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組織體系,代表大會,機構設定,組織成員,業務範圍,學術成就,學術期刊,學術交流,國際合作,人才培養,科技獎項,人才舉薦,文化傳統,形象標識,學會宗旨,學會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發展歷史 1907年,由留歐的化學工作者李景鎬、陳傳瑚、俞同奎和吳匡時等發起創建了“中國化學會歐洲文會”。
中國化學會2017年工作會議 1923年,由莊長恭和李寶慶等人,在美國發起成立過“中華化學會”的一些旅日的化學工作者在日本發起組織過“中國化學研究會”等。此外,中國化學工作者還曾參加組織“中華化學工業會”、“中國化學工程學會”等化工方面的學術團體,為中國化學會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1932年8月初,來自中國京、津、滬、蘇、浙、皖、豫、粵、桂、湘、鄂等18個省市的化學家王篇、王瓏、戈福祥、吳承洛、李方訓、邵家麟、倪則塤、張江樹、張洪源、陳裕光、曾昭掄、鄒保良、黃新彥、葉蟒和戴安邦等45人聚集南京,參加當時教育部為討論化學譯名、國防化學和課程標準三大問題而召開的化學討論會。在討論過程中,一致深切感到,“九·一八”、“一·二八”事變日軍侵占了中國大片國土以來,國家民族處於危難關頭,愛國的化學工作者應當立即組織起來,共同為發展中國化學科學教育事業,為抗日救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於是在總結過去組織化學會的經驗基礎上,決定重新發起組織全國性的統一的化學會組織5日,決定出版《中國化學會會志》。6月,舉行第二次理事會,確定本會西文名稱、臨時會所、起草簡章及記載成立經過。
1932年8月4日,由王箴、王進、戈福祥、吳承洛、李方訓、邵家麟、倪則塤、張江樹、張洪沉、陳裕光、曾昭掄、鄰保良、黃新彥、葉嬌、戴安邦等45人舉行了發起人全體會議,通過了組織大綱,宣告“中國化學會”正式成立。
1933年,在`南京召開第一屆年會,宣讀論文,報告會務,研究提案,修改會章,並決定出版《化學》期刊。
1936年,《化學通訊》在南京創刊。
1937年11月,學會總部由南京遷至重慶。
1943年12月,修改會章將董事會改為監事會。
1949年解放後,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後來又與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合併成立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統一組織和領導各種學術團體的活動,學術團體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1950年初,“中國化學會”遷至北京。
1951年8月,召開了首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新會章,並選舉產生了第十七屆理事會,推選侯德榜為理事長,吳承洛為秘書長,曾昭掄、袁翰青等12人為常務理事,並選出理事31名。
1952年6月,《中國化學會會志》改名為《化學學報》。7月,《化學》改名為《化學通報》。
1956年8月,召開了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1957年3月,《高分子通訊》在北京創刊。
1958年11月,中國化學會和中國化工學會籌委會,在北京舉行兩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討論通過了關於化學、化工兩學會合併,改稱中國化學化工學會的決議。
1959年6月,中國化學會與
中國化工學會 合併,改稱“中國化學化工學會”。
1963年,化學、化工又分為兩個學會,8月在青島舉行第三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重新修訂了《中國化學會會章》。為促進各學科學術活動的開展和化學知識的普及,成立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等五個專業委員會以及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1966年,正當準備召開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時候,由於“四人幫”的破壞,而使學會被迫停止活動。
1977年10月21日,楊石先理事長在京召開了理事擴大會,宣布學會恢復活動,並著手籌備1978年召開年會事宜。自1977年化學會恢復活動以來,各省、市、自治區的地方學會組織,也積極進行恢復、組建工作。除西藏地區外,各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化學會(或化學化工學會)。
1578年9月,在上海召開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年會,增補了110名新理事,並增選了七位副理事長,恢復和健全了第二十屆理事會。
2017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 1979年4月和1980年4月,相繼召開了理事會,修改了會章,建立了各專業委員會,制定了各項工作、學術活動計畫。學會工作又活躍起來。
1979年9月,經中國科協批准,成立了中國化學會化學雜誌社。
1980年4月,《化學教育》在北京創刊。
1990年7月,主辦的英文版《化學快報》(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創刊。
1991年11月,經第四次常務理事會批准,有機固體化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1995年2月,由中國化學會主辦、廈門大學承辦的《電化學》雜誌在廈門創刊。
1995年4月,第24屆理事會第二次常務理事會召開,決定建立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和有機分析專業委員會。12月,第24屆理事會第三次常務理事會召開,討論通過了學科專業委員會的組成,同意成立化學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委員會。
