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簡稱中傳(CUC)。是一所位於中國北京市朝陽區的全日制公辦大學。其直屬中國教育部,是一所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被譽為中國廣播影視傳播人才的搖籃。

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廣播專科學校。1959年9月7日,北京廣播學院成立。1962年11月,學院停止辦學。次年,恢復辦學。文革期間,學院曾完全停辦。文革結束後,1973年,學院恢復辦學。1979年,首次招收碩士研究生。1998年,獲得第一批博士專業學位授予資格,2000年,獲批國家重點學科。同年,學院劃轉教育部管理。2001年,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4年,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同年,增設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11年,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雙一流”名單。2022年2月,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

截至2023年7月,中國傳媒大學總占地面積46.37萬平方米。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餘人,教職工1332人。設有21個教學科研單位,89個本科專業。具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有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國家“雙一流”學科,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個學科取得驕人成就,設計學與藝術學理論共居第一方陣。學校擁有智慧型教室、4K演播館等傳實踐實驗教學平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傳媒大學
  • 外文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簡稱:中傳、CUC  
  • 所在地:北京市
  • 創辦時間:1954年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雙一流(2017、2022)  
    211工程(2001) 
    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2011) 
    教育部直屬高校(2000)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廖祥忠(黨委書記)、張樹庭(校長) 
  • 專職院士數:2個(截至2024年4月)  
  • 本科專業:89個(截至2023年12月) 
  • 碩士點: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14個專業碩士類別(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點: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個專業博士授權類別(截至2023年12月)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7個(截至2023年12月) 
  • 國家重點學科:2個國家一流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截至2023年12月) 
  • 院系設定:21個教學科研單位(截至2023年12月) 
  • 校訓:立德、敬業、博學、競先 
  • 校歌:《校園裡有一排年輕的白楊》 
  • 校慶日:9月7日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 
  • 院校代碼:10033 
  • 主要獎項:首都統一戰線創新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2011) 
    首都勞動獎狀(2014) 
    “理想照耀中國——第四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畫短片扶持創作活動”優秀組織單位譽稱號(2021) 
  • 知名校友白岩松 、崔永元 、李詠 、海霞 、康輝 、歐陽夏丹 、張紹剛 、馬思純 
  • 教師人數:教職工1332人(截至2023年12月) 
  • 學生人數: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11236人,碩士研究生5091人,博士研究生1014人(截至2023年12月) 
  • 占地面積:463700 m(截至2023年7月) 
歷史沿革,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時期,北京廣播專科學校時期,北京廣播學院時期,中國傳媒大學時期,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校園環境,校友情況,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時期

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廣播專科學校。1953 年,因廣播電台技術人員的極度匱乏制約著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於1954年開辦“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培養掌握廣播專業理論知識的技術人員。中央廣播事業局委任局幹部處副處長謝儉風及業務處科長孫振先負責訓練班籌建工作。1954年3月3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在北京西南郊良鄉12號發射台內舉行了首屆學員開學典禮。這是一所具有中專性質的技術學校,專門培養從事廣播技術維護工作的人員。訓練班先後共辦了六期,招收學員922人。
中國傳媒大學
訓練班第一批教員
為了加強師資力量,學校從各個方面挖掘教師資源。1956年6月30日,教職員工發展到26人。7月28日,訓練班繼續壯大,教職員工達到35 人。到1956年12月底,教職員工增加至53人。
1958年3月24日,“全面大躍進”和“全民大煉鋼鐵”的時期,訓練班各班停課進行勞動教育,200 多名學生投入勞動。5月9日,訓練班搬遷至北京市區南禮士路兒童醫院對面的一座四層1300多平方米的灰樓。

北京廣播專科學校時期

由於全國廣播事業發展迅速,普通的中級廣播技術人員已不能滿足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訓練班需要擴大生源和加深教學內容。1958年9月2日 ,中央廣播事業局直屬高等專科學校——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在原訓練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學制兩年,招收高中畢業生。10月2日,學校正式開學,學生按照部隊編制組成二、三、四、五連,11月22日,學校設立波斯語班。學校開學一年後,分設傳送技術、電視技術、傳音技術三個專業,同時將二至五連建制改編為傳送、電視、傳音三個班。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南禮士路校址

