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肇始於2013年,連年舉辦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是一個圍繞環境問題研究而形成的學術共同體,其以跨學科的特色和鮮明的問題導向贏得了業界的口碑,該論壇的成果已逐步引起國內學界、政界的積極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Forum of Chines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活動時間:2020年10月24日
活動背景,活動內容,

活動背景

10月24—25日,以“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為主題的“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在南京舉行,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世界經濟論壇北京代表處、全球環境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和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雲南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的數十位專家學者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展開研討交流。
據介紹,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之一。自1992年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中國一直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體系的建構。2015年中央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將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2021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將在昆明舉辦,同期舉行《生物安全議定書》《遺傳資源議定書》締約方會議。因此,本屆論壇的主題選擇具有極好的前瞻性,能夠展示近年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進行的實踐探索、成就經驗以及相關理論研究成果,並希冀其能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有所貢獻。

活動內容

在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進行了七個階段的主題研討,展開哲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和生態學、環境學、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遺傳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跨學科對話與探討。討論的議題涉及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生物多樣性衰減的中國經歷、生物多樣性衰減的驅動力分析、生物多樣性衰減的風險評估、生物多樣保護體系與生物安全等。
針對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安全問題,與會專家圍繞我國農業作物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畜禽資源、長江漁業資源、森林生物資源、遺傳資源、外來物種以及生物安全的法律規制、國家公園體制、環境與健康、防止人畜共病等具體領域的現狀以及可能的走向展開了深入研討並普遍認為,在世界範圍內,我國屬於生物多樣性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條件提升過程中不科學行為的增加,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我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認真履行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義務,創新保護方式、加大保護力度,努力推進國家和地方層面的相關立法,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並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同時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探討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預防生物多樣性衰減、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促進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等重大課題,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就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繼續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各項工作,推進生物安全治理,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安全水平等提出了許多有益建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