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條件
學院現設思想政治教育系、原理教研室、概論教研室、基礎教研室、綱要教研室和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論課教研室等教學單位,另設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校人文基地)、中南民族大學中國共產黨與民族問題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地區發展調研中心等學術研究機構。
學院現有職教職工55人,其中
專任教師 49人,校內兼職教師6人。在師資隊伍中,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5人、
博士生導師1人,
碩士生導師23人,博士(含在讀博士)31人,高職教師和博士分別占教師隊伍的60%以上。另外,學院還長期聘中山大學鄭永廷、清華大學吳潛濤、原國家社科規劃辦主任張國祚、武漢大學丁俊萍、沈壯海、李斌雄,北京師範大學王炳林,華中師範大學秦在東、劉從德、中南大學劉新庚等校內外知名專家作為特聘或兼職教授。
從1999年起,我院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碩士生,2007開始招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碩士生,2008年開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本科生。2011年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2013年開始按一級學科招收碩士研究生。全院現有研究生90多人,本科生200人。
學院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重視質量工程建設。堅持“講好基本理論、突出實踐教學、做到教書育人”的辦學特色,狠抓教學改革和學科建設,在教學改革、教學研究、實踐教學成績顯著。學院現有省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校級教學團隊2個,校教學名師1名。獲得省校級教學研究項目10多項,獲得教學成果獎4項,建立實踐教學基地6個。在教學改革方面,積極探索新時期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新途徑,在教學方法改革、在實踐教學、“教書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學院重視科研促進教學、科研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突出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對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研究的特色,凝練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原理及實踐三個方向,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研究四個學術研究團隊。我院教師承擔各類課題近百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6項,教育部、湖北省、國家民委課題近40項,出版專著15部,公開發表論文300餘篇,16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獎勵,科研經費超百萬元。
學院始終堅持”思想立院、學科興院、科研強院、和諧榮院“的發展理念,在學科建設、教學、科研、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到了社會的認同。2002年被評為中南民族大學精神文明先進單位、2002年度湖北省高等學校“兩課”教學先進單位、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學優秀單位、2010年中南民族大學學校先進基層黨組織、2010年湖北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先進單位、2011年湖北省優秀基層黨組織 。2011年中國教育報、2012年中國民族報均用半版篇幅對我院學科建設進行了宣傳報導,我院教學也吸引了江蘇、河南、甘肅等省內外兄弟院校前來學習交流。在新的未來,我院全體教職工將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的精神,在學校黨委和行政的正確領導下,爭取在各項工作中再上新台階。
學院領導
分黨委
書 記:李從浩 副書記:劉紅娟
院行政
院 長:閻占定 副院長:張瑞敏 趙繼偉
機構設定
黨群機構
|
黨委書記
| 李從浩
| | 黨委副書記
|
黨委委員
| | 劉紅娟
| 張瑞敏
|
行政支部書記
| 劉紅娟
| 原理支部書記 王志林
|
基礎支部書記
| 揭家新
| 概論支部書記 陳靜
|
綱要支部書記
| 劉啟春
| 思政支部書記 張濤華
|
院工會主席
| 劉紅娟
| |
院分團委書記
| | |
院工會委員
| 劉金鵬
| 魏威
| 張濤華
|
院行政機構
|
院 長
| | 副院長 | 張瑞敏、趙繼偉
|
院辦公室主任兼行政秘書
| 魏 威
| | |
教學秘書
| 彭偉
| 研究生、科研秘書 | 王瑩
|
教學機構
|
原理教研室 主任
| 楊金洲
|
基礎教研室 主任
| 冷 霜
|
綱要教研室 主任
| 劉啟春
|
概論教研室 主任
| 瞿曉琳
|
思政教研室 主任
| 董傑
|
研究生政治理論課教研室 主任
| 趙澤林
|
研究機構
|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 主任
| 徐柏才
|
中國共產黨與民族問題研究中心
| 主任
| 雷召海
|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地區發展調研中心
| 主任
| |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
| 所長
| |
學術與教學管理機構
|
學術委員會
| | 李從浩、王志林
|
| 張瑞敏、趙繼偉、劉啟春
| 楊金洲
| 秘書:王瑩
|
學位委員會
| | 李從浩、劉紅娟
|
| 張瑞敏、趙繼偉、王志林
| 劉啟春
| |
教學委員會
| 趙繼偉(主任)
| 閻占定、張瑞敏、劉啟春
|
| 冷霜
| 楊金洲
| 瞿曉琳
| 董傑
|
| 秘書:
| 彭偉
| | |
教學督導委員會
| 趙繼偉(主任)
| 張瑞敏、劉紅娟、趙澤林
|
| 楊金洲、劉啟春、揭佳新
| 陳靜
| 覃小林
|
院行政機構
院行政機構:院 長閻占定全面主持院行政工作,分管學科建設、研究生、財務、辦公室工作,聯繫原理、研究生教研室。副院長張瑞敏分管科研工作、協助院長管理部分學科建設、研究生工作,聯繫概論教研室。 趙繼偉 分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科專業教學工作,聯繫基礎教研室、思政教研室。 辦公室主任兼行政秘書魏威負責辦公室日常管理、檔案收發、保存、財務報帳、外事聯繫等工作。教學秘書彭偉負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本科專業教學日常教學安排、管理工作,協助教學副院長做好其他教學工作。 科研、研究生秘書王瑩 負責科研日常管理和研究生教學培養管理工作,兼任研究生輔導員,協助學院分管科研、研究生工作的領導做好其他相關工作。
師資概況
教授風采
|
徐柏才
| 閻占定
| 張瑞敏
| 李 磊
| 李資源
| 李 紅
|
何海濤
| 詹全友
| 王志林
| 王杏玲
| 劉啟春
| 郭松江
|
楊金洲 | 易新濤 | 尹旦萍 | | | |
概論教研室
|
郭松江
| 閻占定
| 張瑞敏
| 李資源
| 陳 靜
| 藍 華
|
瞿曉琳
| 佟 斐
| 趙澤林
| 張 燚
| 宮 麗
| 趙 偉
|
吳陽松 蘇永喜 易新濤
|
原理教研室
|
楊金洲
| 王志林
| 李 磊
| 何海濤
| 熊 芳
| 姜喜詠
|
王杏玲
| 許清江
| 楊 芳
| 劉金鵬
| 徐昌文 | 劉國勝
|
蔣邦琴 唐美雲
|
基礎教研室
|
冷 霜
| 揭家新
| 鐘 誠
| 米 霞
| 王 維
| 曾紅宇、尹旦萍
|
綱要教研室
|
詹全友
| 劉啟春
| 丁 波
| 黎海波
| 王 軍
| 王珊萍
|
滕 帥
| 李學保
| 谷秀青
| | | |
思想政治教育系
|
徐柏才
| 趙繼偉
| 李 紅 | 覃曉林 | 張濤華 | 董 傑
|
朱 磊 | 鄧純余 | 姚上海 | 張春枝 | | |
兼職教師
|
鄭永廷
| 吳潛濤
| 張國祚
| 丁俊萍
| 沈壯海
| 王炳林
|
李斌雄
| 秦在東
| 劉從德
| 劉新庚
| 張永平 | |
團隊建設
“概論”校級教學團隊介紹
“概論”教學團隊項目實施情況總結報告
一、團隊基本情況
負責人:閻占定
