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生存年代,特點簡介,分布範圍,
生存年代
晚中新統
特點簡介
兔猴類能抓握的後肢與現代狐猴的相似,眼眶被一完整的環骨包圍,最特有的構造是耳區,聽泡掩蓋了鼓室,因此,鼓環包圍在圓形的中耳腔之內,與現代的馬達加斯加狐猴較相似。但它們的牙齒比現代的狐猴原始得多,除了保留四個上、下前臼齒外,下門齒與犬齒沒有形成象現代狐猴一樣的梳齒。
分布範圍
北美早始新統晚期到中始新統的北狐猴(假熊猴)屬(Notharctus)在臼齒齒尖的類型上發展為相當特化的類型。廣東南雄晚古新統發現的短吻石猴(Petrolemur brevirostre)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狐猴類。材料為附有犬齒、前臼齒和臼齒的左上頜骨。在安徽潛山盆地晚古新統的兩塊□獸類上頜骨也可能是早期的靈長類。雖然對它們的分類位置還有不同看法,但它們的發現顯示了亞洲與北美之間早期靈長類的聯繫。同時說明狐猴形的靈長類已在古新統出現並開始分化。印度、巴基斯坦中、晚中新統的西瓦兔猴(Sivaladapis)和印度晚中新統的印度瘦猴(Indraloris)以及最近報導的雲南祿豐晚中新統的中國兔猴(Sinoadapis)是兔猴科的最晚記錄。此外,河南晚始新世的盧氏猴(Lushius)原訂為眼鏡猴類的懸猴科,現一些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狐猴類而歸入不確定的兔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