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大學"的崛起》圍繞“新大學”如何界定、“新大學”產生和崛起的原因、“套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內涵和特徵、發展良好的“新大學”所具備的特徵等問題,從與英國新大學及美國贈地學院的比較,對合肥學院、行知聯盟的個案分析,以及對120所“新大學”的調查研究中探討中國“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戰略框架。《中國"新大學"的崛起》認為,中國“新大學”在套用型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先天具有在教育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排異反應”;“新大學”區別於傳統精英教育模式的根本所在是改變學科導向型的課程設定為專業導向型,必須高度重視“雙能型”的師資隊伍建設;辦學定位地方化、培養目標套用化、課程設定職業化、課程組織模組化等等,是“新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包括巨觀戰略、中觀方略、微觀策略三個層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 外文名:The Rising of "New College"in China
- 書名: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 作者:柳友榮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4175579
- 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
- 頁數:252頁
- 開本:16
- 品牌:教育科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採用了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中國"新大學"的崛起》比較了英國的新大學、美國的州立大學、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陸續辦起的一批新生“大學”,以及大眾化背景下產生的這些中國“新大學”,並對120所中國“新大學”展開實證調查研究,得到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文獻、數據的分析研究,《中國"新大學"的崛起》有說服力地說明,中國“新大學”需要在外延式發展的基礎上,完成華麗轉身,尋求內涵式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柳友榮,男,心理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發展與心理建構的關係,學校心理輔導。公開發表研究論文20餘篇,主編過《心理學教程》、《心理發展學》、《實驗心理學》、《教師心理保健》等7部著作。現任安徽省心理學會理事、安徽省教育心理學會常務副會長。
圖書目錄
第一章導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1
一、問題的提出//1
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15
第二節核心概念界定//17
一、本科//17
二、新建本科院校//18
三、套用型本科院校//20
四、“新大學”//21
第三節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22
一、國外套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狀況//23
二、國內套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綜述//27
第四節研究設計及創新點//34
一、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34
二、研究的內容、結構和創新點//37
第二章“新大學”發展的基礎理論//41
第一節可持續發展理論析解//41
一、“發展觀”的歷史演進脈絡//42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恩想淵藪//43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詮釋//46
第二節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闡釋//50
一、大眾化理論框架//52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論//53
三、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論//55
第三章“新大學”的產生//59
第一節“新大學”的崛起//59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地方化改革//62
二、中國的“新大學”//67
第二節我國套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演進//72
一、“套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產生//72
二、“套用型本科教育”相關延伸概念的討論//74
第三節“新大學”的成長軌跡//77
一、中國“新大學”的初級階段//77
二、中國“新大學”的困境//81
第四章套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國際經驗//84
第一節英國的“新大學運動”//84
一、英國“新大學運動”的產生//84
二、英國“新大學運動”的興起//88
三、英國“新大學運動”的發展//91
四、英國“新大學運動”的啟示//93
第二節美國的州立大學//95
一、美國州立大學的產生//95
二、美國州立大學的興起//99
三、美國州立大學的發展//101
四、美國州立大學的啟示//102
第五章“新大學”個案研究//106
第一節合肥學院: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106
一、合肥學院概況//107
二、合肥學院的發展//108
三、合肥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策略//113
四、合肥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啟示//116
第二節行知聯盟//119
一、國內外的典型高校聯盟//119
二、行知聯盟——安徽省“新大學”聯盟//125
三、行知聯盟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128
四、行知聯盟的縱深推進//130
第六章“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實證研究//132
第一節問卷的編制與檢驗//132
一、研究目的//132
二、研究方法//133
三、研究步驟//134
第二節問卷實測與結果分析//139
一、“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特點分析//140
二、“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因素分析//142
三、“新大學”的差異狀況分析//147
第七章發展良好的“新大學”實證分析//164
第一節發展良好的“新大學”的特點//164
一、發展良好的“新大學”//164
二、“新大學”發展狀況分類//164
三、發展良好的“新大學”的總體特點//165
四、發展良好的“新大學”的相關因素//167
第二節不同發展水平“新大學”的比較//169
一、發展水平比較//169
二、影響因素的差異比較//174
第八章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因素分析//186