成員:張瑞敏、郭松江 陳靜 李資源 藍華 佟斐 趙澤林 胡祥 瞿曉琳
二、實施基本情況
“概論”教學團隊自2009年獲批以來,我們一直重視團隊的建設。具體工作是:
1.加強團隊隊伍建設,壯大隊伍力量。一是培養引進人才,擴大力量。2009年團隊引進博士2人,副教授晉升為教授1人。
2.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凝聚團隊力量。主要是開展集體備課、互相聽課、問題研討、社會實踐和對青年教師的幫帶等活動。
3.重點進行精品課程建設。“概論”精品課程自2006年申報為湖北省精品課程以後,經過2007年建設,2008年被湖北省推薦參加國家精品課程評選。2009年團隊分工對精品課程進行更新和完善。一是版面進行了修改,主題更加鮮明,布局更加合理,色彩更加艷麗,視覺感覺更好。二是教學課件和大綱進行了修訂。課件和大綱都按照教育部修訂的2008年新版教材內容和體系進行了修訂。三是文獻進行了增加,練習思考題目也進行了補充。
三、成效與基本經驗
1.團隊更加團結,教研室更加和諧。通過教學團隊這個平台,在建設過程中的各項活動,成員之間的協作配合,團隊更加和諧,更具有戰鬥力了。2009年有1人被評為校文明職工,有1人被評為校優秀黨員,2人考核優秀。學生評教中師德和教學全部為優秀。2009年教研室被評為校優秀教學教風教研室。
2.科研成績顯著,教學科研相長。該團隊是教學團隊,又是科研團隊,通過科研活動來推動科研,來提高團隊建設水平。2009年主要獲得的課題有:國家社科基金2項、省社科基金1項,省教育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項,省教育廳項目3項,校教學研究項目1項和人文項目1項,獲得校教學獎1項,發表論文20多篇。評為校教學名師1人。
3.基本經驗:一是構建團結和諧的集體氛圍,為團隊建設創造好的環境;二是以人為本,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充分調動每個的積極性。主要是發揮各自的優勢,找到每個人的位置。三是以科研項目和精品課程建設為紐帶,連線每個人,在項目研究合作中,增強凝聚力。四是發揮幫帶作用,培養新生力量。
科研立項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瞿曉琳:201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解決城市民生問題的基本經驗研究》
黎海波:201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領事保護能力建設研究》
谷秀青:201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末民初勸學所研究》
雷召海:2010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教育政策發展與實踐研究》
李資源:2009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點)《中國共產黨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研究》
徐柏才:2009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
胡 祥:2009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民族地區鄉村治理研究》
崔 榕:2009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 《國家在場與近百年來湘西苗族文化的變遷》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
趙繼偉: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大眾化專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引領民族主義思潮的理論與實踐》
詹全友: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少數民族傳統生態文化與民族地區文化生態建設研究》
李從浩:2013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青年項目《中國大學行政權力的合法性限度研究》
閻占定: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基於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下的鄉村治理模式研究》
孫明福: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精神培育》
董 傑:201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與行為傾向研究》
張瑞敏: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共產黨反貧困民生實踐研究》
王志林:2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恩格斯在經濟思想史中的地位》
張濤華: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西北跨國民族地區政治文化研究》
王姍萍:2011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延安時期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
張 燚: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間權力網路與邊疆多民族地區的基層治理》
李學保:2011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世界主要國家安全體制機制研究》(承擔子課題)
李學保: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項目《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決跨界民族問題的探索與實踐研究》
李學保: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建國以來中國解決跨界民族問題的探索與實踐研究》
瞿曉琳: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民族地區民生建設的歷史考察與基本經驗研究》
李資源: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項目《延安時期黨風廉政法制建設的當代意義研究》
張瑞敏: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執政新理念:階層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
孫明福:2009教育部輔導員專項課題《民族高校大學生思想特點分析與教育對策研究》
雷召海:2006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高等教育大眾化體系中民族院校的定位與發展》
國家民委及其他部委社科基金項目
詹全友:2013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建國以來少數民族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發展與實踐研究》
徐柏才:2012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增強“四個認同”意識的有關問題研究》
姚上海:2011 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民族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研究》
徐柏才:2010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新情況新問題研究》
閻占定:2010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新農村建設視角下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變遷研究——以武陵山區為例》
徐柏才:2009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接受研究》
詹全友:2009武漢市社科基金《武漢地區大學生創業及創業環境問題研究》
徐柏才:2008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接受研究》
