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境界》共分為:論教育;論文學;論文化三編,主要內容包括:論教育之宗旨、論平凡之教育主義、教育偶感四則、紀言、教育小言十二則、述近世教育思想與哲學之關係、周秦諸子之名學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人的境界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0855710
- 作者:王國維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頁數:261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工人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編輯推薦,後記,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境界》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漢族,浙江海寧鹽官鎮人。清末秀才。我國近現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巨子,國學大師。
22歲起,他到上海《時務報》報館做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在羅振玉的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3部著作。l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避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22歲起,他到上海《時務報》報館做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在羅振玉的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3部著作。l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眷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避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處世。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1927年6月,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圖書目錄
第一編論教育
論教育之宗旨/002
論平凡之教育主義/005
教育偶感四則/007
紀言/012
教育小言十二則/014
教育小言十則/019
教育小言十三則/023
教育小言十則/027
教育普及之根本辦法(條陳學部)/030
第二編論文學
《紅樓夢》評論/036
文學小言/055
屈子文學之精神/060
人間詞話/064
人間詞話(未刊稿)/077
宋元戲曲考(節選)/091
第三編論文化
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114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117
述近世教育思想與哲學之關係/121
哲學辨惑/134
論性/137
釋理/147
原命/159
老子之學說/163
孔子之學說/169
墨子之學說/211
列子之學說/224
子思之學說/239
孟子之學說/243
苟子之學說/248
周秦諸子之名學/254
論教育之宗旨/002
論平凡之教育主義/005
教育偶感四則/007
紀言/012
教育小言十二則/014
教育小言十則/019
教育小言十三則/023
教育小言十則/027
教育普及之根本辦法(條陳學部)/030
第二編論文學
《紅樓夢》評論/036
文學小言/055
屈子文學之精神/060
人間詞話/064
人間詞話(未刊稿)/077
宋元戲曲考(節選)/091
第三編論文化
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114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117
述近世教育思想與哲學之關係/121
哲學辨惑/134
論性/137
釋理/147
原命/159
老子之學說/163
孔子之學說/169
墨子之學說/211
列子之學說/224
子思之學說/239
孟子之學說/243
苟子之學說/248
周秦諸子之名學/254
名人推薦
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郭沫若
博學強識,並世所稀,品行峻潔,如芳蘭貞石,令人久敬不衰。
——羅振玉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
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梁啓超
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魯迅
——郭沫若
博學強識,並世所稀,品行峻潔,如芳蘭貞石,令人久敬不衰。
——羅振玉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
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梁啓超
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魯迅
編輯推薦
《中國人的境界》由文津出版社出版。
後記
