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兒童文學經典100部:小哥兒倆》以《小哥兒倆》初版為底本,保留《小哥兒倆》《搬家》《小蛤蟆》《鳳凰》《弟弟》《小英》《千代子》《開瑟琳》和《生日》等9篇“小孩子的作品”,刪去《倪雲林》《寫信》《無聊》和《異國》等4篇“另一類的東西”,加入童話《紅了的冬青》和《小床與水塔》《一件喜事》《一個故事》《八月節》《阿昭》《中國兒女》等6篇以兒童為主角或以兒童視角來敘事的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構思精巧,文筆精妙,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顯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獨到的寫作風格,非常值得欣賞。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兒童文學經典100部:小哥兒倆
-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作者:凌叔華
- 出版日期:2011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5163505, 9787535163509
內容簡介
《中國兒童文學經典100部:小哥兒倆》為她的短篇小說集,主要收錄了《小蛤蟆》、《搬家》、《千代子》、《小床與水塔》、《紅了的冬青》、《一個故事》、《中國兒女》等作品,供讀者朋友們欣賞。
閱讀文學經典,也像大海茫茫之中的水手在航海,書中的憂愁與悲傷,是他的黑夜和風暴;書中的歡樂與希望,是他的陽光和雲彩。世界上還有比閱讀更美好、更愜意、更幸福的事情嗎?請你相信:你閱讀,所以你更美麗;正如你思想,所以你存在。
閱讀經典,就是閱讀世界,閱讀經典,就像水手去航海、你的憂愁,就是我的風暴,你的歡樂,就是我的雲彩、能做一名讀者是幸福的我閱讀,所以我美麗,我閱讀,所以我存在。
圖書目錄
搬家
小蛤蟆
鳳凰
弟弟
小英
千代子
開瑟琳
生日
小床與水塔
紅了的冬青
一件喜事
一個故事
八月節
阿昭
中國兒女
附錄一 再談兒童文學
附錄二 論自然畫與人物畫
編後記
後記
《小哥兒倆》出版之前,即1935年9月,凌叔華寫過一篇自序,全文如下:
這本小書先是專打算收集小孩子的作品的。集了九篇,大約自民國十五年起至本年止,差不多近十年的工作了。排印以後,編輯者說這本書篇幅少些,希望我添上幾篇;這是後面幾篇附加的原因。那是另一類的東西,驟然加入,好像一個小孩子穿了雙大人拖鞋,非常不襯,但為書局打算,這也說不得了。
書里的小人兒都是常在我心窩上的安琪兒,有兩三個可以說是我追憶兒時的寫意畫。我有個毛病,無論什麼時候,說到幼年時代的事,覺得都很有意味,甚至記起自己穿木屐走路時掉了幾回底子的平凡事,告訴朋友一遍又一遍都不嫌麻煩。懷戀著童年的美夢,對於一切兒童的喜樂與悲哀,都感到興味與同情。這幾篇作品的寫作,在自己是一種愉快。如這本小書能引起幾個讀者重溫理一下舊夢,作者也就得到很大的酬報了。
本書以《小哥兒倆》初版為底本,保留《小哥兒倆》《搬家》《小蛤蟆》《鳳凰》《弟弟》《小英》《千代子》《開瑟琳》和《生日》等9篇“小孩子的作品”,刪去《倪雲林》《寫信》《無聊》和《異國》等4篇“另一類的東西”,加入童話《紅了的冬青》和《小床與水塔》《一件喜事》《一個故事》《八月節》《阿昭》《中國兒女》等6篇以兒童為主角或以兒童視角來敘事的作品,仍舊沿用這個影響很大而且為一般讀者所熟悉的書名。