第一節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內部因素//186
一、辦學狀態//187
二、辦學規模結構//191
第二節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外部因素//193
一、經濟環境//193
二、區域關係//194
第九章“新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196
第一節“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196
一、“新大學”的發展環境//197
二、“三層遞進”的“新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201
三、“戰略聯盟”是“新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204
四、“新大學”發展的中觀方略//204
第二節微觀策略之社會支持//210
一、高等教育系統的支持//211
二、學校環境系統的支持//213
第三節微觀策略之辦學理念//216
一、辦學理念——科學定位//216
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19
三、學科與專業建設——服務區域//222
第四節微觀策略之基礎保障//223
一、辦學條件——發展的瓶頸//224
二、師資隊伍——發展的關鍵//226
三、管理體制與機制——發展的保障//227
參考文獻//231
附錄//241
一、行知章程//241
二、行知宣言//243
三、訪談提綱//245
四、“新大學”辦學狀況調查表//246
後記//25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1
一、問題的提出//1
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15
第二節核心概念界定//17
一、本科//17
二、新建本科院校//18
三、套用型本科院校//20
四、“新大學”//21
第三節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22
一、國外套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狀況//23
二、國內套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綜述//27
第四節研究設計及創新點//34
一、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34
二、研究的內容、結構和創新點//37
第二章“新大學”發展的基礎理論//41
第一節可持續發展理論析解//41
一、“發展觀”的歷史演進脈絡//42
二、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恩想淵藪//43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內涵詮釋//46
第二節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闡釋//50
一、大眾化理論框架//52
二、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論//53
三、高等教育大眾化模式論//55
第三章“新大學”的產生//59
第一節“新大學”的崛起//59
一、改革開放初期的高等教育地方化改革//62
二、中國的“新大學”//67
第二節我國套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演進//72
一、“套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的產生//72
二、“套用型本科教育”相關延伸概念的討論//74
第三節“新大學”的成長軌跡//77
一、中國“新大學”的初級階段//77
二、中國“新大學”的困境//81
第四章套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國際經驗//84
第一節英國的“新大學運動”//84
一、英國“新大學運動”的產生//84
二、英國“新大學運動”的興起//88
三、英國“新大學運動”的發展//91
四、英國“新大學運動”的啟示//93
第二節美國的州立大學//95
一、美國州立大學的產生//95
二、美國州立大學的興起//99
三、美國州立大學的發展//101
四、美國州立大學的啟示//102
第五章“新大學”個案研究//106
第一節合肥學院:地方性、套用型、國際化//106
一、合肥學院概況//107
二、合肥學院的發展//108
三、合肥學院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策略//113
四、合肥學院可持續發展的啟示//116
第二節行知聯盟//119
一、國內外的典型高校聯盟//119
二、行知聯盟——安徽省“新大學”聯盟//125
三、行知聯盟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128
四、行知聯盟的縱深推進//130
第六章“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實證研究//132
第一節問卷的編制與檢驗//132
一、研究目的//132
二、研究方法//133
三、研究步驟//134
第二節問卷實測與結果分析//139
一、“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特點分析//140
二、“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因素分析//142
三、“新大學”的差異狀況分析//147
第七章發展良好的“新大學”實證分析//164
第一節發展良好的“新大學”的特點//164
一、發展良好的“新大學”//164
二、“新大學”發展狀況分類//164
三、發展良好的“新大學”的總體特點//165
四、發展良好的“新大學”的相關因素//167
第二節不同發展水平“新大學”的比較//169
一、發展水平比較//169
二、影響因素的差異比較//174
第八章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因素分析//186
第一節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內部因素//186
一、辦學狀態//187
二、辦學規模結構//191
第二節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外部因素//193
一、經濟環境//193
二、區域關係//194
第九章“新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196
第一節“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196
一、“新大學”的發展環境//197
二、“三層遞進”的“新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201
三、“戰略聯盟”是“新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204
四、“新大學”發展的中觀方略//204
第二節微觀策略之社會支持//210
一、高等教育系統的支持//211
二、學校環境系統的支持//213
第三節微觀策略之辦學理念//216
一、辦學理念——科學定位//216
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219
三、學科與專業建設——服務區域//222
第四節微觀策略之基礎保障//223
一、辦學條件——發展的瓶頸//224
二、師資隊伍——發展的關鍵//226
三、管理體制與機制——發展的保障//227
參考文獻//231
附錄//241
一、行知章程//241
二、行知宣言//243
三、訪談提綱//245
四、“新大學”辦學狀況調查表//246
後記//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