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性格》內容簡介:外國人眼中的100多年前的中國人,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習慣。也有天生的偏狹、固有的缺點。今天的中國人是否還在延續著這些特徵,又發生了哪些鮮明的變化。在對比之中就能發現答案。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
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譯者:徐曉敏
阿瑟·史密斯,美國
公理會傳教士,中文名
明恩溥。1845年出生於美國
康乃狄克州,22歲畢業於
比歲耶特大學。1872年,他接受美國公理會差遣與妻子來華,先後在天津、山東、河北等地做傳教士,從事布道傳教、救災、醫藥、慈善、教育等活動,併兼任上海《
字林西報》通訊員。他在中國居住長達五十多年,成為著名的
中國問題專家,其著作對西方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
《中國人的性格》(即《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書被公認為世界上研究
中國民族性最早、最詳盡的著作,先後被譯成法、德、日等多國文字.使史密斯在國際上得享盛名。
圖書目錄
第一章 保全面子
第二章 省吃儉用
第三章 勤勞致富
第四章 恪守禮節
第五章 漠視時間
第六章 漠視精確
第七章 容易誤解
第八章 拐彎抹角
第九章 柔順固執
第十章 智力混亂
第十一章 神經麻木
第十二章 輕蔑外族
第十三章 缺乏公心
第十四章 因循守舊
第十五章 漠視舒適
第十六章 生命力強
第十七章 遇事堅忍
第十八章 知足常樂
第十九章 孝悌為先
第二十章 仁慈行善
第二十一章 缺乏同情
第二十二章 社會糾紛
第二十三章 共責守法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疑
第二十五章 缺乏誠信
第二十六章 多元信仰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現實與時務
試讀第十一章
不緊不慢
第一段
從“nervous”這個詞的不同用法中,可以看出現代文明的一個很有意義的方面。這個詞的原意是“神經的,強有力的,剛強的,有活力的”。這個詞的引申意思,也是我們今天經常碰到的,是“有神經衰弱或神經疾病的,神經過於緊張的,易激動的,有病的”。表述神經疾病處於不同階段的各種專業術語,今天聽起來像日常用語那樣熟悉。現代的文明無疑使人們的神經過於緊張,神經疾病也比前一個世紀更為常見。
但我們現在要說的並不是那些患有神經疾病的人,而是一般的西方人。這些人並非有疾病而健康狀況不佳,相反,他們經常以各種方式提醒自己,神經系統是全身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們說的是那些“神經過於緊張”的人,我們知道這也包
括所有我們的讀者。對於盎格魯-撒克遜人來說,那些生活在蒸汽機和電力時代的人們,其神經的緊張程度當然不同於生活在帆船和馬車時代的人們。我們的時代是日新月異的時代。它是一個急匆匆的時代。連吃飯的空閒都沒有,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其後果完全可以想像得到。
今天的商人有一種急切、不安的神態(至少在西方國家做生意的人是這樣),他們好像時刻在盼望一封關係其命運的電——他們事實上也經常是這樣。我們的這種精神狀態無意識地表現在各種行為之中。我們坐立不安,心情煩躁。一邊談話一邊撥弄著鉛筆,好像此刻應該寫些什麼,否則就太晚了一樣。我們搓著雙手,好像準備乾一樁需要耗費全部精力的大事。我們撥弄著大拇指,像野生動物那樣迅速轉過頭去,似乎是擔心有某些被忽略的危險事物。我們總有一種感覺,覺得我們現在應該去做某件事,這樣,我們必須先儘快完成手頭上其他幾件更為緊迫的要事,然後立刻投身於那件事中去。神經的
