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美學是佛教傳人中國與傳統思想結合後逐漸形成。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刺激、促進了中國藝術的繁榮,也表現了佛教的審美意識。佛教經典通過翻譯傳人中國,並發展成為變文,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極大的影響。魏晉以來,詩歌、散文、小說、戲曲等領域,都呈現出與先秦、兩漢文學的不同風貌,其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受佛教觀念和審美意識的衝擊、滲透、感染和影響。佛教為中國文學帶來新文體、新意境、新形式。
它對於律體詩和俗文學產生直接的作用,並使原來重人事、順應自然、重描繪山川風物的傳統審美意識,與佛教批判宇宙人生,彰善瘴惡、因果報應的觀念相結合,使偏重於寫實的審美描述,與不受時空意識限制的觀念相結合,為文人開拓了新境界,推動了中國浪漫主義文藝的發展。魏晉時期,詩壇上玄學思想成為基調,出現了“玄言詩”。佛教般若學也得以廣泛流傳,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的思潮給詩人的詩歌創作以巨大的影響,形成一種優遊自得、寂靜恬適的詩境。在唐代禪宗興起和唐詩蔚為一代文學精華的同時,歸趣不同的宗教與文學相得益彰,其間存在著相互聯結的內在因素和並行興衰的變化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