但願打開本書有關中國人境界的文字,能喚得對境界的更多文化思考。
秉持心靈的思考可以有多種形態,文化學的思路旅程最好也能心平氣和地行進。
擺脫枯燥的學究形式,以隨筆式的自由談去,或讀耕暇思,或旅途行色,一題一篇漸成大觀,是筆者的期盼境地。宏著巨論未必能精準涉獵的內容和方式,卻以一種群體性投入的話題開闢思路,馬前之力、磚瓦之工或許能滋養和啟示出更深層的探究。
由於不必全都納入整飾嚴密的論證體例,表述的彈性空間可能大,文體的樣式選擇可能寬,甚至隨情率性成章。放任形態和閒散漫話,反而會增加更多加盟思考的可能。很多時候,對於隱潛厚重歷史文化和情感的文化哲學概念,參與了梳理反省而未作定律式的簡單結論,本身就是留給思索者最好的結論領地。平添中國人境界修煉的自豪與自覺,才是結論的真正終極。
心靈沐浴在人類幾千年文明所創造的輝煌陽光里,嶄新的文化體驗還會像春天裡的一葉葉嫩芽、一點點新綠、一瓣瓣花絮,繼往不息,蓬勃開去。與世界同步所帶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當然還在賦予中國人的境界以不可或缺的迅猛提升。每天都有無窮的事理等待去發現、去探索、去描述、去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儘管懷揣不同的真情與個性,但人文境界的滄海桑田,多姿多彩的新論不會有窮期。
這是對後來的期許。
本書內容選自1982年以來,主要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深圳商報、四川日報、成都晚報,及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香港商報、香港《紫荊》、香港《開放》《散文》《清明》《現代作家》《新聞傳播學研究》等媒體刊物發表的部分文章,出版的部分著作文稿。謹此說明。
最後感謝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對本書的指導與編輯、校正,是他們的才智讓《中國人的境界》生輝。
秉持心靈的思考可以有多種形態,文化學的思路旅程最好也能心平氣和地行進。
擺脫枯燥的學究形式,以隨筆式的自由談去,或讀耕暇思,或旅途行色,一題一篇漸成大觀,是筆者的期盼境地。宏著巨論未必能精準涉獵的內容和方式,卻以一種群體性投入的話題開闢思路,馬前之力、磚瓦之工或許能滋養和啟示出更深層的探究。
由於不必全都納入整飾嚴密的論證體例,表述的彈性空間可能大,文體的樣式選擇可能寬,甚至隨情率性成章。放任形態和閒散漫話,反而會增加更多加盟思考的可能。很多時候,對於隱潛厚重歷史文化和情感的文化哲學概念,參與了梳理反省而未作定律式的簡單結論,本身就是留給思索者最好的結論領地。平添中國人境界修煉的自豪與自覺,才是結論的真正終極。
心靈沐浴在人類幾千年文明所創造的輝煌陽光里,嶄新的文化體驗還會像春天裡的一葉葉嫩芽、一點點新綠、一瓣瓣花絮,繼往不息,蓬勃開去。與世界同步所帶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當然還在賦予中國人的境界以不可或缺的迅猛提升。每天都有無窮的事理等待去發現、去探索、去描述、去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儘管懷揣不同的真情與個性,但人文境界的滄海桑田,多姿多彩的新論不會有窮期。
這是對後來的期許。
本書內容選自1982年以來,主要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深圳商報、四川日報、成都晚報,及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香港商報、香港《紫荊》、香港《開放》《散文》《清明》《現代作家》《新聞傳播學研究》等媒體刊物發表的部分文章,出版的部分著作文稿。謹此說明。
最後感謝北京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對本書的指導與編輯、校正,是他們的才智讓《中國人的境界》生輝。
目錄
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一章葦洲問渡
境界論
困惑賦
孤獨的現代意義
機遇暢想曲
“傷腦筋”隨話
初讀老莊
風雨選擇
唯實談
長短雜俎
平民化思考
為自然境界祈禱
第二章風雅流韻
韶樂萬古流
清清冷淡杯
再說昨夜金曲
流行歌詞與古典意象
樂山樂水間
閒情·境界
電聲與美感
個性與全球化
中國太極拳的文化品相
第三章書屋煙雨
讀書人頌
書屋治亂
書生之謎
迷濛文字間
讀書之弊
突然想賣書
關於“笑”的發言提綱
致鄭板橋先生書
讀金庸
也為記者唱支歌
莫負春光
紅樓讀會
第四章時尚文華
品味三昧
酒吧文化觀照
客廳時尚斷想
美與時尚
新舊時尚比較
發現音樂廣場
散步的時尚境界
從世界看“中產品味”
文化格調論
第五章故土情思
故土情歌
漫步“西北風”
民族文化在我家
重陽登高放歌
漢唐雄風解
香港去來辭(三題)
百年月圓話九七
巴山嗩吶曲
醉臥瀘沽湖
第六章海風來儀
春滿春熙路
迪斯科——你好
交誼舞如是想
峨眉趣話道滄桑
流行的真諦
明星照如是說
世界並不遙遠
購物的現代承諾
有同嗜焉
文明不再孤獨描述
第七章人生覺解
月照知青屋
拔牙絮語
瀟灑詠嘆調
夢醒時分
為宦與為人
難打金枝
流年的鐘聲
“單位”趣談
盆栽榴花偶得
第八章天下說是
怎讓沉渣又泛起
擬《水滸》第七十一回
廉也生威
平民經濟學三題
且說“好人”不好
桑麻夜話(四則)
得言善察
當街說“方便”
會吃學問大
第九章山水寄情
瞿塘夜月
踏浪北部灣
小坐鹹亨說韶興
大雨落幽燕
成都賣花吟
走瀟湘
小吃如詩上縉雲
羌塘草原暢想
後記
再版前言
第一章葦洲問渡
境界論
困惑賦
孤獨的現代意義
機遇暢想曲
“傷腦筋”隨話
初讀老莊
風雨選擇
唯實談
長短雜俎
平民化思考
為自然境界祈禱
第二章風雅流韻
韶樂萬古流
清清冷淡杯
再說昨夜金曲
流行歌詞與古典意象
樂山樂水間
閒情·境界
電聲與美感
個性與全球化
中國太極拳的文化品相
第三章書屋煙雨
讀書人頌
書屋治亂
書生之謎
迷濛文字間
讀書之弊
突然想賣書
關於“笑”的發言提綱
