節 南北大族的聯合與東晉政權的建立
第二節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門閥政治的極盛
5
11
第三節 北方流民的南下與東晉政府的對策
第四節 東晉偏安江左的對外方略
第五節 東晉南朝政權的更替
第六節 南朝寒人的興起與門閥的衰落
第七節 東晉南朝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
第九章 十六國北朝的民族鬥爭與民族融合
第一節 十六國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
第二節 北方流民與“乞活”及塢堡組織
5
12
第三節 北朝的政治與經濟
第十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 玄學
第二節 宗教及其民間信仰
5
13
第三節 少數民族文化的傳入與民族觀念的變化
第四節 南北學風與文化的差異
第五節 南北家庭規模、風俗、禮儀的差異
第十一章 隋朝的短期統一
第一節 隋朝的建立及其統一
第二節 承前啟後的隋朝制度
第三節 隋朝的社會經濟政策
5
14
第十二章 唐朝前期政局的演變
第一節 唐朝的建立及其統一
第二節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第三節 一代女皇武則天及其統治
第四節 唐玄宗與開元之治
第十三章 唐朝前期的制度及其變化
第一節 政治制度
第二節 法律制度
第三節 職官制度
5
15
第四節 教育與選舉制度
第五節 軍事制度
第六節 經濟制度
第十四章 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及其對策
第一節 安史之亂與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第二節 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和鬥爭
第三節 唐朝後期的財政困境與兩稅法的產生
第四節 唐朝後期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5
16
第十五章 隋唐時期的社會生活
第一節 家庭規模與社會組織
第二節 衣食住行
第三節 社會風俗
唐朝歷史專題(課堂討論)
5
課堂討論
3
9
17
第十六章隋唐時期的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
第一節 隋唐時期周邊民族概況
第二節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係與民族政策
第十七章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一節 對外政策與中外交通
第二節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及其特點
5
18
第十八章 隋唐時期的文化
第一節 經學
第二節 宗教
第三節 史學
第四節 文學
5
中國古代史(下)學時安排
講課內容及時數
練習內容及時數
(教 材 章 節 、 名 稱)
習題課、課堂討論、測驗等
課堂時數
1
前言
第十九章 五代十國的興替
第一節 五代十國歷史線索與特點
第二節 五代十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第二十章 遼、北宋、西夏的並立
第一節 遼宋夏金歷史線索與歷史特點
3
2
第二節 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第三節 北宋的生產關係與經濟發展
3
3
第四節 遼朝的政治與經濟 宋遼關係
第五節 西夏的政治與經濟 宋夏關係
3
4
第六節 慶曆改革與王安石變法
3
5
第二十一章 宋金對峙的形成 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第一節 金朝歷史線索與歷史特點
第二節 金朝政治與文化
第三節 宋金和戰
第四節 南宋與金的經濟
3
6
宋朝歷史專題研討
3
課堂討論
3
7
第二十二章 蒙古帝國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蒙元史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蒙古民族的興趣與蒙古帝國的建立
3
8
第三節 成吉思汗的征伐與蒙古草原官制
第四節 從窩闊台到蒙哥時期的蒙古帝國
第二十三章 忽必烈時期的元朝
第一節 忽必烈及其對漢地的經營
第二節 忽必烈時期大元帝國的構建
第三節 忽必烈時期元朝的統一與政治
3
9
第二十四章 元朝中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從“惟和”到“維新”:成宗到武宗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 元仁宗與“延祐復科”
第三節 從英宗新政到文宗的“文治”
第四節 元順帝與元朝的滅亡
第二十五章 元朝的統治
第一節 元朝的政治與軍事制度
第二節 元朝的經濟統治與地方社會
3
10
第二十六章 朱元璋與明初歷史
第一節 明史的基本問題
第二節 明初的政治與社會
3
11
第三節 明初的經濟
第二十七章 明成祖時代
第一節 建文帝短暫統治
第二節 明成祖的統治
第三節 明仁宗和宣宗的統治
3
12
第二十八章 明朝中期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明英宗、景帝時代
第二節 明憲宗、孝宗時代
第三節 荒淫的明武宗
第四節 明世宗、穆宗時代
第二十九章 明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第一節 張居正改革:帝國晚期耀眼的暮光第二節 萬曆年間的政治與社會
3
13
第三節 明末的統治狀況及其滅亡
第三十章 明朝政治與制度
第一節 明朝皇帝、貴族制度
第二節 明朝的文官制度
第三節 明朝的內閣制度
第四節 明朝的軍事制度
第五節 明朝的監察制度
3
14
第三十一章 清朝前期的歷史
第一節 清朝前期的統治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一)
3
15
第一節 清朝前期的統治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鞏固(二)
3
16
第二節 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3
17
第三節 有關“資本主義萌芽”的討論
第四節 嘉道年間社會矛盾的激化與清朝前期的對外關係
3
18
第三十二章 五代宋元明清文化
第一節 精彩紛呈的思想界
第二節 五代宋元明清的史學
第三節 文學藝術
第四節 科技和建築
3