1997年1月,中國化學會和中國力學會聯合設立“中國流變學青年獎”,旨在鼓勵青年學者、加強流變學人才的培養。2月,被中國科協授予“先進學會”稱號,頒發了獎狀。這是中國科協首次在全國性學會中開展的評比表彰活動。
2000年10月,由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主辦、中科合臣化學基金會協辦設立“有機合成化學創造獎”和“有機合成傑出青年獎”,以獎勵在有機合成領域做出重大成果的有機化學家和青年學者。
2003年12月,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學會”獎勵。
2004年6月,“中國化學會企業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
2005年10月,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學會"稱號。12月,常務理事會同意“膠體化學與界面化學學科組”改建為“膠體化學與界面化學專業委員會”。
2006年7月,“中國化學會企業工作委員會”更名為“中國化學會產學研合作與促進工作委員會”。
2007年12月,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學會”獎勵。
2009年12月,被列為國家科技獎勵直接推薦單位。
2010年3月,獲“全國先進社會組織”稱號。
2012年8月,獲中國科協學會能力提升專項優秀科技社團二等獎。
2015年1月,獲“2014年度全國學會科普工作優秀單位”稱號。
2017年6月,被授予“全國科協系統先進集體標兵”榮譽稱號。
2018年12月29-30日,中國化學會第十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九屆理事會領導班子和來自全國各地250多名會員代表參加大會。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周其林、張希分別主持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
受第二十九屆理事會委託,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丁奎嶺作題為《主動作為謀發展,建功化學新時代》的工作報告。換屆領導小組組長張希作《換屆選舉工作說明》。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中國化學會第三十屆理事會和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監事會。中國化學會第三十屆理事會共179人,平均年齡52.65歲,含45歲以下青年化學工作者19名,女性化學工作者14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0名。中國化學會第一屆監事會9人,選舉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鳳為第一屆監事會監事長。
組織體系 代表大會 中國化學會的最高權利機構是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的職能是:決定學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審查理事會工作報告、修改會章和選舉新的理事會等。
機構設定 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下設理事會、秘書處及3個委員會。中國化學會的組成還包括31個地方學會。
中國化學會的理事會由會員代表選舉產生。理事會的職責是:在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休會期間,組織領導中國化學會的各項工作。
學科委員會是根據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套用和教學的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二級專業分支機構,是中國化學會開展學術活動的重要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學會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下開展工作。接受中國化學會直接領導。
物理化學學科委員會
分析化學學科委員會
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
有機化學學科委員會
高分子學科委員會
套用化學學科委員會
化學教育學科委員會
專業委員會是根據化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套用和教學的發展需要而設立的三級專業分支機構,是中國化學會開展學術活動的重要機構,不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在學會的統一領導和管理下開展工作。接受中國化學會直接領導。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專業委員會
催化專業委員會
晶體化學專業委員會
流變學專業委員會
理論化學專業委員會
熱力學與熱分析專業委員會
有機固體專業委員會
色譜專業委員會
有序分子膜專業委員會
有機分析化學專業委員會
計算機化學專業委員會
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
光化學專業委員會
化學生物學專業委員會
電化學專業委員會
膠體與界面化學專業委員會
分子篩專業委員會
綠色化學專業委員會
公共安全化學專業委員會
生物物理化學專業委員會
納米化學專業委員會
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
化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
手性化學專業委員會
物理有機化學專業委員會
燃燒化學專業委員會
組織工作委員會
化學競賽工作委員會
國際交流工作委員會
化學名詞工作委員會