致鄭板橋先生書
讀金庸
也為記者唱支歌
莫負春光
紅樓讀會
第四章時尚文華
品味三昧
酒吧文化觀照
客廳時尚斷想
美與時尚
新舊時尚比較
發現音樂廣場
散步的時尚境界
從世界看“中產品味”
文化格調論
第五章故土情思
故土情歌
漫步“西北風”
民族文化在我家
重陽登高放歌
漢唐雄風解
香港去來辭(三題)
百年月圓話九七
巴山嗩吶曲
醉臥瀘沽湖
第六章海風來儀
春滿春熙路
迪斯科——你好
交誼舞如是想
峨眉趣話道滄桑
流行的真諦
明星照如是說
世界並不遙遠
購物的現代承諾
有同嗜焉
文明不再孤獨描述
第七章人生覺解
月照知青屋
拔牙絮語
瀟灑詠嘆調
夢醒時分
為宦與為人
難打金枝
流年的鐘聲
“單位”趣談
盆栽榴花偶得
第八章天下說是
怎讓沉渣又泛起
擬《水滸》第七十一回
廉也生威
平民經濟學三題
且說“好人”不好
桑麻夜話(四則)
得言善察
當街說“方便”
會吃學問大
第九章山水寄情
瞿塘夜月
踏浪北部灣
小坐鹹亨說韶興
大雨落幽燕
成都賣花吟
走瀟湘
小吃如詩上縉雲
羌塘草原暢想
後記
序言
中華傳統文化有兩大特點:一是歷史悠久、宏博多彩;二是中外交流密切頻繁。尤其是第二點,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國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是一種源遠流長、橫貫東西、異彩紛呈、底蘊深厚的文化現象。歷史告訴我們,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華文明都受到世界各國的矚目。
應當特別提出的是,文化主體是人,而文化是離不開入的。過去長期就有“知人論世”的成語,這當源於孟子的話。《孟子.萬章下》有記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謂:吟詠人的詩歌,研究人的著作,不了解他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其人其世。這確是啟人之思,故“知人論世,,傳為成語。也就是說,研究文化,就必須研究人。
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都反覆強調種族和文化問題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說,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政權割據時代,還是隋唐全國政權統一時期,都應將不同種族的人與各領域文化作比較綜合研究。他將人與文化作綜合探索,確甚啟人深思。
歷史的車輪從古走到今,中國經過最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這使中國瞬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們競相談論中國現象,談論中國人的思想、素質和形象。在此之際,收集中外兩個方面的學者在不同角度對於中國人特性的闡述,結集成書,將是一個具有客觀性的思想成果。文津出版社編纂這一套《中國人》叢書,不僅會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也能啟迪讀者研討歷史和探索現實的深切思考。
此次編纂的《中國人》叢書,有兩部為外國學者於19世紀後期所作,有兩部為中國前輩學者於20世紀前半期所作,其他為我們當代學者關注現實的專著,這當也很有特色。中外學者對中國人、中國文明固有精神和價值的探索,可以說是不同文化觀念的交融與互補。作為東方大國,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被世界所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日益深化,當是文化史上令人神往的課題。
近代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受外國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積貧積弱。外國人蔑視中國人,但他們又畏懼中國文化的力量。一些到過晚清中國的西方人,就是懷著這樣一種矛盾交織的心理,記錄了他們對中國人的觀察和理解。這其中有對晚清社會現實的真實記錄,也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迷惑不解,也難免有一些西方的種族傲慢和自大。如本叢書中的《中國人的素質》和《中國人的本色》,兩書作者一個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一個是美國外交官何天爵。二人均於晚清時期來到中國,並在中國生活多年(明恩溥34年,何天爵16年)。他們深入中國各地、各個階層,緊密接觸民眾,根據其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又加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寫成以上作品。作者以西方人的視角,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全景式地觀察、描摹了晚清時期中國人的生活樣態,並從中剖析和展示了當時身處沒落的封建社會的中國人的各種品質。作者本著客觀態度,既頌揚了中國人優秀的一面,也批評了中國人的某些劣根性。基於作者活動區域和西方立場的局限性,書中有些內容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看法仍有失偏頗。特別是百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各方面品質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書中有些評論已不能完全適用於現在。