教學目標

結合武漢大學和歷史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課程論文、教學實習等方式,傳授歷史知識,弘揚民族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掌握系統的中國上古至清朝前期的歷史進程、發展大勢及相關的基礎知識,吸收並了解最新的學術前沿成果,提高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使學生較全面地掌握該時期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和制度沿革、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等重要歷史問題,了解中國歷史在世界歷史上所占據的地位,培養學生較強的歷史意識和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並具備較高的歷史文化素養和較強的歷史認知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和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要點

教學重點

課程教學強調教學間的互動,在授課過程中將定期舉行課堂研討會,每期事先設計一些論題,學生自行準備,然後集中研討。研討中,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討論和商榷。
該課程教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在兩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有三至四次的科研訓練,並作為判定平時成績的主要依據。形式是寫作三至四篇課程作業(小論文),由教師提供論文主題或由學生自行選擇感興趣的論題,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讀書、寫作。小論文要求言之有據,並且符合學術規範。優秀文章將推薦到學術刊物發表。

教學手段

該課程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注重啟發式、參與式、研討式教學,輔以經典閱讀、課堂討論、撰寫課程小論文。

學習預備

學習方法

1、該課程主要講授從上古至清朝前期的中國歷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掌握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歷代社會結構、社會生活,以及中國國內外學術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狀況、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內容。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著力訓練關注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糾正在中學階段形成的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應注重基本史料的閱讀、理解,並輔之以相關研究論著,深入思考,糾正過去的一些歷史偏見,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點;並跟蹤學術界的研究動態,訓練史學研究的基本功。
3、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會獨立蒐集、篩選相關論題的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課堂討論中,鼓勵不同學術觀點的交流和商榷。
4、開展四次及以上的科研訓練,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讀書、寫作,完成四篇左右符合基本學術規範的課程作業(小論文)。
5、擴大課外閱讀,在閱讀課程教材《中國史綱要》的基礎上,還需在課外閱讀授課教師開列的參考書目,加深對該段歷史的認識和理解。
6、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聯繫實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觀歷史博物館(文物陳列室)及相關歷史遺蹟,進行田野考察,參與科研實踐。

學習資料

出版圖書

作者名稱:翦伯贊
作者類型:歷史
作者時間:2006年
《中國史綱要(上下)》是1961年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計畫會議決定,委託翦伯贊教授組織編寫,作為高校文科中國通史教材之用的。

考核標準

該課程分別在兩個學期的末尾實行閉卷考試,每次出A、B兩套試題,取其一作為正式考題,判卷、登分按照武漢大學教務部的規定實施;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占該學期總成績的60%,平時成績(課程作業與論文、課堂討論等)占40%。同時該課程另設實踐學分1個,考核形式為學年論文。

所獲榮譽

2013年12月,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認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2016年6月,該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辦公廳認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教學團隊

姓名
教學職稱
職務
教授
課程負責人
主講教師
副教授
王忠敬
-
課程助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