北京廣播學院時期

1959年2月21日,局黨組擴大會決定建立北京廣播學院,上報教育部。4月2日,教育部計財計(16)第183號檔案同意成立北京廣播學院。4月13日,北京廣播學院建院籌備委員會成立。20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給教育部《關於建立北京廣播學院的補充報告》中,正式提出建立外語系。外語系四年制、無線電系和新聞系也從1959年暑期開始改為四年制,部分兩年制。短訓部半年到八個月。7月15日,學校對外開始使用“北京廣播學院”的名稱,9月7日,北京廣播學院正式成立,並舉行了成立大會暨1959級新生開學典禮。在成立大會上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梅益宣布,由周新武擔任院長和黨支部書記,主持學院工作;左熒、周雲庭、劉永嶫為副院長,並分別主持新聞系、外語系和無線電系的工作。學院成立後,就開展“反右傾運動”。12月4日,北京廣播學院首屆學生會正式成立。
中國傳媒大學
《廣播業務》1959年第 9 期刊登的報導
1960年1月21日,學院十七級以上幹部“反右傾整風”總結批判會召開,2月12日,學院十七級以下黨員幹部“反右傾整風運動”結束。同年,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把北京廣播學院在短期內建成既是學習又是生產勞動和科學研究的“三結合”基地,學院決定成立“生產勞動委員會”和“科學研究工作委員會”,領導全院的生產勞動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
1961年1月,“國民經濟三年困難”來臨,學院合併人事處、總務處、院長辦公室為院務辦公室,下設三個系、兩個室、三個部、一個處。3月16日,學院印刷所初步建成,並正式投入生產。6月1日,學院黨委決定建立院務委員會,以便加強對學校的管理。6月20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北京廣播學院停止招生,並被列為“調查裁撤”的範圍。7月10日,學院決定開展精簡工作。1962年,“反右傾整風運動”甄別工作從2月開始,到5月底結束。
1962年11月13日,全國教育事業計畫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北京廣播學院於1964年結束辦學。1963年3月16日,學院調離27人,並向中央爭取將廣播學院辦下去的機會。5月22日,教育部和中央廣播事業局聯合向國務院請示報告,要求恢復廣播學院。5月24日,國務院同意恢復北京廣播學院。27日,國務院批准廣播學院繼續招生。
中國傳媒大學
國務院關於恢復北京廣播學院的通知
在恢復招生之後,北京廣播學院擴大了辦學規模,增設了一批亞洲國家語言專業。1964年招收文科、外語類294人,無線電技術專業大專生61人;1964年11月,郭沫若在給學校覆信時應邀題寫了校名。 1965年招收文科、外語類473人,無線電技術專業大專生86人。到1965年全院共開設28個本科專業,其中外語系就開設了23個專業,北京廣播學院成為當時全國培養非通用語人才的五大基地院校之一。同年,學院擬出聘請外籍教師的計畫,派出聘請小組赴東南亞和非洲有關國家完成聘請計畫。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學院邀請院外各方面專家、學者,如葉聖陶、呂淑湘等講課。7月,學院開辦廣播電視函授教育,“文革”開始後停辦。9月,定福莊北京石油學校正式成為北京廣播學院新校址。截至1965年底,學院已有全日制在校生993人,教職工349人,有東(定福莊東街一號)、西(復興門外真武廟二條9號)兩個校園。
中國傳媒大學
青年教師任遠到地方台實踐第一線進修
1966年4月26日,學院成立由五人組成的“文化革命小組”。5月10日,姚文元在《解放日報》《文匯報》上發表《評“三家村”》的文章,北京廣播學院被“點名”,隨後受到株連。6月以後,北京廣播學院捲入“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學院黨組織癱瘓,學校陷入混亂之中。1969年10月,林彪發出戰備疏散“一號命令”,11月4月,北京廣播學院師生員工遷往河北望都縣張莊,參加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翌年8月返回學院。1970年5月12日,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向中央報送《關於北京廣播學院停辦的請示報告》,同年7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決定,北京廣播學院試行撤銷。至此,北京廣播學院完全停辦。
林彪反革命集團覆滅後,1973年北京廣播學院恢復重辦。1973年3月17日,國務院科教組計字60號檔案通知:“國務院科教組同意恢復北京廣播學院,由中央廣播事業局直接領導,黨的工作、政治工作仍歸北京市委領導,面向全國招生。”校內組建籌備領導小組,經過一系列的籌備工作後,1974年,北京廣播學院恢復招生,原有專業逐步得到恢復,並開辦新聞、外語、無線電三個系。1975年,學院開辦藝術專業。