凌叔華之所以把其做品里的“小人兒”看做是她“心窩上的安琪兒”,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她“對於一切兒童的喜樂與悲哀,都感到興味與同情”。她曾在1939年所發表的演講《在文學裡的兒童》中說:“我自己大約屬於偏愛兒童的那一種人,長大成人後,我的興趣常常與兒童很近。在玩意店裡或攤子上,我看了要買,買了又看,常站上一兩個鐘頭。一堆小孩子在那裡玩笑,我雖不能參加,但是在旁守著,向來沒感乏味兒。”(《文學集林》1940年1月第4輯)還說她寫作兒童小說,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工作。正因為凌叔華偏愛兒童,有與兒童相近的興趣,所以她的筆觸能夠深入到兒童的心靈世界,寫出大乖、二乖、枝兒、“弟弟”、小英、千代子、開瑟琳、晶子等眾多個性鮮明,年齡與其思想、行為、心理大體相稱的“小人兒”來。如果說葉聖陶、張天翼等人的兒童文學作品是“觀察兒童生活的結果”(惕即茅盾《再談兒童文學》,《文學》月刊1936年1月1日第6卷第1號)的話,那么,凌叔華的兒童文學作品則是用心感受兒童生活的結果。
《中國兒女》是凌叔華僅有的一部中篇小說,創作於抗戰中期。這部小說與凌叔華此前的作品相比,在題材上有較大變化,標誌著作者已將視線由“高門巨族”的深深庭院投向窗外血與火的苦難世界。抗戰爆發以後,凌叔華關注國家的前途,更關心兒童的命運,並為此做了一些切切實實的工作。1938年3月10日,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成立,凌叔華被聘為名譽理事。同年5月18日為國際兒童親善節,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邀集武漢地區的5歲至14歲中外兒童約180人,在海軍青年會舉行慶祝大會。大會由凌叔華主持並致歡迎詞,她呼籲與會同志“勿忘懷現在受難之中國兒童”,“此後多做救濟中國難童工作”(《中國國際聯盟同志會會務簡訊》,《世界政治》半月刊1938年6月15日第3卷第2期)。針對大量無辜兒童被日軍戰機炸死炸傷的慘狀,凌叔華寫過一篇題為《為接近戰區及被轟炸區域的兒童說的話》的文章,希望“把接近戰地以及有被轟炸危險的城市或村鎮中的兒童儘量收集,盡力把他們移送較為安全的地帶”,“最好能教養他們,使其在抗戰歲月中,身心仍得良善發育,為國家製造一些未來的良善有用的國民,使他們成為我們復興的一批台柱子”(《新民族》周刊1938年11月22日第2卷第18期)。1942年,她曾購買近千元床桌罩等手工藝品,寄往美國,請胡適幫忙出售,所得款項全部捐給內地戰時兒童保育院。凌叔華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中國兒童傾注了愛心,也寄予了厚望。在《中國兒女》這部小說中,她借建國、徐廉、宛英等幾個“中國兒女”,表達了自己抗戰救亡的愛國熱情,同時把復興國家的希望放在他們這些未來的“台柱子”身上。
《阿昭》原載《燕大月刊》1928年1月12日第1卷第4期,目錄頁署名凌叔華女士,內頁標題下署名叔華,文末說明是“錄1924年舊作”。凌叔華的小說多以女性和兒童為主角,這篇小說則運用兒童視角,集中“回憶”了“我童年最感興味的一個人”,一個廚師,一個“三十來歲”的男性。這在凌叔華的小說創作中也可算是“另類”。《阿昭》是凌叔華的一篇逸文,在已經出版的各種作品集中都未見收錄。
凌叔華既是作家,也是畫家。總體來看,她的兒童文學作品大多情節比較單一,結構比較單純,具有一種“寫意畫”的特點。正如朱光潛所說的:“作者寫小說像她寫畫一樣,輕描淡寫,著墨不多,而傳出來的意味很雋永。”(《論自然畫與人物畫——凌叔華作〈小哥兒倆〉序》,《天下周刊》1946年5月5日創刊號)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收入本書中的作品,除個別文字(如“的”等)和標點依據現行用法酌予改動外,其餘皆一仍其舊;本書是我和凌叔華的女兒陳小瀅先生合作編訂的;感謝凌叔華研究專家陳學勇先生,我們在選定篇目時曾得到他的熱情指導和幫助。
陳建軍
2009年12月2日於珞珈山麓
序言
整整一百年前,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兒童讀物,孫毓修先生的童話集《無貓國》在上海出版。從此,中國兒童文學的大幕徐徐拉開……
啊,百年中國!百年中國兒童文學!
