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第二版)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第二版)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兩個概念,都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進程中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基礎,離開這一過程就不能說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理論淵源、歷史條件和實踐基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結果,反過來又會促進和繼續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是毛澤東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的。針對當時教條主義者脫離中國實際談論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態度,毛澤東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套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第二版)
  • 作者田克勤  
  • ISBN:978-7-300-21118-3
  • 定價:39.00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3-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目錄,

內容介紹

本教材由部分進入國家級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專業建設的高校的骨幹教師共同編寫完成。本書在內容框架結構、章節體例安排上儘量體現本專業特點,突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重點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並注意吸收近年來本領域研究的新成果。
全書由總論和十二章組成。2012年出版後曾三次印刷達一萬餘冊。2016年第二版增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一章,並將原書中第十、十一兩章合併為新的第十一章,保持全書的總體框架,並注意體現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本書主編田克勤教授為“第一屆高等學校國家級教學名師”、中央“馬工程”首席專家。

作者介紹

本書主編田克勤,系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學科帶頭人。曾主編《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並被遴選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全程參與該教材的編寫和修訂工作。副主編李彩華、李良明、王安平均為本專業有著豐富教學經驗和較強科研能力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其他參編者均為本專業教授或副教授,並都有從事本專業教學和教材編寫的經歷。

目錄

總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
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和歷史地位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其歷史地位
第一章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
第一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歷史地位
第二章
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第一節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第二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第三節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第三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其本質
第二節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
第三節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
第四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
第一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節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第三節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製度
第四節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
第五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理論
第一節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發展道路
第二節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第三節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
第一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第二節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第三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第七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
第一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提出
第二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
第三節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
第八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
第一節生態文明建設戰略思想的提出及其意義
第二節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要求和
重大舉措
第九章
中國特色國家統一的戰略構想
第一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戰略構想的形成與發展
第二節“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構想的內容及其實踐
第三節新世紀解決台灣問題的方針政策
第十章
國際戰略與對外交往的理論
第一節國際形勢判斷與國際戰略思想
第二節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第三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一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第一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第二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和軍隊建設
第三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第十二章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思想
第一節實事求是
第二節民眾路線
第三節獨立自主
第四節統籌兼顧
後記
再版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