中國傳媒大學
國務院教科組同意恢復北京廣播學院檔案
1976年,北京廣播學院與北京牡丹電視機廠合辦“七二一大學”,培養電視工程技術人員。
1977年,高考恢復之際,北京廣播學院著手開展招生工作。1978年,北京廣播學院臨時黨委召開全院平反昭雪大會,宣布了平反人員名單,對受經濟損失者按政策予以補償,為受株連者恢復名譽。同年3月,北京廣播學院舉行1977級新生開學典禮,這是全國恢復高考後北京廣播學院招收第一批學生,新生分別為編採、攝影、播音三個專業共103人。7月,經中央廣播事業局批准,北京廣播學院行政領導班子組成。10月,學院舉行1978級新生開學典禮,並由去年的3個專業發展為電視中心、電視傳送、播音、編採、攝影、文編6個專業。
1979年,北京廣播學院首次招收新聞理論和廣播史兩個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創北京廣播學院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980年7月,學院職能部門增加了人事處、學生工作處、保衛處和生產處。同月,北京廣播學院對文科教學管理體製作重大調整,將原新聞系分為四系一部一所,成立新聞研究所,這是北京廣播學院自建校以來的第一個研究機構。此後,還先後創建了廣播技術研究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室等研究單位。12月,北京廣播學院首次派代表團出國訪問,組建“新聞教育考察團”出訪美國,學院正式開始對外交流。1981年1月,《學位條例》開始實施,北京廣播學院的語言學專業成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學科。
1982年,在繼續恢復原有專業的同時,經廣播電視部和教育部批准,學院增設了國際新聞專業,學制五年。1984年,孟加拉語、泰米爾語、他加祿語、土耳其語4個專業恢復招生。1983年起,北京廣播學院陸續承擔了國家部委級科研項目。1983年12月,廣播電視部決定由北京廣播學院籌辦函授教育,並成立函授教育管理機構——幹部培訓班。1985年,設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1986年3月,電視系和電視工程系正式合併,學院嘗試教育體制改革。10月,北京廣播學院黨委部署教師職務聘任工作的準備工作,學院開始職稱改革工作。同時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先後選派40名教師到國外高校和國內高校進修深造。
中國傳媒大學
1982年首批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現場
1987年,世界語恢復招生。1988年9月,設立廣告學專業。1989年9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三台代表分別宣布,從1990年起,聯合在北京廣播學院設立獎學(教)金。
1990年,北京廣播學院開始舉辦較高層次的新聞理論研討班,培訓了一批在職業務領導幹部。同年,工程技術基礎部柯惠新博士的項目“含大量參數的潛線上性結構方程式模型的研究”成功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新聞系趙玉明教授的項目“中國廣播電視通史”成功申請國家社科基金,北京廣播學院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資助。
中國傳媒大學
柯惠新老師
1991年,波斯語、普什圖語、斯瓦西里語3個專業恢復招生。同年3月,學院工程基礎部與研究所分開,至此,學院發展為9個系和兩所兩部。截止1992年底,北京廣播學院發展為23 個專業。1992年,北京廣播學院進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
1994年,全校共設新聞系、播音系、電視系等13個系。此後六年,相繼成立工學院、新聞傳播學院、播音主持學院等八個學院。1998年,學院獲得第一批兩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資格,2000年,學院獲批國家重點學科。同年,學院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劃轉教育部管理。2001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點,同年,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2年,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東校園(原北京煤炭幹部管理學院)整體併入北京廣播學院,並形成校、院、系三級管理層次結構,形成17個院、42個系。2003年至2004年在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下自主增設5個博士點。