閻占定:2008武漢市社科基金《武漢農村城市化過程中農村轉移人口生活方式變化研究》
李資源:2004外國專家局課題項目《國外對中國民族問題研究現狀研究》
湖北省社科項目
董 傑:2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育情景論》
佟 斐:2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若干問題研究》
吳陽松:2013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風險問題研究》
閻占定: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宮 麗: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精神家園論》
劉國勝: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現代性建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王珊萍:2012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優秀傳播文化與民族團結教育研究》
閻占定: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嵌入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鄉村治理研究》
詹全友:2011 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孫中山民生思想及現代價值研究——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專題研究》
王志林: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恩格斯晚年對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新認識及當代價值》
瞿曉琳: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鄧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張 燚:2011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宣傳:政黨領導的合法性建構——以中國共產黨為研究對象》
張瑞敏: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變奏與重構:中國共產黨關於和諧階層關係的構建》
姜喜詠: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廣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基本內涵及方法問題》
王志林: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恩格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貢獻——兼論西方經濟學者的相關評論》
鄭迎春:2010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籌建城鄉黨建的背景、模式與機制》
徐柏才:2009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研究》
李資源:2009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徐柏才:2005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優良傳統道德在當代公民道德建設中的現實價值研究》
李 磊:2005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關於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教學實效性問題研究》
校基金項目
姜喜詠: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論》
楊芳: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馬克思社會分工與人的發展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楊金洲:2012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視閾中的尊嚴觀及其現實意義研究》
宮麗: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建構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研究》
劉國勝: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現代性建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劉紅娟: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道德與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滕帥: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第二次柏林危機期間的英國外交(1958-1963)》
熊芳: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毛澤東改造主觀世界思想對建設學習型政黨的啟示》
趙偉: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廣義科學哲學視野先中醫本性分析》
朱磊:2011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方案”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姚上海: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民族地區農村能源結構低碳轉型與支持政策研究》
楊金洲: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以人為本”視界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人學解讀》
米 霞: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和合文化與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黎海波:2010年度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人權視角下的中國領事保護研究——兼論對海外少數民族僑胞的領事保護》
陳 靜: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重點項目《民族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體系創新研究》,經費5萬
藍 華: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一般項目《中共黨史人物研究與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經費3萬
趙澤林: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青年項目《新時期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經費2萬
張濤華: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青年項目《轉型期我國民族地區政治社會化主要途徑研究》經費2萬
曾紅宇: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青年項目《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對實現和諧民族關係的當代價值》經費2萬
張 燚: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青年項目《政黨宣傳與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經費2萬
張瑞敏:2010校教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型教學模式研究》0.8