過度緊張不僅導致了諸如“拉琴痙攣”,“按鍵痙攣”、“書寫痙攣”一類的病,而且導致了普遍的緊張。無論就時間長度還是就休息的有效性而言,我們的睡眠都大不如前。樹上的鳥叫聲。射進我們昏暗房間裡的一絲光線、微風吹動百葉窗的響聲、說話聲,諸如此類,都會令人討厭地打斷我們的睡眠,而一旦這樣,就別想再睡著了。我們把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得沒有空閒,其結果是我們沒有得到真正的休息。在今天,有這樣一種說法:銀行家只能抱著銀行睡覺才能成功。可見,在股東們獲利之時,正是銀行家倒霉之日。
在我們對西方人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實作了一番描述之後,如果一個西方人去了解中國人,那么他肯定會看到或感到有某種強烈的反差。對死去的中國人進行解剖研究並非尋常之事,當然也曾做過,但是,我們從來沒聽說過“黑頭髮人”的
神經組織與高加索白種人的有什麼根本不同。中國人的神經組織與西方人的相比,正像幾何學家所說。是“相似的”;但是,他們的神經緊張程度卻顯然與我們所熟悉的大相逕庭。
對一個中國人來說,在一個位置上無論待多久似乎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差異。他可以像一台自動機整天地寫個不停。如果他是一個手藝人,他可以從早到晚地站在一個地方幹活,編織、打金箔或乾其他什麼事,而且是天天如此,沒有任何變化,顯然也根本沒想過需要有任何變化。同樣,中國的學生也是長時間地被限制在某個地方,既沒有休息也沒有變動;若這在西方,肯定會逼得小學生們發瘋。我們的孩子幾乎一生下來就好動,相反,中國人的嬰兒抱在懷裡卻像泥菩薩那樣靜靜地躺著。稍長大一點,西方人的孩子會與猴子一起做各種
滑稽動作,而中國人的孩子卻往往是長時間一動不動地坐著,站著或蹲著。
第七段
在中國人看來,活動活動筋骨對於身體來說是多餘的,他們不理解為什麼外國人都愛外出散步。至於冒著生命危險,像“獵犬追野兔”遊戲那樣你追我跑地打壘球,更是難以理解了。廣州的一位教師看到一名外國女子在打網球,就問僕人:“她這樣跑來跑去要付給她多少錢?”如果告訴說:“沒錢”,他根本不會相信。在中國人看來,一樁事完全有能力雇苦力去做,為什麼還要自己去做?他對此根本不理解;若是有人說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他更是聽不懂了。
就睡覺而言,中國人與西方人也有不同。一般說來,他不論什麼地方都可以睡。搞得我們根本無法入睡的干擾,對他卻不起作用。用磚當枕頭,用草梗、泥土或藤做的床,躺在上面就可呼呼大睡,其他什麼都不管。他睡覺時,不需要房裡暗一些,也不需要別人安靜。“半夜啼哭的嬰兒”喜歡哭就哭吧,根本不會吵醒他。有些地區,在夏天午後的兩小時裡,所有的人都本能似地(像越冬的熊)躺下睡覺,很有規律,也不管是在什麼地方。在這個季節的午後兩小時裡,整個世界就像半夜後兩點一樣寂靜。不論是幹活的人,還是其他什麼人,睡覺的地方並不重要。橫臥在三輪車上,腦袋像一隻蜘蛛向下垂著,張大著嘴,蒼蠅在嘴裡飛進飛出;若以這樣的睡覺本事為標準,經過考試招募一支軍隊,那么,在中國要招數以百萬計--不,數以千萬計--這樣的人,是輕而易舉的。
此外,我們肯定能看到的是,中國人對呼吸空氣似乎不講究,沒有什麼地方可以算是空氣流通的,除非是一陣颱風掀掉屋頂,或是一場饑荒迫使房屋的主人拆掉房子變賣木料。我們常常聽說中國人住得過分擁擠,但是,中國人覺得這很正常,似乎不會有任何的不方便,即使有一點不方便,那也是不足掛齒。如果他們像盎格魯一撤克遜人那樣神經易於激動,那么,他們就會像我們通常所想像的那樣是很不幸的。
中國人不會神經過於緊張還表現在他們很能忍受身體的疼痛。對