中國傳媒大學時期

2004年,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同年,人事部批准設立3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09年,中國傳媒大學創辦了國內首個以文化傳媒為特色的MBA教育項目。
2011年,中國傳媒大學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入選首批“雙一流”名單。2018年3月,中國傳媒大學獲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的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授權點。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國傳媒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對外招生。
2019年6月,學校成立政府與公共事務學院。11月,中國傳媒大學正式被批准為“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依託單位。2022年2月,學校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7月20日,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院成立。8月,獲批“中國文藝評論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
批准為“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依託單位會議
2023年5月,中國傳媒大學被設立為“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2023—2025年)”。5月10日,中國傳媒大學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代表大會舉行。9月22日,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畫研究院成立。年末,成立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與傳播研究院,並舉行了學術研討會。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調研座談交流
2024年6月訊息,中國傳媒大學新校區將進駐雄安新區
2024年6月,中國傳媒大學擘雅品牌研究院品牌全球化研究中心成立。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設有21個教學科研單位,89個本科專業。
院系設定
教學科研單位
本科專業
新聞學、新聞學(數據新聞方向)、傳播學、傳播學(輿情分析方向)、傳播學(計算傳播方向)
廣播電視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編輯出版學(新媒體方向)、網路與新媒體、數字出版、廣播電視編導(電視編輯方向)、廣播電視編導(全媒體攝製方向)
廣播電視編導(文藝編導方向)、表演(中韓聯合培養)、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導演、表演、攝影、影視攝影與製作、環境設計(光影空間藝術方向)、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播音與主持藝術
數字媒體技術(遊戲設計技術方向)、漫畫、動畫、動畫(遊戲藝術方向)、新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藝術與科技(數字娛樂方向)
錄音藝術(錄音工程方向)、錄音藝術(音響導演方向)、音樂學(音樂傳播方向)、音樂學(音樂編輯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電子音樂方向)、音樂表演(聲樂演唱方向)
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廣播電視工程、數字媒體技術、物聯網工程、人工智慧、智慧型裝備與系統(演藝工程與智慧型技術方向)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漢語言文學、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
尼泊爾語、翻譯、日語、土耳其語、印地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義大利語、匈牙利語、法語、德語、孟加拉語、斯瓦希里語、普什圖語、英語、馬來語、播音與主持藝術(中英雙語播音主持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中朝、中韓雙語播音主持方向)、播音與主持藝術(中西雙語播音主持方向)
經濟學(傳媒經濟方向)、數字經濟、工商管理、市場行銷(品牌管理方向)、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大數據管理與套用、跨境電子商務
廣告學、公共關係學、視覺傳達設計(廣告設計方向)、網路與新媒體(智慧型融媒體運營方向)、廣告學(計算廣告雙學士學位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
文化產業管理、藝術管理
行政管理(公共事務與傳播治理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國家治理與政治傳播方向)
智慧型科學與技術(中外合作辦學)、視覺傳達設計(中外合作辦學)
傳播學(中外合作辦學)、廣告學(中外合作辦學)
-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
-
中國傳媒大學體育部
-
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
-
參考資料:

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具有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2個國家“一流學科”,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2個國家重點學科,傳播學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網際網路信息、文化產業2個北京市高精尖學科,新聞傳播學、藝術學理論、戲劇與影視學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動畫學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個專業博士授權類別,14個專業碩士類別。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組織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被評為A+學科,藝術學理論被評為A-學科。
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學科
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
國家重點學科
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傳播學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新聞傳播學、藝術學、中國語言文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理論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藝術學、設計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
套用經濟學、政治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路空間安全、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學、藝術學、設計學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
音樂、戲劇與影視、美術與書法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別
國際商務、法律、國際中文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出版、電子信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音樂、戲劇與影視、美術與書法、設計

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具有教職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級職稱371人,副高級職稱616人,專任教師(含科研人員)1202人。學校擁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教授、專家和學者,110餘人次入選國家和北京市各類重要人才項目,2位教師獲得“國家級教學名師”榮譽稱號,33人次入選“北京市教學名師”“青年教學名師”,3人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學校設立資深教授、白楊學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項目,支持中青年學術骨幹發展;聘請大師、名家和學者擔任名譽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
師資力量
類別
名錄
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級教學名師
張頌、高曉虹
全國優秀教師
高曉虹
市級教學名師
李鑒增、曾慶瑞、高曉虹、路盛章、劉劍波、劉麗文、李大康、羅莉、魯景超、王曉紅、柴建平、潘樺、李興國、丁邁、曾志華、周涌、陳曉鷗、吳敏蘇、鄭月、趙俐、曾祥敏、康瑾、秦瑜明、李洪岩、葉明睿、吳煒華
市級青年教學名師
曾祥敏、曹培鑫、孫振虎、王雷、李楠、張弛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胡正榮、胡智鋒、王曉紅
“四個一批”人才
胡智鋒、何蘇六、胡正榮、廖祥忠、何輝、倪學禮、周涌、段鵬、彭文祥、王曉紅、劉大年

