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八路軍游擊支隊
1937年10月,日軍鐵蹄踏進山東。國民黨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兼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在黃河以北稍事抵抗,即率10萬大軍南逃。中共山東省委遵照中共中央關於發展抗日武裝、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北方局派來的洪濤、廖容標、韓明柱等紅軍幹部協助下,在山東各地發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武裝起義。省委直接領導了泰安
徂徠山武裝起義,創建了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省委派遣人員或各地黨組織先後發動了冀魯邊、魯西北、天福山、黑鐵山、魯東、泰西、魯東南、魯南、湖西等起義,創建了一批八路軍游擊支隊。新誕生的八路軍山東部隊一邊整頓訓練,一邊向敵人出擊,在魯中、魯南、魯東南、膠東、清河、冀魯邊、魯西北、泰西、湖西等地創建了抗日游擊根據地。
成立山東縱隊
經過1938年一年的艱苦鬥爭,山東黨組織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有了很大發展。為加強對山東各地武裝起義部隊的領導,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決定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1938年8月,中共中央派黎玉、張經武率抗大、陝北公學畢業學員和一部分紅軍幹部、原白區工作幹部近200人到山東工作。12月27日,八路軍山東縱隊在沂水縣王莊宣布成立,張經武任指揮,黎玉任政治委員,江華任政治部主任,王彬任參謀長。山東縱隊統一領導山東各抗日起義部隊(不包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一二九師領導的冀魯邊區和魯西地區),所屬基幹部隊統一編為10個支隊及3個團,共2.45萬人,另有地方武裝1萬餘人。八路軍山東縱隊的成立,標誌著山東人民抗日起義武裝已由若干分散的游擊隊,成為在戰略上統一指揮的游擊兵團。
為增強山東抗日游擊戰爭的骨幹力量,從1938年開始,中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陸續派八路軍主力部隊入魯。7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五支隊和第一二九師津浦支隊進入魯北的樂陵、寧津;9月,第一一五師政治部副主任兼三四三旅政委肖華率部加強冀魯邊;12月,第一一五師六八五團抵達湖西地區,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六八八團各一部進入魯西南,第一二九師師部率第三八六旅主力和先遣支隊一部,進入冀南、魯西北;1939年3月,第一一五師師部率三四三旅六八六團進入山東;5月,第一一五師獨立支隊進入山東。到1940年7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部、第三四三旅全部及三四四旅一部,全部抵達山東和冀魯豫邊區。第一一五師作戰區域為魯西、魯南、湖西、冀魯邊、冀魯豫邊、魯東南;第一二九師活動於魯西北;山東縱隊活動於魯中、魯東南、清河、膠東、蘇皖邊。
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
1939年4月,中共中央決定派
徐向前、
朱瑞入魯組織八路軍第一縱隊,統一指揮山東與冀魯邊區、蘇北等地區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等武裝。6月,徐向前、朱瑞抵達魯南,8月1日通電就職。司令員徐向前,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朱瑞,參謀處長羅舜初。10月中旬,山東縱隊指揮張經武赴延安開會後,第一縱隊與山東縱隊合署辦公,組成統一指揮機構。1940年6月,徐向前由沂水縣青駝寺赴延安,第一縱隊番號撤銷(對外沿用到1941年1月)。
多期整軍
1939年至1940年間,第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進行了多期整軍。
1940年冬,第一一五師編為7個教導旅,共有7萬餘人。第一旅活動在蘇魯豫皖邊區,第二旅活動於魯南、魯東南,第三旅活動於魯西,第四旅活動於湖西,第五旅活動於魯南郯馬地區,第六旅活動於冀魯邊區,第七旅活動於魯西南。
1940年9月,山東縱隊進行第四期整軍,部隊編為4個旅、4個支隊和兩個直屬特務團,共5.4萬餘人。第一旅和第四支隊、蒙山支隊、蒙南支隊,活動於魯中,第二旅活動於魯東南,第三旅活動於清河,第五旅及第五支隊活動於膠東。通過整軍,增強了內外團結,進一步建立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提高了戰鬥力,促進了部隊的發展。
山東軍區成立
