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官方定為每年公曆的12月8日。沙縣百姓婦孺皆知, 簡稱12.8。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系列活動,秉承“小吃搭台、文化推動、旅遊提升、商貿唱戲、推進發展”的活動宗旨,本著“節儉、務實、高效”的原則,開展小吃、旅遊、文化等系列活動;以社會化、市場化運作方式,推進商貿合作交流和第三產業發展。
基本介紹
沙縣小吃文化節,基本介紹,節日起源,舉辦意義,
沙縣小吃文化節
基本介紹
中國(沙縣)小吃旅遊文化節官方定為每年公曆的12月8日。沙縣百姓婦孺皆知,沙縣人的喜慶日子。 沙縣百姓簡稱沙縣128。 這一天,沙縣人民喜迎八方來賓,展示有千年積澱的小吃文化。可以說沙縣人民、沙縣政府、為弘揚中國歷史悠久的小吃文化做出了很大貢獻。如今這個節日在全國知名度很高,甚至聞名東南亞。
沙縣先民原自古代中原一帶遷來,沙縣小吃實際上屬源遠流長的漢族飲食文化傳統的“客”字號分支,它的不少品種,還保留著古老漢族傳統飲食文化的特點。沙縣小吃做法,如“沙縣板鴨”,它是沙縣農村傳統的家庭美食,民間稱為“臘鴨”。 福建沙縣小吃節,而將雞鴨肉類臘制,在我國由來已久,其名叫“臘”就是指生產製作此類食品時間的農曆臘月,加工方法一般是將肉抹上鹽姜等佐料醃漬後風乾、曬乾或烘乾,使肉脫水,延長保存期,食用時過蒸切塊即可。現在沙縣臘鴨的傳統做法,同以上所述大致相同。再如夏茂的冬酒和城鄉居民喜愛的“新沉紅”(訛稱酸冬紅),屬民間家釀酒之一,也可以在《周禮》和《詩經·幽風·七月》中找到記載。釀製時間短,稱酒釀(外地有些地方稱酒娘、醪糟)、水酒(連城稱涮酒);釀製時間長,冬釀春熟稱冬酒。城關的菊酒,也屬於同一類型。
節日起源
從1997年以來,沙縣人以開放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憑藉一碗碗扁肉、拌麵,唱響了一台有聲有色的發展大戲。17年中,節慶越辦越紅火,構築了一扇展示成果、廣交朋友的視窗,架起了一座擴大開放、合作共贏的橋樑,搭建了一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平台,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最有特色的節慶品牌之一。如今,沙縣小吃風靡大江南北,也使沙縣聲名遠揚。希望能乘著動車開通的東風,借著沙縣小吃這張“金字招牌”,凝聚更多加快前行的共識和力量,邀請更多的朋友到沙縣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譜發展新曲。
舉辦意義
自1997年以來,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已舉辦了15屆小吃文化節,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沙縣小吃文化節升格為首屆中國(沙縣)小吃文化節。三明市委、市政府經過十年的努力把小吃做成了大產業, 大品牌。據介紹,目前沙縣有5萬人從事小吃行業工作,占全縣人口的六分之一,為沙縣解決“三農”問題發揮了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