王姍萍:2010校教學研究項目《“紅色資源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中套用研究”》0.8
瞿曉琳:2010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解決城市民生問題研究》經費0.8萬
閻占定:2009年校校教學研究項目《增強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實效性研究》經費0.8萬
陳敏榮:2008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梁啓超自由主義思想研究》經費2.0萬
胡 祥: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研究》經費2.0萬
劉金鵬: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人生理想之重建:馮友蘭前期人生哲學研究》經費2.0萬
楊金洲: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在公共理論課教學中如何處理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西方哲學的理論銜接問題》經費0.2萬
劉 婷: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民族音樂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姚上海: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城鎮轉移中的“流動陷阱”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踐研究》經費0.7萬
李學保: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當代民族主義與國際衝突》經費 2.0萬
王杏玲:2007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對21世紀大學生進行生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王姍萍:2006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晚清西方文化的傳入與“小說界革命”研究》經費2.0萬
徐昌文:2006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自然界的權利研究——在環境倫理學視域下》經費2.0萬
熊 芳:2006年校科學基金項目《毛澤東改造主觀世界的思想及其當代啟示研究》經費0.8萬
姜喜詠:2005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馬克思哲學視野中的所有制思想研究》經費2.0萬
鐘 誠:2005年校科學基金項目《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研究》經費0.7萬
教學研究項目
項目等級
| 年度
| 項目名稱
| 負責人
|
湖北省教育規劃 | 2013 | 基於“大實踐”視角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整體性研究 | 閻占定 |
國家民委教學改革項目 | 2013 | 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品牌培育研究 | 趙繼偉 |
校級教學研究項目 | 2013 | 民族院校大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培養及目標設定研究 | 唐美雲 |
校級教學研究項目
| 2012
| 民族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問題索引專題教學’研究
| 曾紅宇
|
國家民委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建設研究項目
| 2011
| 民族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 詹全友
|
湖北省教學研究項目
| 2011
|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體系創新實踐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例
| 楊金洲
|
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科研項目
| 2007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課程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
| 郭松江
|
湖北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
| 2006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新課程實施研究
| 張瑞敏
|
教育部教學研究項目
| 2006
| 民族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模式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李 磊
|
湖北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
| 2005
|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問題研究
| 塗淑珍
|
湖北省教育廳社科研究項目
| 2004
| 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問題研究
| 閻占定
|
國家民委課題
| 2004
| 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
| 李資源
|
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科研項目
| 2004
| 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實效性研究
| 李資源
|
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科研項目
| 2004
|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教學研究
| 楊金洲
|
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科研項目
| 2004
| 影視文化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影響
| 米 霞
|
校社科基金
| 2004
| 馬克思實踐唯物論的兩個邏輯支點
| 楊金洲
|
湖北省教育廳教學科研項目
| 2002
| 入世後“毛澤東思想概論”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 陳 靜
|
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五年規劃重點研究項目
| 2001
| 新時期高校“兩課”教學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能動性問題研究
| 閻占定
|
教 學 獎 項
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 2012
|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研究
| 張瑞敏
|
校級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2012
| 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解讀、研究與教學系列成果
| 楊金洲
|
校級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 2012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實踐教學體系建構研究
| 郭松江
|
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科研二等獎
| 2008
| 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
| 詹全友
|
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科研一等獎