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
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
化學獎勵工作委員會
產學研合作與促進工作委員會
女化學工作者委員會
青年化學工作者委員會
參考資料來源
北京化學會
天津市化學會
浙江省化學會
江蘇省化學化工學會
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
甘肅省化學會
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
福建省化學會
四川省化學化工學會
吉林省化學會
廣東省化學學會
黑龍江省化學學會
湖南省化學化工學會
陝西省化學會
安徽省化學學會
山東化學化工學會
江西省化學化工學會
河南省化學會
遼寧省化學會
河北省化學會
內蒙古化學學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化學學會
重慶市化學化工學會
山西省化學會
廣西化學化工學會
青海省化學學會
雲南省化學會
貴州省化學化工學會
海南省化學化工學會
寧夏化學學會
西藏自治區化學會
參考資料來源
組織成員 根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理事會有1位理事長、14位副理事長、49位常務理事及264位理事;還有1位秘書長及9位副秘書長。學會有個人會員5萬餘人,單位會員100餘個。
業務範圍 (一)組織開展中國國內和國際化學領域的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化學工作者的聯絡和交流,加強與國際化學學術組織的聯繫與合作,擴大中國化學學科在國際上的影響。
2016-2017化學學科發展研討會 (二)編輯出版化學學術刊物和圖書,開展化學文獻和標準的編審活動。
(三)普及化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促進全民科學素養的提高。
(四)開展化學科技諮詢服務和培訓工作,培養人才,推廣先進技術。
(五)接受有關主管部門的委託,承擔化學科技項目的評估、成果鑑定、技術資格評審。
(六)受政府委託承辦或根據學術發展需要舉辦產品展示與展覽、化學文獻和標準的編審等活動。
(七)按照規定經批准,獎勵、表彰有突出貢獻的化學工作者。
(八)反映會員的意見和建議,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
學術成就 學術期刊 根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共主辦25種學術期刊,SCI收錄期刊15種。
《催化學報》
《大學化學》
《電化學》
《分析化學》
《分子科學學報》
《高分子通報》
《高分子學報》
《化學教育》
《化學通報》
《化學學報》
《燃料化學學報》
《色譜》
《無機化學學報》
《物理化學學報》
《套用化學》
《有機化學》
《高分子科學》(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結構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納米研究》(Nano Research)
《中國化學》(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國化學快報》(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亞洲化學雜誌》(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
《有機化學前沿》(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無機化學前沿》(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材料化學前沿》(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參考資料來源
學術交流 根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每年組織召開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30餘項。每兩年一屆的中國化學會學術年會,參會規模達到1萬1千餘人,是國內化學及相關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學術盛會,是中國化學會最重要的學術交流品牌。
2017年中西部地區無機化學化工學術研討會 2016年,學會及分支機構共組織召開學術會議33項,其中國內學術會議28項,國際學術會議5項,參會人數達2.7萬餘人,交流論文1.7萬餘篇。共有13項學術會議參會人數超過500人,創歷史新高。
2016年9月,中國科協在西安召開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中國化學會承辦綠色化學與清潔能源分會場,10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和一線青年科技人員參會,設定4個大會特邀報告和48個邀請報告,圍繞主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戰略中的綠色化學與潔淨能源”開展研討與交流。
在各學科、專業委員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化學會已順利完成了5次“化學學科發展報告”的編寫工作。《2014-2015化學學科發展報告》於2016年4月正式出版發行。2016年,受中國科協委託,學會繼續承擔《2016-2017化學學科發展報告》的編撰工作。
國際合作 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於2008年12月常務理事會審議通過設立,目的是為了表彰對中國化學和中國化學會與外國學會間交流做出貢獻的國外友好人士、國外卓越的學者、專家。2009年,開始啟動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提名遴選工作,至2016年已經授予42位榮譽會士。