1941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山東縱隊歸第一一五師指揮。1942年1月20日,中央軍委指示“將山東縱隊司政機關改為山東軍區司政機關,所屬部隊劃為地方軍。第一一五師統一指揮山東軍區所屬部隊”。但是,由於山東黨的領導人沒有貫徹執行中央軍委上述指示,因而統一軍事指揮問題久拖未決,嚴重影響著對敵鬥爭的開展。1942年3月,
劉少奇到山東視察工作、解決問題時決定,山東縱隊司令部與第一一五師師部合署辦公。8月1日,山東縱隊在沂蒙正式改為山東軍區,政委
黎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王建安,政治部主任
江華。山東軍區轄魯中、魯南、清河、膠東軍區,濱海獨立軍分區,第五旅。
新的山東軍區
1942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1943年3月,第一一五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新的山東軍區,保留第一一五師番號。第一一五師、山東軍區所屬各旅、支隊番號撤銷,旅、支隊機關和軍區、軍分區合併,主力部隊地方化。部隊整編為13個兵員充實、領導堅強的主力團,其餘編為地方武裝。從此,山東抗日根據地在戰略方針、軍事建設、部隊指揮等方面,達到了完全的統一,克服了過去在軍事指揮上主力與地方武裝關係上長期存在的不統一、不協調的現象。新的山東軍區轄魯中、魯南、濱海、膠東、清河、冀魯邊6個軍區。1944年1月,清河、冀魯邊兩軍區合併為渤海軍區。1944年7月至1945年6月,偽軍反正部隊編成4個獨立旅。
新的山東軍區暨第一一五師,由
羅榮桓任司令員、代理師長、政治委員,黎玉任副政委,肖華任政治部主任,
李作鵬任參謀處長,
呂麟、周賢分任供給部部長、政委,
白備伍、
谷廣善分任衛生部部長、政委。
下轄軍區魯中軍區司令員
王建安,政委
羅舜初,轄5個軍分區、3個直屬團;
膠東軍區司令員
許世友,政委
林浩,先後轄5個軍分區、1個海軍支隊和6個團;
清河軍區司令員
楊國夫,政委
景曉村,轄4個軍分區和1個直屬團;
渤海軍區司令員
楊國夫,政委
景曉村,先後轄6個軍分區和2個團。
到1945年8月初,山東軍區轄5個軍區,22個軍分區,3個教導團,18個獨立團,24個基幹團,4個獨立旅,2個支隊,1個海軍支隊,113個獨立營(縣大隊),800多個區中隊,總兵力27萬餘人。民兵和自衛隊發展到200萬人。八路軍冀魯豫軍區部隊也發展到10餘萬人。山東軍區的部隊人數占整個八路軍、新四軍總數的1/4以上。8年中對敵作戰3萬餘次,斃傷俘日偽軍60餘萬人,殲敵人數約占全軍殲敵總數的30%,解放了全省除鐵路沿線少量據點之外的全部國土,創建了全國敵後根據地中唯一保持原省建制的抗日根據地。
軍區英烈
1949年2月重組山東軍區,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
華東軍區建制,1955年5月1日從
南京軍區劃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
濟南軍區兼山東軍區,山東軍區番號取消。1961年7月24日恢復山東省軍區,1961年10月12日由濟南軍區動員部改編,11月1日正式辦公。1961年10月,以濟南軍區動員部為基礎組建山東省軍區,11月1日正式辦公。
組織編制
軍區機關
所轄軍事建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淄博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棗莊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東營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濰坊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濟寧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泰安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威海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日照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濱州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德州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聊城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臨沂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菏澤軍分區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東省萊蕪軍分區
歷任司令員
王帥
閻琢
張齊紅
現任領導人
趙冀魯:司令員
劉家義:山東省軍區黨委第一書記
尚振貴:山東省軍區黨委書記
趙冀魯:省軍區黨委副書記
王東海:省軍區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