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是2020年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邦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
- 作者:王邦維
-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1日
- ISBN:9787512512689
《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是2020年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邦維。
《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是2008年崑崙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該書根據有關歷史記載和考古資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描繪了這一悠久的歷史。作者簡介 薛克翹,男,1945年生於遼寧,196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1982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南亞系,現為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發表的主要著作有:...
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 《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是2020年國際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邦維。
《中印文化交流史話》是199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薛克翹。內容簡介 人們常說,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而四大文明古國中,就有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的國家。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國家又是近鄰。儘管兩國之間有長海巨川的阻隔,有高山崇巒的屏障,但它們從來就沒有阻擋住兩國人民間的友好...
印度的佛教在東漢時通過不同渠道傳入中國。有的學者認為,江蘇孔望山摩崖石刻,是中國最早的佛教石刻。佛教在中國歷經盛衰,延續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在漢代都已不同程度地濡染了漢文化,奠定了以後與中國進一步交流的基礎。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各個政權需要鞏固與發展...
對於文化交流的一點想法 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的時間和地點問題 關於中國紙和造紙法輸入印度問題的補遺 中國紙和造紙法最初是否是由海路傳到印度去的 中國蠶絲輸入印度問題的初步研究 浮屠與佛 再談“浮屠”與“佛”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 ——兼評美國梵文學者佛蘭克林...
10.泰戈爾對中印文化的貢獻 11.季羨林與中印文化交流 第八章 中印文化交流及相互影響 一、印度文化在中國 1.佛教的中國化 2.中國佛教宗派與儒、釋、道的融合 3.佛教與中國民俗 4.佛教與中國哲學 5.佛教與中國語言、文學 6.佛教與中國的科技、藝術 二、中國文化在印度 1.物質文化傳入印度 2.精神文化對印度的...
《中國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史》是2020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套書由多位北大亞太研究院的名師學者共同撰寫,是一套大家寫給大家的中外文化交流通史讀本。每位導師都著眼於自己的專攻領域,以嚴謹、科學的方法梳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演進,分析不同時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多方面多層次發展情況,幫助讀者了解...
中國古代稱作印度半島為天竺,天竺是佛教的發源地。唐朝貞觀年間,僧人玄奘從長安出發,越過戈壁,翻越崇山峻岭,長途跋涉,到天竺學習佛學,求取佛經。遊學歸來,他又和他的子弟把大量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重走 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 一條由信念、...
《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是2014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印聯合編審委員會。成書經過 2010年12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總理M. 辛格聯合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共和國聯合公報》,確定編纂《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書》。2011年5月,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印度...
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印度歷史與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魯大學進修與研究。發表的著作有《印度文化與民俗》、《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印度》、《宗教與印度社會》、《中印文化交流與比較》、《南亞印度教與文化》、《印中文化關係》(印地文版,在印度出版發行)《中印文化透視》(印地文版...
中印人文交流研究:歷史、現狀與認知 第五章人文交流與中印關係發展:公共外交 第一節中印公共外交歷史回顧 第二節公共外交最佳化國家形象 第三節如何加強對印公共外交 第六章人文交流與中印關係發展:文化軟實力傳播 第一節何謂中印文化軟實力 第二節印度文化軟實力傳播對中國的啟示 第三節中印文化軟實力雙向傳播的背景...
三、中國和匈牙利的文化關係 四、中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文化關係 五、中國和波蘭的文化關係 六、中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文化關係 七、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文化關係 第三節 中國和亞洲國家的文化關係 一、中國和朝鮮的文化關係 二、中國和蒙古的文化關係 三、中國和越南的文化關係 四、中國和印度的文化關係 五、中國...
《中外文學交流史:中國-印度卷》是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郁龍余,劉朝華 內容簡介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帶動了整箇中國比較文學研究。從“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世界性因素”的討論,到中外文學關係探究中的“文學發生學”理論的建構;從中外文學關係的哲學審視和跨文化對話中激活中外文化文學精魂的...
因此,印度著名的瓦拉那西大學授予他最高榮譽“褒揚獎”、印度文學院授予他“名譽院士”。中外文化交流也是季羨林先生一貫重視的,與上述幾個研究領域有關,內容相當廣,研究的時間也相當長,但重點還是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當然,他的研究“還旁及中國與波斯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文化交流”。季先生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
同樣,中國的造紙、蠶絲、瓷器、茶葉、音樂傳入印度,也極大地豐富了印度文化,而中國《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遊記更成為印度構建古代歷史的基礎。兩個大國,地理上相鄰,交往歷史如此漫長,卻鮮有戰爭和衝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學習、友誼的傳播和加深,這在世界歷史上實屬罕見。中印解放和獨立後,兩國文化...