2016年度,經過提名、遴選,3名國際著名科學家獲得“中國化學會榮譽會士”稱號。
2016年7月,中國化學會舉辦主題為“共同提升化學正面形象”的專題論壇。邀請美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中國台北的化學會、贏創工業集團、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就科普經驗交流、維護化學聲譽經驗分享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2016年11月,應中國化學會邀請,國際純粹與套用化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IUPAC) 執委會訪問北京並召開2016年度IUPAC執委會工作會議,這是IUPAC首次在中國召開的執委會,此次訪問,有效促進了中國化學會和IUPAC的相互了解。執委會期間,學會還舉辦“大數據時代的IUPAC研討會”,邀請青年化學工作者共同為IUPAC的未來發展出謀劃策;邀請IUPAC現任主席Natalia Tarasova在中科院化學所舉辦演講,以“化學-能否滿足世界需求”為主題,介紹了IUPAC的使命、核心價值、會員構成、分支機構和業務範圍等,鼓勵中國化學工作者更好的了解IUPAC,參與IUPAC各項事務和活動。
2016年9月,中國化學會邀請亞洲化學學會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FACS) 執委會在西安召開工作會議。會議期間,學會安排FACS成員對西安會議資源進行了考察,並提出了在西安舉辦2021年亞洲化學大會的願望。
人才培養 科技獎項 根據2018年3月學會官網顯示,學會設有獨立獎項1項、聯合獎項5項及分會獎項25項。
獨立獎項
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聯合獎項
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
中國化學會-贏創化學創新獎
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
中法化學講座獎
分會獎項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
中國化學會高分子科學創新獎
中國化學會化學基礎教育獎
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傑出成就獎
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
中國化學會理論化學優秀博士論文獎
中國化學會梁樹權分析化學基礎研究獎
中國化學會色譜貢獻獎
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獎
中國化學會唐敖慶理論化學青年獎
維善天然產物合成獎(原有機合成創造獎)
中國化學會有機分析特別貢獻獎
中國化學會張存浩化學動力學獎
“東方膠化杯”全國膠體與界面化學研究生優秀成果獎
“東方膠化杯”中國膠體與界面化學優秀青年學者獎
化學熱力學與熱分析傑出貢獻獎
納米化學新銳獎
中國催化獎
中國電化學成就獎
中國電化學貢獻獎
中國電化學青年獎
中國流變學傑出貢獻獎
中國流變學青年獎
中國女分析化學家獎
中國青年分析化學家獎
中國軟物質研究傑出貢獻獎
設立於1983年,是中國化學會設立最早的學術獎勵,旨在開發智力資源,培養化學科技人才,鼓勵廣大青年投身於中國的化學科學事業,促進中國的化學事業的發展。
10名青年化學科技工作者獲得2017年度“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至2017年,已有308人獲得該項獎勵。
設立於2001年,由中國化學會和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聯合設立。旨在為中國青年化學工作者提供獎勵機會,鼓勵中國青年科研工作者開拓、創新的科學研究工作。該項獎勵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獎勵優秀青年科學家4名。
4名青年化學工作者獲得第九屆中國化學會-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識創新獎。至2017年,共產生36位獲獎人。
設立於2011年,由中國化學會和贏創德固賽(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共同設立。旨在表彰在基礎研究及套用研究領域做出具有開拓性、創新性研究成果的中國化學科研工作者。贏創化學獎下設“傑出科學家”及“傑出青年科學家”(40周歲以下)兩個子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獎勵傑出科學家及傑出青年科學家各2名。
2017年,獎項面向40歲以下化學工作者增設2名傑出青年科學家獎勵,包含傑出科學家和傑出青年科學家兩個子獎項。2017年,北京大學李彥和復旦大學俞燕蕾獲得第四屆中國化學會-贏創化學創新獎——傑出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黃正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張健獲得第四屆中國化學會-贏創化學創新獎——傑出青年科學家獎。
設立於2007年,由中國化學會和英國皇家化學會共同設立。旨在為中國青年化學工作者提供獎勵機會,鼓勵中國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開拓創新、積極進取。該項獎勵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獎勵優秀化學工作者4名。
4名青年化學工作者獲得第六屆中國化學會-英國皇家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至2017年,已產生24位獲獎人。