教學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共有11個專業分列國家級第一、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類別,9個專業被評為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共獲批35個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22個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覆蓋近80%的在招本科專業;獲批1個北京市重點建設專業,5個專業入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畫2.0專業,10個專業入選“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立項”。有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9個,北京市優秀育人團隊4個。學校具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具有38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0門、線下一流課程17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4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5門、虛擬仿真一流課程2門;21門課程為北京高校優質課程。
教學建設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文化產業管理、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數字媒體藝術、網路與新媒體、廣播電視工程、數字媒體技術、錄音藝術、影視攝影與製作、視覺傳達設計、英語、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漢語言文學、音樂、漢語國際教育、翻譯、國際新聞與傳播、大數據管理與套用、工商管理、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攝影、藝術與科技、葡萄牙語、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音樂表演、環境設計
北京市一流專業建設點
漢語言文學、葡萄牙語、通信工程、公共關係學、音樂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音樂表演、環境設計、西班牙語、電子信息工程、市場行銷、行政管理、漢語言、法語、馬來語、義大利語、智慧型裝備與系統、物聯網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網路空間安全、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表演
國家級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
傳播學、文化產業管理、錄音藝術 、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廣播電視工程、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
國家級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
廣播電視新聞學、動畫、基地語種
北京市特色專業
文化產業管理、廣播電視新聞學、基地語種、動畫、新聞學、廣播電視工程、廣播電視編導、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
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畫2.0專業
廣告學、傳播學、編輯出版學、網路與新媒體、廣播電視編導
國家級精品課程
動畫概論、新聞理論、廣播電視節目製作、電視藝術學、傳播學、播音創作理論基礎、廣告學概論、中國現代文學史、攝影技術、中國古典文學(上)、電視攝影構圖、非線性電子線路、古典文學(下)、電視原理、寫作與語言藝術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
戲曲音樂入門、中國電視劇的藝術匠心、走進電視編輯、理解人類傳播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傳播學概論、廣告學概論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
電視現場報導、國際傳播、世界電影史、電視新聞導論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攝影藝術創作、服飾藝術傳播與創新設計、電視採訪報導、融合新聞學、傳播心理學、電視文藝晩會創作、播音主持創作基礎1. 2、設計概論、數字短片創作1.2.3、影視導演藝術、遊戲心理學、實踐:社會調查、媒體融合傳播實踐、廣播電視口語傳播實務1、實踐:聯合創作孫國玉社會實踐、數位電視演播室技術、廣告學概論:觀念與思路、新媒體編創、電視寫作、剪輯的歷史、理論與實踐、從音樂到影像、遊戲引擎原理及套用、從《詩經》到《邊城》——中國文學名著選讀、數字媒體技術概論、基於XR技術的影視與演播空間設計虛擬仿真實驗、電視影像語言、智慧型媒體傳播、設計思維創新與實踐、數據可視化傳播與套用、新聞理論、播音主持語音與發聲1.2、新聞播音主持(時政國際)、電子音樂作曲1、服飾與中西文化、誦讀指導與實踐、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媒體編輯、視聽創作1
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
融合新聞學、電視節目導播
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
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團隊、傳播學教學團隊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數字遊戲設計教學團隊、語言傳播教學團隊、電視與攝影教學團隊、網路新媒體技術教學團隊、傳播學教學團隊、廣播電視編導教學團隊、廣播電視工程教學團隊、播音主持藝術教學團隊、廣播電視新聞學教學團隊
北京市優秀育人團隊
廣播電視學育人團隊、數字媒體藝術本科育人團隊、網路與新媒體優秀本科育人團隊、國際新聞與傳播教學團隊、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育人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動畫實驗教學中心、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
北京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播音主持實驗教學中心、動畫實驗教學中心、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實驗中心、傳媒技術實驗教學中心、影視實驗教學中心、廣播電視與新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廣告實踐教學中心
國家級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省部級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首創中傳傳媒產業創新中心
以上數據來源: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拓展與國家部委、省份的戰略合作,深化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與海南、廣西、中國人民大學、國防大學、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新聞社、華為、科大訊飛、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故宮博物院等簽署合作協定,深化科研平台建設、人才培養、實習實踐等領域合作。連續3年獲得直屬高校定點幫扶成效分類考核最高等次評價。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傳媒大學與200多所國外知名大學、科研與傳媒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2016年10月,學校入選“亞洲校園”新增項目院校名單,是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此外,學校發起成立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建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亞洲傳媒研究中心、歐洲傳媒研究中心等國際學術研究機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媒介與女性”教席單位。由學校主辦的亞洲傳媒論壇、世界大學女校長論壇、中國傳播論壇等高層次國際學術會議,已成為國際傳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中國傳媒大學是中國信息傳播研究領域的學術重鎮,截至2023年12月,具有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智慧型融媒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播電視智慧型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視聽技術與智慧型控制系統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基地、首都傳媒經濟研究基地、數字動畫技術研究與套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等16個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台,數字媒體工程創新引智基地、智慧型融媒體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媒體融合與視聽傳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3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以及國際中文教育傳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傳研究中心、國家廣告研究院等12個其他高級別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院、網際網路信息研究院等49個校級科研機構。
科研平台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科研機構
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部級科研機構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
媒介音視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智慧型融媒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廣播電視智慧型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輿情實驗室
中國傳媒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視聽技術與智慧型控制系統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有聲媒體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首都傳媒經濟研究基地
數字動畫技術研究與套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現代演藝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融合出版與文化傳播國家新聞出版署重點實驗室
其他高級別科研機構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全國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評估研究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傳媒大學孔子學院傳播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中外人文交流宣傳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
中國傳媒大學坦尚尼亞研究中心
智慧型媒體微服務技術研究與套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實驗室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市)美育與文明研究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廣告研究院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
中國傳媒大學亞洲傳媒研究中心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傳播研究基地
截至2023年12月,數據來源:

研究成果

中國傳媒大學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和特色,在媒體融合、國際傳播、輿情治理、文化數位化、媒體大數據、虛擬現實、智慧型視音頻、5G/6G通信等研究領域取得了不斷進步和標誌性成果。
學術成果(部分)
學院
成果
文化產業管理學院
截至2024年5月,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承擔國家級及相關部委、各省市委託縱向課題40餘項,包括國家級課題17項,北京市課題6項,其他省市課題20餘項。此外,研究院先後承擔了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安徽、山東、遼寧、新疆等地方省市文化產業規劃等套用類橫向課題近60餘項
經濟管理學院
從2018年至2023年以來,經濟管理學院承擔國家級課題7項,省部級課題20餘項,其他類型課題85項。橫向課題經費達3300餘萬元。發表SCI及SSCI期刊論文8篇,CSSCI期刊論文200餘篇,EI期刊及會議論文13篇,其他期刊論文236篇
人文學院
截至2024年5月,人文學院發表學術論文1250餘篇,其中被CSSCI收錄近800餘篇,獲得20餘項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星光電視文藝論文一等獎、“飛天”電視劇優秀評論獎、王國維戲曲論文獎等各級獎勵;出版著作100餘部,獲得全國性科教成果一等獎、國家圖書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等各級各類獎勵30餘項
數據科學與智慧型媒體學院
截至2024年5月,數據科學與智慧型媒體學院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等。近五年內發表SCI論文5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3部
計算機與網路空間安全學院
截至2024年5月,計算機與網路空間安全學院完成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等多項重點科研項目,近五年發表SCI、EI檢索科技論文300餘篇
電視學院
2020年至2024年5月,電視學院承擔國社科藝術學重大項目、國社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項目,其科研團隊在“三報一刊”理論版發表文章7篇,推出學術著作60本,發表C類以上期刊論文182篇,其中SSCI論文3篇
新聞學院
2020年至2021年,新聞學院科研立項共16項(不包含橫向合作項目),其中包含13項國家級及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建於2012年,主體建築由主樓和副樓兩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43000多平方米。圖書館的文獻收藏以學校各專業所涉及學科的基礎理論文獻、教學參考文獻、科學研究參考文獻為主。截至2023年8月31日,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215.62萬冊,生均紙質圖書71.66冊。擁有電子期刊131.219萬冊,學位論文991.78萬冊,音視頻1000小時。截至2022年10月,學校累計訂購報刊2000餘種(含外文期刊100餘種),資料庫44個(其中中文25個,外文15個,自建4個),累計包含電子期刊3.7萬種(其中外文期刊1.5萬種,中文期刊2.2萬種),電子圖書290餘萬冊。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
學術期刊
《藝術傳播研究》由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傳媒大學主辦,2012年成為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刊物載文範圍涵蓋整個藝術學領域中的諸種學科,學術視角側重藝術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效益,是中國藝術傳播領域的首創專門學術期刊,並被多家主流知名學術期刊資料庫收錄。該刊於2023年7月起由季刊變更為雙月刊,入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AMI綜合評價擴展期刊、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
中國傳媒大學
《藝術傳播研究》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創刊於1979年9月,是由教育部主管、由中國傳媒大學主辦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常設欄目有本刊專稿、傳媒觀察、新聞學與傳播學、國際傳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前沿、傳媒藝術、新媒體研究、專題研究等。該刊為國家社科基金優秀資助期刊、首批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期刊重點專欄入選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選期刊。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MI)核心期刊、RCCSE中文權威學術期刊(A+級)。
中國傳媒大學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現代出版》由教育部主管,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主辦。刊物以宣傳黨和國家出版政策,弘揚現代出版文化,反映改革發展動態,交流理論研究成果,服務現代出版事業為宗旨,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刊物為月刊,設有“本刊特稿”“理論前沿”“媒體融合與傳播”“出版名家”“出版經營與管理”“出版史研究”“出版教育研究”“實踐視域”“出版人圓桌論壇”等欄目,並不定期推出專題研究。
中國傳媒大學
《現代出版》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體與中國》)由中國傳媒大學與傳播領域的國際權威出版社——SAGE出版集團合作,是一本全英文的國際學術開源期刊。它以中國傳媒與世界研究為主題,涵蓋新聞傳播、傳媒藝術與技術、公共關係等研究範圍和課題,以中國為立足點,探討世界與中國或華人傳媒的、和傳媒與中國和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互動及對比關係等,囊括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中相關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定量與定性研究。2019年10月,該刊被科瑞唯安ESCI資料庫收錄,是國內第一本被ESCI收錄並自動進入SSCI觀測程式的同行評審新聞傳播類期刊。
中國傳媒大學
Global Media and China(《全球媒體與中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學術期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國傳媒大學主辦、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學術支持的、面向媒體融合相關學術領域的高層次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媒體融合與傳播相關的通信、信息、媒體融合交叉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刊涵蓋媒體融合與傳播領域的現代新技術和新理論,重點在於運用計算機、信息科學、物理學、統計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和工具分析智慧型媒體時代傳播的規律、原理和機制,探索傳播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聯。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校徽
中國傳媒大學校徽包括胸徽與標誌徽。教職員工佩戴的胸徽為黃框、紅底、白字,學生佩戴的胸徽為黃框、白底、紅字。標誌徽由三個分別為紅、綠、藍顏色的鋼筆尖和三個半徑不等的同心圓構成,外環上方是英文校名“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下方是中文校名“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校徽
校旗
中國傳媒大學校旗為紅綠藍三色長方形旗幟,中間區域印有白色中、英文校名,左邊配以標誌徽,使用時三色旗幟同時出現。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校旗

