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叉絲殼

中國叉絲殼,白粉菌科真菌植物。菌絲體葉的兩面生,表面較多,存留,展生或形成斑塊;分布在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叉絲殼
  • 拉丁學名:Microsphaera
  • :真菌界
  • :白粉菌科
  • 分布區域:分布在中國
植物形態,中國分布,世界分布,本種特點,

植物形態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表面較多,存留,展生或形成斑塊;子囊果聚生或由散生到聚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徑70-115(平均88.1)μm,壁細胞10-17.5×7.5-15μm;附屬絲4-13根,多為5-10根,長65-145μm,為子囊果直徑的0.7-1.6倍,常為0.8-1.1倍,約與子囊果直徑近等長,基部粗7.5μm,上下近等粗,或基部稍粗,平滑或粗糙,多數無色,無隔膜,偶爾基部淺褐色並具1隔膜,頂部3-7次雙分叉,常為4-5次,第一次分叉角度常較大(120°-180°),末校多反卷,少數不反卷,頂部指狀、平截或鈍圓;子囊2-6個,多為3-4個,卵形、橢圓形或亞球形,具短柄或無柄,43-63×34-54μm;子囊孢子7-8個,多為8個,橢圓形或長卵形,12.5-23.8×8.4-15.0μm。

中國分布

板栗CastaneamollissimaBl.:吉林集安(40686,40687);湖北秭歸(40688,40689主模式,40690);四川大巴山(24959);貴州湄潭(03936);雲南昆明(02973)。
高山栲CastanopsisdelavyiFranch:四川大巴山(24960)。

世界分布

中國。

本種特點

栗屬Castanea上的叉絲殼Microsphaera白粉菌,最初發現於美國的CastaneadentataBorkh.上(Millspaughetal.,1896)。Salmon(1900a)將Castaneadentata和CastaneasativaMill.上的叉絲殼歸屬於Microsphaeraalni(Wallr.)Salm.。後來Jaczewskii(RHEBCKHH,1927)又將它作為Microsphaerapenicillata(Wallr.)lev.的一個變型,即:Microsphaerapenicillata(Wallr.)Lev.formacastaneaeJacz.。
美洲采屬上的這個種與我國的菌差異甚大,前者附屬絲較多(12-15根)、較長(150-210μm)、分叉較少(3次)及子囊較多(6-8個)等。Homma(1937)將日本Casta-neacrenataSieb.&Zucc.上的叉絲殼也定名為Microsphaeraalni(Wallr.)Salm.;我國學者戴芳瀾(Tai,1946;1979)及戚佩坤等(1966)也均將板栗上的叉絲殼歸屬此種[Mi-crosphaeraalni(Wallr.)Salm.],但是,這個種的寄主應限用樺本科。Blumer(1933,1967)將歐洲CastaneasativaMill.上的叉絲殼則歸屬於MicrosphaeraalphitoidesGriff.&Maubl.,它與本種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