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新階段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

《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新階段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是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2015年發布的一則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新階段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中共阿壩州委、阿壩州人民政府
中共阿壩州委 阿壩州人民政府
關於堅決打贏新階段扶貧開發攻堅戰
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
阿委發〔2015〕8號
各縣委、縣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門,臥龍管理局:
為科學把握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根據《中共四川省委關於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川委發〔2015〕10號),結合全州實際,現就紮實推進新階段扶貧攻堅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認清工作新形勢,精準把握扶貧攻堅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扶貧開發總體部署,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遵循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原則,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以扶貧開發統領農村工作全局,深入實施《阿壩州農村扶貧開發總體方案(2011—2020年)》和《阿壩州農村扶貧開發條例》,紮實推進扶貧攻堅“五項計畫”和“五大行動”,著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有機結合的“大扶貧”工作格局,不斷增加貧困民眾收入,大力提升貧困民眾生產生活水平和全面發展能力,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二)主要目標。按照“五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要求,確保全州每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萬人以上。到2020年,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確保全州101414人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606個貧困村、13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全州農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社會保障全覆蓋,讓貧困民眾“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學、不愁醫,住房、教育、醫療、出行有保障”,實現貧困民眾“好房子、好身子、好日子,物質富裕、精神富足”的“三好兩富”生產生活業態。
(三)基本要求。扶貧開發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
扶持對象精準。瞄準全州高半山區、邊遠牧區、大骨節病區、受災地區等重點區域,制定扶貧開發與區域發展專項規劃,採取有力措施,力促脫貧致富。瞄準606個貧困村、27611戶貧困戶,動態掌握基本信息,制定減貧計畫,做到底數清、問題清、任務清、對策清、責任清。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實施到片到村到戶針對性扶持,實行脫貧銷號管理。
扶貧項目精準。主動對接爭取上級項目,科學編制扶貧攻堅專項規劃和“十三五”藏區發展專項規劃。以規劃為總攬,分類建立扶貧項目庫,合理確定投資規模、進度安排、受益對象、責任分解等,做到項目規劃到村到戶、脫貧效果到村到戶。
資金使用精準。認真執行扶貧項目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制度,對性質相近、用途相同的扶貧開發和涉農資金項目進行整合,把資金重點投放到貧困村、貧困戶和具體貧困人口,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扶貧措施精準。根據貧困地區、貧困村、貧困戶脫貧需求,因人因地施策、因致貧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找準貧困民眾最急需和期盼的問題,制定計畫、建立台賬、倒排工期,做到產業發展、能力提升、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到村到戶。
駐村幫扶精準。結合“雙聯”和“軟鄉弱村”整頓等工作,實施每個貧困村有1個駐村幫扶工作組、1個聯繫單位,每個貧困戶有1名幫扶責任人的“三個一”駐村幫扶行動。實行聯繫單位常年駐紮、責任到人、任務包乾的工作機制,確保駐村幫扶取得實效。
脫貧成效精準。嚴格執行《四川省貧困縣農村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試行)》,分年度逐級驗收脫貧成效,增強貧困民眾的獲得感。
(四)工作思路。堅持“連片性貧困穩定脫貧、群體性貧困有效脫貧、個體性貧困持續脫貧、特殊性貧困同步脫貧”的思路,突出從脫貧致富向全面發展轉變、從單元扶貧向連片扶貧開發轉變、從常規扶貧向精準扶貧轉變、從單項輸血向多維造血轉變、從政府主導向多位一體轉變的扶貧工作導向,堅持以高半山區、邊遠牧區、大骨節病區和受災地區為新階段扶貧開發主戰場,以貧困村“脫帽”、貧困戶脫貧、貧困人口增收為核心,以基礎建設為關鍵,以產業發展為途徑,以生態保護為支撐,以新村建設為載體,以能力提升為根本,實行全域扶貧、全程扶貧、全員扶貧。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和民眾自力更生相結合的機制,注重區域扶貧攻堅與精準扶貧到戶相結合,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相結合,扶貧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提高扶貧開發成效,提升地區綜合發展水平,集中力量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二、明確工作新要求,精準實施扶貧攻堅“五項計畫”
(五)實施產業就業發展計畫。對有勞動能力和有就業意願的貧困人口,加大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力度,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因地制宜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區域特色產業,抓住浙江、省內部門、市縣對口援建等各類援藏援建機遇,促進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培訓,加大勞務輸出力度,有力助推脫貧。
發展特色農業促脫貧。以貧困縣為主體制定發展規劃,以貧困村為單元制定幫扶計畫,推動生態、綠色、安全的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培育特色農產品。加快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培育,發展貧困戶有能力經營的產業項目。放活土地承包經營權,推進土地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職業農民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探索建立新型經濟合作組織模式使之成為扶貧攻堅的有效載體,強化分類指導和服務管理,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民眾增收致富。
發展鄉村旅遊促脫貧。編制“十三五”旅遊扶貧專項規劃,推動文旅、農旅、體旅深度融合發展,把旅遊產業培育成為增收脫貧的富民產業。建立完善鄉村旅遊標準體系,支持創建特色旅遊示範村和民宿旅遊達標戶。創建旅遊扶貧示範區,促進旅遊虹吸效應、溢出效應向特殊困難區域延伸,發揮旅遊產業對增收脫貧的帶動作用。
發展商貿流通促脫貧。健全鄉村商品服務網點和物流配送體系,支持電商企業發展民族地區網點,有序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牧區。培育一批知名“網際網路+特色農業”品牌,建立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渠道,使全州農產品達到優質優價,穩定提高農牧民收入,提高貧困地區農村商業網點線上線下覆蓋率。
