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學者文集:文壇佛影(續集)》內容簡介:從佛法本身來說,教、理、行、證的修學次第,已經為佛弟子指明了修學的道路。但是,佛弟子因為自己的資質、喜好的不同,往往有所偏向,於是形成不同類型的佛法,有重義理、重實踐等區別。但是,作為佛弟子來說,義理的探討是為了將佛陀所要開示的真實事理,充分、完整地表達出來,如“阿毗達摩”雖然著重於論證“法”的自性、定義、關係等,但是其本意仍然在於“諦理的現觀”,最終歸於修證。那么,重修證的佛教,主要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重視佛法的適應性、實效性,所以對事相的分別比較少,如初期大乘經典以“般若”、“三昧”、“解脫門”、“陀羅尼”、“菩提心”等作為中心,來表達從發趣、修行到證入的歷程。雖然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側重,但都是佛法的根本,都是以義理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中心。中國佛教其實已經非常明顯地表明了這一點,如天台智者大師的教觀並重,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佛教學者文集:文壇佛影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08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2540149
- 作者:孫昌武 朗宇法師
-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 頁數:320頁
- 開本:32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唐代文學與佛教、道教
“東山法門”與唐初文人佛教
杜甫與佛教
作為古典散文的禪宗語錄
“詩從肺腑出”——禪宗心性說影響詩歌的一個方面
敦煌寫卷《維摩詰講經文》的文學意義
慧能禪法的倫理意義與價值
唐代慧能“三碑”對其禪法的理解
王維《六祖能禪師碑銘並序》箋釋
智圓與契嵩:推動佛教“援儒入釋”潮流
唐長安佛寺考
唐代的宦官與佛教
附錄
中華書局《禪的智慧》叢書總序禪是智慧
佛教學研究的新收穫——評湛如《敦煌佛教律儀制度研究》
張培鋒《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序言
何孝榮《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序言
趙偉《晚明狂禪思潮與文學思想研究》序言
後記
文摘
六朝以下,律師宣律,禪師談禪,都傾向白話的講說;到禪宗的大師的白話語錄出來,散文的文學遂開一生面了。
從這樣的角度說,這些禪宗典籍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學遺產的一部分。當然,他們本質上是宗教典籍,是中國佛教徒創造的富於文學意味的新“經典”。而這些經典又正體現了禪宗作為佛教宗派的獨特性格,它們又對於禪宗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文學與宗教相互作用的密切關聯,這裡又是一個絕好的例證。
早期禪宗“藉教悟宗”,無論是內容還是方法,都與傳統經教緊密聯繫。如注重對經典《楞伽經》、《金剛經》等的研習和解釋,著論(如各種《達摩論》)來闡發禪理等。但隨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觀念越加明晰,不但禪觀內容,就是表現形式也全盤加以創新了。類似詩歌的偈頌是一種形式;另一種重要形式即基本是散文體的禪史、語錄和燈錄,可以統稱為“語錄”。
禪史隨著祖統的形成而撰集起來,紀錄的是歷代祖師傳法的行跡、言論。由禪史逐漸演變出燈錄,主要記述歷代禪德_傳承的統緒、事跡、言句,大量公案、話頭、偈頌就記載在裡面。由於是宗門文獻,後輩弟子們要對祖師或先德加以美化、神化,所述事實和言論必然有相當多的創造成分。特別是許多禪師不是文人,甚至出身下層,又常常遊行四方,行跡多有不明之處,就更給後人留下了想像、發揮的餘地。另外從撰集禪史的根本目的看,主要不是寫出信史,而是要表現禪解,即通過對歷代禪德的記述來傳達禪觀。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大不同於注重“實錄”的史書。其中所寫人物,主要是所塑造歷代祖師和禪宿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出自想像的藝術創造的產物。他們作為禪觀的體現者被用藝術手段創造出來。當然就具體作品和具體記述而言,其真實成分多寡是不同的。大體說來,越是後人撰述的早期紀錄,虛構的成分就更多些,晚期的記載則大體上較為平實。
可以舉一個例子,南宋時期編撰的《五燈會元》里有二祖慧可嗣法的完整故事。
後記
本人不是專業的佛教學者,自知論作水準不能和本叢書已經出版的各種前賢時彥的大作相比並。只是這些年,獲得友人、同行的幫助和鼓勵,又有文人樂於操觚的習慣,相關佛教的文字寫了不少。本人研習的是中國古代文學,因而對於文學與佛教相互影響的內容更多關注和論及。這是歷來學術界較少涉及的領域,自知所得譾陋,卻也有不少讀者謬予稱許。現再次不避徒災棗梨之譏,搜羅近年長短述作,編為一集。獻給有興趣一閱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