但之所以仍將這些書納入出版,是因為它對於我們理解當時中國人的國民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於我們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克服一些國人的劣根性、最佳化中國人的國民性,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這次選擇的兩部20世紀早期之作,也頗有特色。《中國人的精神》著者辜鴻銘(1857—1928),祖籍福建,出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後長期生活於中國本土。他學博中西,號稱“清末經傑”,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中國的文化與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在此書前言中寫道:“學習中國的典籍與文明,對歐洲人和美國人都是大有益處的。”此書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擬改變部分西方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偏見。據說此書印出後,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另一部《中國人的修養》,著者蔡元培(1868—1940),他於1916年至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在近現代教育建設中起了很大作用。此書秉承中華修養傳統,並融匯西方的公民教育觀念,教導中國公民如何進行道德修養,是一部此前百年罕見的公民道德實踐之書,於現在的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也會有指導作用。
而關於現代中國人的真實面貌,體現在當代中國作家的筆下,則是另一番品味和風格。例如本叢書中《中國人的休閒》一書,作者以流暢的隨筆形式,介紹了中國個性鮮明而又源遠流長的休閒文化.著重強調了中國人休閒的品味與情趣,推崇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整合,這無疑對休閒文化盛行、提倡悠漫生活大有裨益。而在《中國人的境界》中,面對“境界”這一深邃的中國哲學命題,作者或耕讀暇思,或旅途行色,以詩意的筆觸道出中國人幾千年來人格思想的最高境界,即始於“修身”、“齊家”,終於“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最高的社會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國人的德行》則從公德、社會、文化、民性、生活、兩性、修養等方面對中國人加以剖析,通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指出中華民族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觀念和行為,以此警醒世人加強自身道德建設,提高自身素質,使中華民族道德形象更趨完美。
本叢書以“中國人”為主旨,選錄有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的著作,採用寬泛自然的選編方式,使本叢書在解讀“中國人”這一宏大主題時,給人以全面、客觀之感。撰寫者既有中外作家,也有近現代作家。如此,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就以立體豐滿的形象聳立在世人面前,也使世界對中國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徹。
我通讀文津出版社這次所編之書,期望可再續編,繼續上下求索,開拓進取,不斷出版中國文化精品。
應當特別提出的是,文化主體是人,而文化是離不開入的。過去長期就有“知人論世”的成語,這當源於孟子的話。《孟子.萬章下》有記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意謂:吟詠人的詩歌,研究人的著作,不了解他的為人,可以嗎?所以要討論其人其世。這確是啟人之思,故“知人論世,,傳為成語。也就是說,研究文化,就必須研究人。
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在其《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都反覆強調種族和文化問題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說,無論是魏晉南北朝政權割據時代,還是隋唐全國政權統一時期,都應將不同種族的人與各領域文化作比較綜合研究。他將人與文化作綜合探索,確甚啟人深思。
歷史的車輪從古走到今,中國經過最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這使中國瞬間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人們競相談論中國現象,談論中國人的思想、素質和形象。在此之際,收集中外兩個方面的學者在不同角度對於中國人特性的闡述,結集成書,將是一個具有客觀性的思想成果。文津出版社編纂這一套《中國人》叢書,不僅會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當也能啟迪讀者研討歷史和探索現實的深切思考。
此次編纂的《中國人》叢書,有兩部為外國學者於19世紀後期所作,有兩部為中國前輩學者於20世紀前半期所作,其他為我們當代學者關注現實的專著,這當也很有特色。中外學者對中國人、中國文明固有精神和價值的探索,可以說是不同文化觀念的交融與互補。作為東方大國,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被世界所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日益深化,當是文化史上令人神往的課題。