| 2008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研究
| 閻占定
|
部分論著
作者
| 名稱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徐柏才
|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
| 人民出版社
| 201206
|
閻占定
| 新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參與鄉村治理研究
| 中國出版集團
| 201202
|
閻占定等
| 中國民族地區發展問題調研報告(2)
| 中國出版集團
| 201204
|
巴玉璽
|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環節論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202
|
姚上海
| 民族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行為理論及實證研究
| 中國出版集團
| 201209
|
閻占定
| 中國轉型發展中“三農”問題研究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104
|
李資源
| 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研究
| 人民出版社
| 201103
|
瞿曉琳
| 新時期鄧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 人民出版社
| 201112
|
徐柏才
| 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導論
| 人民出版社
| 2011.03
|
徐柏才
| 大學生成才導航工程論綱
| 人民出版社
| 2010.09
|
張瑞敏
| 執政新理念:從階層和諧走向社會和諧
| 人民出版社
| 2010.11.25
|
李資源
| 中國共產黨民族法制建設史研究
| 人民出版社
| 2009.11.25
|
閻占定、姚上海等
| 中國民族地區發展問題調研報告(I)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0.11
|
閻占定、張瑞敏等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研究
|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10.04
|
楊金洲
| 馬克思主義研究:文本、理論與現實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2011.05
|
劉啟春
| 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的建設創新研究——以廣西為例
| 廣西民族出版社
| 2009. 11
|
劉啟春
| 新認識新實踐新水平——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2009.05
|
趙繼偉
|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接受論
| 武漢大學出版社
| 2009.02.25
|
徐昌文
| 質疑自然界的權利
|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2009.08.25
|
楊 芳 | 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 陝西人民出版社 | 2008.06.01 |
李學保 | 當代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爭鳴 | 世界知識出版社 | 2006.11.20 |
科研獎項
01.李資源:《中國共產黨民族法制建設史研究》2013年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02.李資源等: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研究(著作),2013武漢市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3.瞿曉琳:新時期鄧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 (著作),2013武漢市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04.張瑞敏:執政新理念:從階層和諧走向社會和諧(著作),2013武漢市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05.王姍萍:政治視閾下的近代“小說界革命”研究 (著作),2013武漢市第十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提名獎
06.徐柏才:《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及接受的調查研究》2012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一等獎
07.李資源:《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研究》2012國家民委第二屆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一等獎
08.徐柏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研究》2011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三等獎
09.李資源:《中國共產黨民族法制建設史研究》2011武漢市社會科學獎一等獎
楊金洲:《回到文本: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解讀》2011武漢市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10.張瑞敏: 《90年來中國共產黨階級理論的嬗變》,20110武漢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紀念建黨90周年徵文中,榮獲一等獎,
11.姜喜詠:《“語境轉換”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10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12.徐柏才:《建立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學的思考》2010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13.趙繼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接受論》2010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14.閻占定:《西部民族地區近期中央農村政策實施績效性調查》2008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15.徐柏才:《關於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問題研究》2008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16.李資源:《文明的呼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研究》2007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17.熊 芳:《毛澤東眼中的人》2007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
李資源:《中國少數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研究》2007武漢市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18.徐柏才:《實施成才導航工程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2006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會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