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1931年創建於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1936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民族抗日戰爭,中共中央決定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為基礎,創辦西北抗日紅軍大學(簡稱紅大)。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紅軍...
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培養學員 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第一批學員編為3個科,共1063人。其中,有一個“將軍科”。1936年6月21日,國民黨第八十六師高雙成部突襲瓦窯堡,紅大即隨中央...
《抗戰大學》刊行之初,定位為“新型的抗戰綜合雜誌”,其刊發與抗戰大學的建立緊密相連。抗戰大學,創辦於1936年,前身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1月20日遷至延安並改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
1936年6月1日 為培養補充抗日軍政幹部,提高紅軍自身的戰略技術水平,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陝北瓦窯堡創立。同日,第一期學員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出席開學典禮並講話。1937年1月20日,紅大隨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改稱...
“抗大”全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培養軍事和政治幹部的學校。其前身是“紅軍大學”,1937年初改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培養抗日軍事、政治幹部的大學。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他...
1937年1月,第1校遷至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2校遷至甘肅省慶陽,改稱慶陽步兵學校。同年春夏之交,慶陽步兵學校改歸紅軍前線總指揮部直接指揮。教育方針 紅軍大學的教育方針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與實際並重,...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軍政幹部的學校。學員既有久經考驗的革命戰士,也有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獻身革命的知識青年。1937年11月,為激勵學員努力學習,肩負起抗日救國的責任,毛澤東同志讓中共...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1937年1月13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的成立及發展(1936年6月1日—1945年10月16日)西路軍的建立、失敗與救援(1936年10月—1937年4月)延安會議(1937年3月23日—31日)國共代表共祭黃帝陵(1937年4月5日...
1936年6月,抗大在陝北瓦窯堡成立,當時叫“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又經保全於1937年1月遷到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毛澤東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校長是林彪,教育長為羅瑞卿,校務部長為周昆,訓練部長為...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於1936年6月1日在陝北瓦窯堡創建。1937年初,“紅大”隨黨中央機關遷到延安,更名為抗大,毛澤東任學校教育委員會主席,林彪任校長,羅瑞卿任副校長。抗大建校之初,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舊址位於延安城內二道街。抗大的前身是1933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大學,1936年6月恢復開學後,更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校址設在瓦窯堡,後遷至保全,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介 抗大開辦第五期時...
2020年11月20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2020年12月21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被評為第四批國家二級博物館。歷史沿革 1986年,邢台縣在原總校校部所在地漿水鎮前南峪村建起一座...
1936年6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陝北瓦窯堡(即保全縣)組建。1937年國共雙方確立了第二次合作的方針,抗日紅軍大學遷往延安並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舉行...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爭方針,羅榮桓率山東主力挺進東北,抗大一分校亦隨之行動。1946年2月,原在延安的抗大總校挺進東北後改名為東北軍政大學,抗大一分校即編為該校第三大隊。抗大一分校在沂蒙...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於1938年12月成立,時任校長陳伯鈞。簡介 陳伯鈞任校長(後為孫繼毅),邵式平任副校長。緊接著,陳伯鈞等率該校部分師生,邵式平等率該校部分師生,於1939年1月下旬和2月下旬先後到達晉察冀邊區的...
抗大第三分校是一九三九年七月總校離開延安挺進敵後辦學時留下來的一部分教職學員組成的,至一九四三年一月奉中央軍委之命到綏德與總校合併時結束,歷時三年半。因為它留在延安,環境相對比較安定,較好地堅持以教育為中心,培養了一大批...
1937年1月19日,學校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中央決定改變抗日軍政大學的建制,把學校分散到各地去,到敵後辦學,培養大批幹部去帶領民眾,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擴大、發展和建設抗日根據地。1941年1月...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是以抗大第5分校蘇中大隊為基礎,於1942年5月擴大建立的,隸屬新四軍第1師,該校成立後,即渡江南下,到蘇南地區與第2、第16旅教導隊合併。1943年夏,隨著整個蘇中形勢的好轉,第四分校返回江北辦學。1945...
2月9日,抗日軍政大學在中央大禮堂舉行生產運動動員大會,成立由羅瑞卿、許光達、張際春等十一人為委員的全校總生產委員會。延安大學也於1943年1月1日舉行生產運動動員大會,副校長趙毅敏向全校師生作動員報告,受到大家熱烈歡迎和回響。會後...
1937年3月,包森到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秋畢業。全面抗戰爆發後被派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獨立第1師工作,任第33大隊總支部書記。 1938年7月底,八路軍第4縱隊(由宋時輪部和鄧華部合編的部隊)主力即將入長城。10月,八路...
西北戰地服務團為中國綜合性文藝團體。簡稱“西戰團”。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指示以抗日軍政大學二期四大隊部分學員為主於1937年8月中旬在延安組成。主任丁玲,吳奚如。簡介 抗日戰爭時期,在我黨領導的八路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