多少悲歡離合,多少內憂外患;多少風起雲湧,多少崎嶇艱辛;多少歡欣,又多少痛苦;多少陰晴,又多少冷暖……
《中國兒童文學經典100部》,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一百年來兒童文學歷程的史詩長卷。它也向我們呈現著一個無限光明和美麗的母語世界,一片無限豐富和絢麗的文學原野。
文學家果戈理曾經說過:“你將永遠詫異於俄國語言的珍貴,它的每一個聲音都是一件饋贈,都似大顆閃光的珍珠。”是的,只有對那些無限熱愛自己的祖國和母語,而且了解她們到“入骨”的程度,能夠強烈地感覺到她們的美麗的人,我們的文學,才會真正地展示出它們全部的美質與知性,以及它們全部的豐富與神奇。《中國兒童文學經典100部》,就是這樣一套品種繁富、風格斑斕的書系。
徜徉在這套百年長卷里,我相信,每一位讀者,無論是少年兒童,還是成年人,都不能不對我們古老而偉大的母語頓生無限的景仰感和膜拜感。美麗的漢語,不僅僅是我們賴依生存和交往的工具,也不僅僅是我們全部文化與文明的載體,它還是我們最初的和最後的語言與回憶之鄉,是我們這個古老、智慧而苦難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譜系,甚至是我們全部的記憶與命運!
對於這樣一套百年長卷,僅僅用“閱讀”二字來對待是不夠的。不,我們也許應該溯流而上,重新居住和生活在它的字裡行間。無論是小說、童話、詩歌、散文、寓言……它們都曾經是20世紀以來,一代代中國孩子童年時代最美好的閱讀記憶。這些作品向讀者展示了一個色彩繽紛的文學世界,中國四代兒童文學作家和一代又一代小讀者,在其中生活、探索、呼吸和成長。
通往一座座兒童文學高峰的路徑有千萬條,但每一段路途上都付出過艱辛,每一段路途上都留下了果實。正如梅子涵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樣,“每個人的記憶都是海洋。很遠的日子在下面,昨天的故事在水上。離開童年,童年反而加倍情深,每條小魚的遊動都是感情的尾巴在搖,情深處沒有不美好的風光”。
當然,時間和文學的選擇法則,也都是嚴格和無情的。歷史的目光,讀者的心靈,最終所淘汰和揚棄的,也只是那些迎風媚俗的詩歌、童話、小說和散文,而另有一些作品,卻經受住了一次次嚴格的檢驗和磨洗而流傳了下來,並且被打上了優秀或傑作的標識,還將繼續流傳下去。
不同的作家因為年代、地域、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氣質、個人知識譜系的不同,所寫出的每一部作品也會在題材、形式、想像力、感情狀態、文字風格等等方面而各有千秋。然而,當我們仔細閱讀這些作品時,就不難感到,任何時代背景下的作家,在努力傳達著各自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在廣泛地贏得了當時的那一代小讀者的同時,也都在力圖擴大自己的感受範圍,拓展自己的創作視野,甚至為自己的作品設定了超越時代、超越國界、超越民族的“世界性標準”。他們都在努力地為“一切的孩子”寫作,為未來的孩子寫作,為整個人類,為全世界的孩子而寫作。
因此,從這些作品裡,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那些偉大和溫暖的,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所共有的童話精神和文學精神,那些天真的和具有童年趣味的兒童精神,那種舔犢般的母愛情感,那種對於每一個弱小生命個體的充分的尊重、理解與呵護,那種純真、仁慈、寬容、細膩與柔和的情感,以及對兒童本位的堅持,對兒童遊戲精神和幽默品質的尋找,等等。
是的,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代作家,都在認真地維護著和守望著、努力地傳承著和延續著在葉聖陶、冰心、張天翼、陳伯吹等早期兒童文學家那裡就已經擁有的,那種對於童心的尊重、關懷和維護的“童話傳統”。
回眸中國兒童文學的百年滄桑,我們還會看到,一代代兒童文學作家所走過的世紀之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春花秋月、山重水複。漫漫長路上,留下了眾多的拓荒者、墾植者、播種者、泅渡者、乃至殉道者的艱辛、歌哭、夢想和收穫……歷史曾讓那些人經歷了那么多的崎嶇和彎道,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艱難,但是翻開這套長卷,我們會看到,他們私下的親密的傳承關係,卻是多么美好!
所有的文學,包括兒童文學在內,如果不是從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土壤里直接生長出來,它的生命力就不會長久。我們從這套書系裡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也有我們的兒童文學與整個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的苦難之歌、艱辛之歌、歡樂之歌和偉大的民族精神之歌。它們將在我們美麗的母語裡,在一代代讀者的記憶里,飛翔、傳播,直至永恆。
徐魯
2009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