精神文化

校訓
中國傳媒大學校訓為“立德、敬業、博學、競先”。1993年,為迎接北京廣播學院建校40周年與北京高校開展的文明校園建設和評估活動,時任校黨委書記的黃勇主持制定了校訓。校訓中“立德”出自《左傳》,其涵義是為人要立德,包括思想品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敬業”是職業要求,要求廣播電視工作者更須具備愛國、敬業及犧牲精神;“博學”出自《中庸》,涵義為學識淵博、理論基礎深厚,作為廣播電視工作者,不僅要技術業務熟練、上手快,還要有足夠的後勁;“競先”的涵義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具備創新意識、進取精神,敢為人先。
校歌
中國傳媒大學校歌為《校園裡有一排年輕的白楊》,由葉延濱作詞、劉天禮作曲。歌曲創作於1980年,曾參加首都高校文藝匯演,獲得匯演創作類一等獎,1982年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評為優秀獲獎歌曲,並向全國推薦,成為20世紀80年代廣為傳唱的歌曲。後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傳媒大學校歌。中國傳媒大學校歌MV先後拍攝過三次,均由其校友鄭浩執導拍攝。
中國傳媒大學
《校園裡有一排年輕的白楊》

社團文化

截至2024年5月,中國傳媒大學具有自然科學社、魯迅研究社、雷鋒研習社、英語廣播台、子衿漢服社、書畫協會68個社團,其中包括思想政治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文化藝術類、文化體育類、志願公益類,涵蓋了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2023年4月1日,中國傳媒大學舉辦第十四屆“社彩秋韻”社團文化展演,其以“述相”為主題,以“萬紀圓”為象徵,晚會分為三個板塊,“逐影——煙波之間”“曝光——微芒初曜”“對焦——闊步前行”。展演節目種類繁多,包含舞蹈、歌唱、配音、輪滑表演、戲曲、話劇、cosplay舞台劇等多種節目形式。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校長
黨委副書記
張樹庭、李眾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副校長
劉守訓、李新軍、王暉、楊懿、柴劍平
黨委常委
廖祥忠、張樹庭、李眾、劉守訓、李新軍、王暉、楊懿、柴劍平、徐紅梅、張紹華
數據來源:截至2024年6月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
任期
職務
姓名
1959年9月-1970年11月
北京廣播學院院長
1959年9月-1963年7月
北京廣播學院黨委書記
周新武
1963年7月-1970年11月
北京廣播學院黨委書記
1972年12月-1974年11月
北京廣播學院復校籌備領導小組組長
左熒
1973年4月-1974年11月
北京廣播學院黨支部書記
左熒
1974年11月-1978年
北京廣播學院黨的領導小組組長
陳競寰
1978年2月-1980年
北京廣播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李哲夫
1980年7月-1983年7月
北京廣播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石敬野
1983年7月-1993年1月
北京廣播學院黨委常委、院長
1993年-2006年
北京廣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2006年5月-2015年11月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
2006年5月-2008年12月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
2008年12月-2012年8月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
2012年8月-2020年9月
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
2016年9月-2018年1月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
2018年3月-2022年9月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
廖祥忠

校園環境

