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底珠叉絲殼

戴芳瀾、魏景超(Tai & Wei, 1932)報導:“本菌的分生孢子梗與菌絲垂直,短, 1-3個細胞,42-61×7-11μm;分生孢子單生,狹卵形到近柱形,具顆粒,19-36× 9-17μ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葉底珠叉絲殼
  • 拉丁學名:Microsphaera securinegae Tai &amp
  • :細菌界
  • 分布區域中國
特徵特性,分布區域,

特徵特性

葉底珠叉絲殼 Microsphaera securinegae Tai & Wei Sinensisa 3: 120. 1932; Tai, Lingnan Sci. J. 18: 459. 1939; Tai, Sylloge Fungorum Sinicorum. p.235. 1979.
Microsphaera euphorbiae sensu auct. non Berk. & Curt.: Homma, J. Fac. Agric. Hokkaido Imp. Univ. 38: 391. 1937.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存留到消失,形成不規則斑塊或展生;子囊果扁球形,聚生或散生,直徑60-95(平均75.1)μm,多為67-80μm,壁細胞 15-20×10-15μm;附屬絲 4-15根,多為5-9根,長130-915μm,為子囊果直徑的 2-13倍,常為6-10倍,平滑,無隔膜,無色或基部具淺色,1-5次雙分叉或不分叉,末枝頂端規則地反卷,有時分枝頗鬆散而不定向,分叉多成平角,壁薄,自子囊果底部凹陷處長出,平展而不與菌絲體交錯,基部粗38-5.0μm;子囊3-7個,常為3-5個,寬橢圓形到亞球形,具短柄,32-54×31 -45μm;子囊孢子5-8個,常為8個,罕為5個,橢圓形、矩圓形或卵形, 10.0-22.5× 6.3-12.0μm。
葉底珠叉絲殼
本種與 Microsphaera guarinonii Briosi & Cav.較接近,它們之間的區別除了寄主不同 科之外,主要在於後者的子囊果較大,附屬絲不直,子囊較多,以及子囊孢子數目少而體積 大等。
Homma(937)將本種作為 Microsphaera euphorbiae (Peck) Berk. & Curt. 的異名, 導致戴芳瀾(1939)對本種的模式標本 Microsphaera euphorbiae 進行了比較研究,後者的 標本來自寄主 Euphorbia corollata L. 由 G. M. Reed.(2613號)提供。研究結果表明兩者區別明顯,均為獨立的種。前者的子囊果較小,子囊較短,每一子囊內的孢子數目較多,附屬絲末枝頂部總是規則地反卷。後者的附屬絲分枝鬆散而不規則,末枝很少反卷,子囊孢子較長等。
日本Securinega上的叉絲殼從Homma(1037)的描述和附圖來看,似應為Micr- osphaera securinega. Tai & Wei。

分布區域

中國分布: 葉底珠 Securinega. siffritocpsa(Pall.)Rehd.:江蘇南京(13973)、浦鎮(11529, 11530 主模式,11534,12177,13972等模式);安徽琅玡山(11531,13974)。
世界分布: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