為激勵化學工作者勇於開拓創新,表彰在化學領域取得卓越成就,中國化學會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起合作設立中國化學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學貢獻獎,授予為促進國民經濟經濟建設和促進科學事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傑出貢獻的化學家。獎勵每兩年組織推薦、評審、頒發一次,每屆獎勵(不超過)4名化學家。
為促進中國和法國化學學科發展和合作,中國化學會和法國化學會協商設立中法化學講座獎(China-France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 。自2014年至2017年,每年交替獎勵一名中國和法國的傑出化學家,並資助其到對方國家科研單位進行交流訪問。2014年、2016年分別有一名法國獲獎人訪問中國;2015年、2017年分別有一名中國獲獎人訪問法國。
(學會獎項中的分會獎項暫不列出,關於獎項的詳細信息請查看官網)
獎項設定 人才舉薦 按照《中國科協關於實施學會創新和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的要求,2015年9月中國科協決定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引導、支持學會探索、創新青年科技人才的選拔機制、培養模式、評價標準,培育造就大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打造國家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後備隊伍。
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學術沙龍
中國化學會2016-2018年度“青年人才托舉工程”項目,按照申請、初評、答辯和托舉四個階段進行實施。2016年,中國化學會採用全國“海選”和“自薦”申請方式,經過初評—學科“小同行”集中評價和複評—候選人“青年人才沙龍”現場答辯兩輪遴選,最終從來自164個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393名申請人中選拔出8位優異的“托舉人才”。
2017年,該項目進入青年人才托舉實施階段。學會將繼續採用“1+3+1”的托舉模式,即為每位托舉人才配備一位學術導師,三位青年科學家和一位學會秘書處工作人員。“學術導師”由院士專家擔任,負責制定托舉方案,指導“托舉人才”學術研究及人才成長鑑定。
項目名稱和內容
委託部門
推薦時間
第七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6年3-4月
2016年度全國傑出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2016年3-4月
2016年創新人才推進計畫
中國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2016年9月5日-10月15日
參考資料來源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化學會標識整體為六邊形,由中國化學會英文縮寫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CCS”和中文全稱“中國化學會”構成。
標識 學會宗旨 團結組織全國化學工作者,促進化學學科和技術的普及、推廣、繁榮和發展,提高社會成員的科學素養,促進人才的成長,發揮化學在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和高新技術創新中的作用,為力爭使中國化學科學躋身國際先進行列而不懈努力。使中國化學會成為在國際上有較大聲譽和影響的學會,創辦出在國際學術界有較高水平和影響的期刊。
學會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丁奎嶺
理事長
姚建年
副理事長
丁奎嶺、黃維、帥志剛、孫世剛、譚蔚泓、田禾、謝在庫、楊學明、于吉紅
秘書長
范青華
副秘書長
安立佳、高毅勤、劉正平、帥志剛、孫世剛、王訓、夏春谷、楊文勝、鄭素萍
參考資料來源
歷任領導 任期
職務
姓名
第一屆(1932-1933)
會長
陳裕光
書記
吳承洛
第二屆(1933-1934)
會長
陳裕光
書記
吳承洛
第三屆(1934-1935)
會長
陳裕光
書記
吳承洛
第四屆(1935-1936)
會長
陳裕光
書記
吳承洛
第五屆(1937)
會長
曾昭掄
總幹事
吳承洛
第六屆(1938-1939)
會長
曾昭掄
總幹事
吳承洛
第七屆(1939-1940)
會長
吳承洛
總幹事
吳承洛
第八屆(1941)
會長
吳承洛
總幹事
吳承洛
第九屆(1942)
會長
曾昭掄
總幹事
吳承洛
第十屆(1943)
會長
吳承洛
總幹事
吳承洛
第十一屆(1944)
理事長
張洪沅
總幹事
高濟宇
第十二屆(1945)
理事長
范旭東
總幹事
高濟宇
第十三屆(1946)
理事長
吳承洛
總幹事
高濟宇
第十四屆(1947)
理事長
吳承洛
總幹事
高濟宇
第十五屆(1948)
理事長
吳承洛
總幹事
高濟宇
第十六屆(1949-1951)
理事長
曾昭掄
總幹事
袁翰青
第十七屆(1951-1956)
理事長
侯德榜
總幹事
吳承洛
第十八屆(1956-1959)
理事長
楊石先
總幹事
袁翰青
第十九屆(1959-1963)
理事長
侯德榜
總幹事
侯祥麟
第二十屆(1963-1966)
理事長
楊石先
秘書長
華壽俊
第二十屆(1978年年會增補後-1982)
理事長
楊石先
秘書長
鮑奕珊
第二十一屆(1982-1986)
理事長
盧嘉錫、唐敖慶、錢人元、嚴東生
秘書長
孫亦梁、戴立信、張德和、張蘊珍
第二十二屆(1986-1990)
理事長
唐有祺、黃維垣、田昭武、徐光憲
秘書長
崔孟元
第二十三屆(1991-1994)
理事長
唐敖慶、王夔、梁曉天、胡亞東
秘書長
習復
第二十四屆(1995-1998)
理事長
嚴東生、朱道本、陳懿、習復
秘書長
白春禮
第二十五屆(1999-2002)
理事長
宋心琦、黃本立、習復、白春禮
秘書長
費昌沛
第二十六屆(2003-2006)
理事長
白春禮
秘書長
姚建年
第二十七屆(2007-2010)
理事長
白春禮
秘書長
姚建年
第二十八屆(2011-2014)
理事長
姚建年
秘書長
楊振忠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