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史

《中國上古史》是作者衛匡國的編年體歷史著作,1658年首版於慕尼黑,4開本,共362頁。第二年又以拉丁文在阿姆斯特丹再版。書的全名為《中國歷史初編十卷,從人類誕生到基督降世的遠方亞洲,或中華大帝國周鄰記事》。這部書上自遠古,下至公元前一年,即西漢哀帝元壽二年,是一部斷代史。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上古史
  • 作者:衛匡國
  • 類別:編年體歷史著作
  • 頁數:共362頁
  • 出版時間:1658年
  • 開本:4
作者簡介,圖書簡介,思想意義,

作者簡介

衛匡國(Martino Martini,1614-1661),義大利人。衛匡國是中國明清交替之際來華的耶穌會會士、歐洲早期著名漢學家、地理學家、歷史學家和神學家。他在中國歷史學和地理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功績,是繼馬可·波羅和利瑪竇之後,對中國和義大利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和科學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被稱為“西方研究中國地理之父”。衛匡國成為大漢學家,當然不是因為他用漢文撰寫了幾部宣教、倫理的書籍,而是因為他在歐洲遊說期間,用拉丁文撰寫了4部介紹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的著作。這4部書是《中國上古史》、《中國新圖志》、《韃靼戰紀》和《中國文法》,《韃靼戰紀》已有中譯本,收錄在杜文凱所編、人民大學出版的《清季西人聞見錄》中。

圖書簡介

衛匡國的編年體歷史著作<中國上古史>首版於慕尼黑,時為1658年,4開本,共362頁。第二年又以拉丁文在阿姆斯特丹再版。書的全名為《中國歷史初編十卷,從人類誕生到基督降世的遠方亞洲,或中華大帝國周鄰記事》。從這一冗長的標題我們可以知道,衛匡國的這部書上自遠古,下至公元前一年,即西漢哀帝元壽二年,是一部斷代史。
全書共分十卷,內容大致為:首卷介紹了中國的神話和中國人的世界起源觀,如“混沌說”所謂“兩儀未開,其氣混沌如雞子,盤古氏出,則天地之道,達陰陽之理”。還提到了伏羲、神農、黃帝等三皇五帝;第2卷為夏代史,自禹至桀;第3卷為商代卷,自湯至紂;第4、第5卷為周代史,包括西周東周,自公元前122年的周武王至赧王亡國(公元前255年);第6卷為秦代史,自秦昭王五十三年(公元前254年)至子嬰降劉(公元前206年);第7、8、9、10卷均為西漢史,自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年)到哀帝劉欣(公元前1年)。
衛匡國還在這部歷史著作中,介紹了中國的文字。他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是中國文字的發明者是伏羲而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倉頡,伏羲之所以要創造文字,是為了代替麻煩不便的結繩記事;二是中國字在利用形態表意方面,與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似,所以有象形文字的特點。為了證明他的論點,衛匡國還在書中附上一圖,圖中一邊是山、日、龍、主、鳥、雞的圖形,另一邊是根據這些圖形衍變出來的對應文字。

思想意義

衛匡國想把傳統的中國歷史引入到歐洲史學體系中去,引入到<聖經>的編年史中。這其中既有科學的成份,也有宗教的動機,兩者調和在一起,產生了衛匡國本不想看到的結果,這就是由於他確認中國遠古皇帝伏羲即位的年代較之《舊約聖經》所記述的挪亞洪水發生時間早了600年,從而引發了歐洲思想界對於《聖經》記載的可靠性和中國紀年的長期爭論,使歐洲奉為經典的《聖經》創世說陷於窘態之中,動搖了《聖經》和基督教會的權威,並直接為歐洲啟蒙思想家進行歷史批判提供了依據。衛匡國的《中國上古史》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它最早向歐洲介紹了中國的《易經》及其卦圖。
關於《易經》西傳之始,中國學者過去認為,最早向西方介紹《易經》的應推柏應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但實際上,早在柏應理之前的29年,即1658年,衛匡國就在慕尼黑出版《中國上古史》中,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最早經書《易經》。他根據中國“河圖洛書”的傳說,介紹伏羲是第一個看到龍負卦圖出於水的人,因而能據此作易卦。衛匡國認為,既然伏羲是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所以中國的第一門科學就是數學,因為易卦是反映天人之間的一種數學模式。卦圖中最基本的符號是“陰”和“陽”,“陰”代表著隱蔽的、不完全的事物;“陽”代表著公開的、完全的事物,兩者相生相滅,可以組成8種卦圖,分別代表著天、地、水、火、雷、山、澤、風8種自然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