中國醫院的手術情況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病人常常是面對疼痛而不退縮,有些疼痛還可能令我們外國的壯漢所望而卻步。這一話題可以很容易擴展為一篇論文。但我們必須把它擱在一邊,而去聽一聽
喬治·艾略特在一封信中所說的:“最高的感召與選擇是不用麻醉藥,眼睜睜地去忍受疼痛。”她說這句話肯定是由於她所不感興趣的神學套話激怒了她。如果她是對的,那么毫無疑問大多數中國人使他們的感召與選擇成為可信。
布朗寧夫人曾說過:“不抱同感去看,只會造成曲解。”無疑,這只是對像這位著名女詩人一類具有敏感大腦的人而言,西方人不喜歡被別人看,尤其是他正在做一件難做的事時更是這樣。但是,中國人也許願意在別人的觀看下做好他們的工作。在外國人不常去的那些地方,我們的到來,會引出一大群中國人,他們用好奇的目光盯著我們,使我們一下子就產生了厭煩。其實,他們只是不帶任何情感地看,並不是要傷害我們,但我們還是經常抱怨,若不把他們驅散,我們就會“發瘋”。而對中國人來說,西方人這種本能的感覺完全不可理解。他並不在乎有多少人在看他,什麼時候看,看多久;若是有人對別人的觀看錶示強烈的反感,那么他會自然地懷疑那個人肯定有毛病。
第十二段
西方人不僅睡覺時需要安靜,生病時更要安靜。如果他平時從未有過這樣的要求,那么他現在病了,可以要求不受噪聲的干擾;朋友、護士、醫生都會相互配合確保這一對治好病最為重要的條件。如果病人得的病已是
無可救藥,那么病人更是處於一種最安寧的環境之中。中國人的習慣與外國人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如何對待病人。某人得病的訊息一傳開,來自四面八方的干擾都強加於病人身上;而且病情越重,干擾就越多。此時,誰也沒想到需要安靜;而且說來奇怪,也沒人要求安靜。那么多前來探視病人的客人需要熱熱鬧鬧地迎送、招待,有些人擔心病人不久就會死去而痛哭不止,尤其是和尚、尼姑以及其他驅鬼的巫師大鬧一場。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看到這種場面,還不如死了更好。那位著名的法國夫人對前來探視者說:“她正在死去,請原諒不要打擾。”西方人對此沒有不抱同感的。而在中國,決不會有這種原諒,即使有,也不會被接受。
在這個令人心煩意亂的世界裡,無論什麼地方的人都會感到擔憂和焦慮。中國人不僅像其他民族一樣受到這些邪惡的影響,而且要更深重得多。在許多地區,他們的社會生活條件使得有相當比例的人總是掙扎在死亡線上。只要雨水稍微減少,
就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挨餓;只要雨水稍微增加,洪水就會沖毀他們的家園。中國百姓很難倖免於官司的糾纏;一旦吃了官司,即使是完全清白,也難逃傾家蕩產的厄運。這些災難不僅說說而已,而且可以感到正在不斷地俏然降臨。對我們來說,最恐怖的莫過於等待一場不可防止並會帶來可怕後果的災難。中國人在面對這種災難時,也許是因為它的不可避免而“眼睜睜地去忍受”,這正是這個民族最顯著的特性之一。那些親眼目睹災荒年月成百上萬百姓默默地死於飢餓的人,能夠理解其中的含義。要全面了解中國人,就必須去看,但無論看到什麼程度,西方人都難以真正理解,就像中國人很難真正理解盎格魯-撒克遜人繼承並發展了的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的理念。
無論我們從哪個方面去看中國人,我們都會發現,中國人是而且肯定一直是一個謎。我們將不斷地去理解他們,直至我們終於相信,他們與我們相比是“缺乏緊張”有。這一含義複雜的說法會對這個民族未來與我們民族的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一影響很可能隨著歲月的推移而增強——我們不想冒昧地作出猜測,但我們至少相信適者生存這一普遍規律。在20世紀的生存鬥爭中,最適應者是“神經過於緊張的”歐洲人,還是不知疲倦、不急不躁的中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