中國傳媒大學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一號,坐落於北京古運河畔,地處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間,交通便利。其校園環境優美,占地面積46.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88萬平方米。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廣場位於校內立德樓東南方,電視學院北側,是校內地標建築,於2019年建成。廣場南面矗立著三面牆體,中間牆體鑲嵌著巨型校徽。校徽牆體東邊是校訓牆,西側是校歌牆。校訓牆上,一塊方形印章式樣的篆書字型校訓居中鑲嵌。校歌牆則以簡譜加歌詞的形式展示校歌《校園裡有一排年輕的白楊》。文化牆的北側是曲型廣場,廣場東、西部分別矗立著一塊景石,東部景石狀似金蟬,展翅欲飛,景石正面雕刻著“這裡是終點,也是起點”一行字,背面篆刻著《中傳文化廣場落成記》。西部景石則為鏤空花崗岩石體,是由廣告學院肖虎團隊設計的學校英文名稱縮寫CUC實體LOGO。
中國傳媒大學
文化廣場
鋼琴湖位於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南側,因湖泊形似鋼琴而得名,湖畔佇立著一組訪談的雕塑群像。
中國傳媒大學
鋼琴湖
中國廣告博物館建成於2014年,位於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前方,是一個三層樓體,既有場館的基本結構,又結合了博物館實體館的功能需求,設計風格兼具傳統與現代。建築總體外附加一個玻璃外罩,形成方形玻璃展櫃的大意向,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感。其寓意整個廣告博物館是一個既有歷史積澱,又有時代感的珍貴展品,從總體上展示其展覽裝置性功能。
中國傳媒大學
廣告博物館

校友情況

校友情況
姓名
職務
白岩松
央視主持人、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崔永元
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
曾任中央電視台分黨組書記、台長,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網路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副會長
中央電視台《開門大吉》欄目製片人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
武漢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廣播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中央台科教部編輯、主任,經濟科技信息節目中心主任,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聞中心新聞播音部主任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中國廣播電視學會主持人節目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播音主持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傳媒大學兼職教授
導演、中國電視劇導演協會常務理事、霍爾果斯非凡響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創始人
楊陽
國家一級導演、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中國電視劇導演協會副會長
青春你好傳媒合作編劇、曾任共青團中央影視中心導演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導演,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
演員
演員
演員
中央電視台著名播音員
原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
著名節目主持人、出品人
著名主持人、配音演員,塑造經典形象“金龜子”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老師、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和天津衛視《非你莫屬》主持人
北京電視台著名主持人
CCTV新聞頻道《朝聞天下》主播
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演員

所獲榮譽

所獲榮譽
時間
獎項名稱
2009年7月
2008年度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工作貢獻單位
2011年12月
首都統一戰線創新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4年7月
首都勞動獎狀
2021年8月
“理想照耀中國——第四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動畫短片扶持創作活動”優秀組織單位譽稱號
2022年4月
2022年8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