近代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受外國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積貧積弱。外國人蔑視中國人,但他們又畏懼中國文化的力量。一些到過晚清中國的西方人,就是懷著這樣一種矛盾交織的心理,記錄了他們對中國人的觀察和理解。這其中有對晚清社會現實的真實記錄,也有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迷惑不解,也難免有一些西方的種族傲慢和自大。如本叢書中的《中國人的素質》和《中國人的本色》,兩書作者一個是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一個是美國外交官何天爵。二人均於晚清時期來到中國,並在中國生活多年(明恩溥34年,何天爵16年)。他們深入中國各地、各個階層,緊密接觸民眾,根據其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又加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寫成以上作品。作者以西方人的視角,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全景式地觀察、描摹了晚清時期中國人的生活樣態,並從中剖析和展示了當時身處沒落的封建社會的中國人的各種品質。作者本著客觀態度,既頌揚了中國人優秀的一面,也批評了中國人的某些劣根性。基於作者活動區域和西方立場的局限性,書中有些內容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看法仍有失偏頗。特別是百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各方面品質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書中有些評論已不能完全適用於現在。但之所以仍將這些書納入出版,是因為它對於我們理解當時中國人的國民性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於我們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克服一些國人的劣根性、最佳化中國人的國民性,具有積極的參考作用。
這次選擇的兩部20世紀早期之作,也頗有特色。《中國人的精神》著者辜鴻銘(1857—1928),祖籍福建,出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後長期生活於中國本土。他學博中西,號稱“清末經傑”,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中國的文化與精神,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在此書前言中寫道:“學習中國的典籍與文明,對歐洲人和美國人都是大有益處的。”此書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並擬改變部分西方人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偏見。據說此書印出後,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另一部《中國人的修養》,著者蔡元培(1868—1940),他於1916年至1927年間任北京大學校長,在近現代教育建設中起了很大作用。此書秉承中華修養傳統,並融匯西方的公民教育觀念,教導中國公民如何進行道德修養,是一部此前百年罕見的公民道德實踐之書,於現在的教育實踐中,對社會大眾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也會有指導作用。
而關於現代中國人的真實面貌,體現在當代中國作家的筆下,則是另一番品味和風格。例如本叢書中《中國人的休閒》一書,作者以流暢的隨筆形式,介紹了中國個性鮮明而又源遠流長的休閒文化.著重強調了中國人休閒的品味與情趣,推崇自我心境與天地自然的交流與整合,這無疑對休閒文化盛行、提倡悠漫生活大有裨益。而在《中國人的境界》中,面對“境界”這一深邃的中國哲學命題,作者或耕讀暇思,或旅途行色,以詩意的筆觸道出中國人幾千年來人格思想的最高境界,即始於“修身”、“齊家”,終於“治國”、“平天下”,從而實現最高的社會理想——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國人的德行》則從公德、社會、文化、民性、生活、兩性、修養等方面對中國人加以剖析,通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指出中華民族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道德觀念和行為,以此警醒世人加強自身道德建設,提高自身素質,使中華民族道德形象更趨完美。
本叢書以“中國人”為主旨,選錄有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的著作,採用寬泛自然的選編方式,使本叢書在解讀“中國人”這一宏大主題時,給人以全面、客觀之感。撰寫者既有中外作家,也有近現代作家。如此,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就以立體豐滿的形象聳立在世人面前,也使世界對中國人的了解更加深入透徹。
我通讀文津出版社這次所編之書,期望可再續編,繼續上下求索,開拓進取,不斷出版中國文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