作者還在最後試圖“追溯中國對印度人生活和思想的影響”。本書是這個研究領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簡介 師覺月 印度佛學家、漢學家。曾任印度泰戈爾國際大學中國學院教授、副校長。50年代曾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一年。通曉古漢語、梵語和中亞語言,專門從事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書籍目錄 引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
《cīnī問題——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個例證》是季羨林發表的文章,發表於1987年。文章的主要內容是針對W.L.Smith的論文“Chinese Sugar?On the Origin of Hindi cīnī(sugar)”中的論點的。季羨林先生通過現代印地語中,白糖、白砂糖叫做cīnī,cīnī的基本含義是“中國的”,斷定“印度認為白糖是中國來的”,從而...
今天,印度在迅速發展,正奮身崛起。中國也是同樣,亦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中印兩國所取得的成就,已為世界所公認,並為世界所矚目。在這種形勢下,中印兩國為了更好地建設各自的國家,相互學習,彼此交流,就顯得更加重要。而經濟和文化,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更加繁榮,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相得益彰,這也是早被歷史...
1978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門從事印度歷史與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魯大學進修與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文化與民俗》《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印度》《宗教與印度社會》《中印文化交流與比較》《南亞印度教與文化》《印度文化簡史》《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印度卷》《走進印度》及《印中文化關係》(印地文版...
本書不但突出了一位傑出的中印文化使者的歷史作用,更希望藉此鼓舞年青一代的中國知識份子踏玄奘、譚雲山等前輩的腳印去開創二十一世紀中印文化交流的新篇章。作者介紹 譚中,譚雲山長子,一九二九年生於馬來亞。一九三一年由父母攜回中國,後在中國成長。一九五五年到達印度後曾在國際大學學習。一九五八年開始教書,...
《中外文化交流史話》是1991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品目錄 目錄 鑿通西域第一人 西方人心目中的“賽利斯”首訪扶南的中國使節 西行求法的先驅 傑出的佛經翻譯家 聞名印度的中國高僧 日值空海在中國 騾國樂舞風靡長安 唐代中日詩誼 印度古文化在中國 中國早期的穆斯林和清真...
《印度與中國》是202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印度與中國》對一千多年的中印文化交流進行了簡要概述,在有限的篇幅內涵蓋了兩個國家文化交流的所有方面。本書的主旨是要呈現人類文明史上這一堪稱奇蹟的文化交流現象給中國和印度兩個古國的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千年前的中國人和印度人是以...
本書是了解唐朝初期中國和印度、中亞等地文化交流的一本好書。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教師,文學博士。本書是“中外文化交流故事叢書”中的一本,具有如下鮮明特點:1.選取歷史真實故事。本書依據相關史實記載,還原《西遊記》背後故事的真相。2.趣味寫實的講述方式。作者用饒有趣味的方式,層層展開,由點及...
中國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東來,究其原因,茲舉數端,後世亦可為鑑:(一)坏於盜賊無賴。秦以前,創業開國者多聖哲;秦以後,起事革命者多盜賊。盜賊無賴之徒,成則為帝王,固不識治國御世之道;敗則肆焚掠,尤不解保護文化之誼。(二)坏於科舉利祿。科舉之制,發源於漢,大備於唐。雖科舉考試可以泯貴族平民...
四 張騫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 五 班超、甘英再通西域 六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對外文化交流 七 紙的發明與外傳 八 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 九 長城與文化交流 十 中國銅鼓向域外的播傳及其影響 十一 中外樂舞百戲的交流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外文化交流 概述 一 佛教在中國的...
一 秦漢與東鄰朝鮮的經濟文化往來 二 秦漢與東鄰日本的經濟文化往來 三 秦漢對南越的經略開發 四 張騫通西域與中外文化交流 五 班超、甘英再通西域 六 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與對外文化交流 七 紙的發明與外傳 八 印度佛教文化的傳人 九 長城與文化交流 十 中國銅鼓向域外的播傳及其影響 十一 中外樂舞百戲的...
中國玄奘研究中心研究員。學術成果 主要專著 (1) 《佛教與中國文化》 (華僑出版社1995初版,崑崙出版社2006修訂版)(2) 《中國與南亞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3)《中印文學比較研究》(崑崙出版社2003)(4)《中國印度文化交流史》(崑崙出版社2008)(5)《印度民間文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福州作為唐中期至五代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啟泊地之一,成為溝通中國與海外文化交流和商貿往來的重要通道。南京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決策地、造船基地和始發港,鄭和從南京龍江關(今下關)啟航。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
唐代絲綢之路的暢通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對以後相互的社會和民族意識形態發展,產生了很多積極、深遠的影響,這種思想文化的交流,是與宗教密切相關的。佛教自西漢哀帝時期傳入中國後,南北朝開始大行於中國,至隋唐時達到鼎盛。唐太宗時,高僧玄奘由絲綢之路經中亞往印度取經、講學,歷時十六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