發展勞務經濟促脫貧。支持辦好職業技術學校,提升職業培訓能力。開展跨區域勞務合作,鞏固擴大州外就業規模,以浙江省、德陽市、綿陽市對口援建為契機,建立勞務合作長效機制。依託特色旅遊資源、獨特生態資源、綠色工業園區、重大建設項目的實施,就近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領更多農村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支持在貧困地區建立勞務培訓基地,搞好定向、訂單培訓。落實政府投資藏區建設項目中10%至30%的崗位吸納當地民眾就業政策。
(六)實施移民搬遷安置計畫。對居住在生存環境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及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和過於分散、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難以配套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移民搬遷安置。對接國家、省移民搬遷規劃,制定全州移民搬遷專項規劃,結合新型城鎮化、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和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工程,使具有搬遷條件和搬遷意願的貧困戶實現應搬盡搬。提高易地搬遷補助標準,給予搬遷建房貧困戶貸款貼息。統一規劃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大資金投入,優先安排實施。移民搬遷做到科學規範、合理引導、強化服務,著力解決搬遷戶宅基地、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現實問題,幫助融入當地生活。
(七)實施低保政策兜底計畫。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實現貧困地區扶貧線和低保線兩項制度有效銜接,逐步把低保線提高到扶貧線標準。優先對殘疾人、特困人口實行生活費補貼,核定其年收入與國定貧困線標準差額,據實發放差額補助,使其年收入達到國定貧困線標準。加快養老機構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在供養對象自願的前提下,對農村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撫養人的特困人員實行集中供養。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將貧困地區城鄉居民納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實現應保盡保。
(八)實施醫療救助扶持計畫。逐步提高貧困人口的新農合籌資標準,加強新農合定點醫院監管,嚴格控制目錄外費用占比。改革新農合支付方式,重點將區域內住院疾病排名、費用占比前十位的病種納入支付方式改革,降低貧困人口就醫費用支出。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資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員和特困供養人員等重點救助對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探索財政支持貧困戶購買重大疾病醫療保險辦法。繼續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加強貧困戶、殘疾人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對發生在定點醫療機構的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除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各類補充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報銷外,對個人負擔的費用,在年度救助限額內給予補助。積極開展地方病特殊救助,實施扶貧開發和大骨節病、包蟲病、地氟病等地方病綜合防治。完善農村低保、五保供養、新農保、臨時救助和大病統籌制度。
(九)實施災後重建致富計畫。實施災後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幫扶地震、洪澇、滑坡、土石流等災區貧困人口脫貧,有效解決因災致貧返貧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推進住房重建,對個別建不起房的特困家庭實行政府兜底。加快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支持受災地區迅速恢復生產,在重建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增加更多就業機會,促進受災民眾增收。自然災害頻發地區有計畫地開展生態移民、避災搬遷。
三、開創工作新局面,精準推進扶貧攻堅“五大行動”
(十)實施基礎扶貧行動。基礎設施是貧困地區跨越發展的重要載體。著力推進生產和生活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基礎,改善發展條件。
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國家、省支持民族地區交通事業優先發展的機遇,力推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落地。緊扣產業發展布局交通網路,大力推進公路提升改造工程,重點升級改造通縣、通鄉、通村公路,加快通組入戶路、機耕道、牧道、奶源路延伸覆蓋,打通“斷頭路”、解決“瓶頸路”、對接“大道路”,到2020年,所有貧困村通硬化路,農村公路通達通暢能力極大提升,有效縮短產銷對接的空間距離。加強農村公路安防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公路管養機制,提升農村交通運輸服務能力,規範發展農村客運市場,從根本上解決民眾出行難、行路難、運輸難問題。
大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動重大水利項目納入國家和省級規劃。強化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推進13縣縣級城鎮防洪體系建設。加大岷江、大渡河等沿線重要鄉鎮防洪設施建設力度。全面啟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集中開展飲用水水源水質普查,管護好優質水源,建設好安全水源,因地制宜實施集中供水,提高農村飲用水水質,全面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和牲畜飲水問題,基本解決農村生活排水問題。加快中型骨幹水利工程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及渠系配套建設,支持建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確權登記頒證,實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水渠、小泵站工程,實現小型農田水利全覆蓋,擴大有效灌面。
不斷加強電力和信息網路建設。推進新能源開發,發展沼氣、小水電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開展光伏產業扶貧,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和居民房屋等建設光伏電站,使貧困人口能直接增加收入。實施貧困地區電網改造升級工程,重點解決貧困村供電設施落後的問題,全面提升配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採取多種方式全面消除無電戶,儘快實現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全覆蓋,實現縣域電網同網同價、供電服務均等化,到2017年,全面消除無電村、大幅減少無電戶,動力電到所有貧困村。推進信息網路全覆蓋,加快推動電信網、廣電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和資源共享,統籌有線、無線和衛星三種覆蓋方式,推進電視戶戶通、廣播村村響和寬頻鄉村建設,基本實現行政村電信網、廣電網、網際網路全覆蓋。
著力鞏固新村扶貧成效。全面推進幸福美麗家園建設鞏固提升工程,深入實施扶貧解困、產業提升、舊村改造、環境整治、文化傳承五大行動。紮實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傳統古村落保護和開發工程,突出農村特色,弘揚傳統文化,改善人居環境,以新村建設帶動農村全面發展、貧困民眾脫貧致富。著力改善貧困戶住房,全面實施農村貧困人口D級危房和C級危房改造,改善貧困地區民眾居住條件。開展農村危房改造信貸貼息試點。注重盤活農村閒置房屋。結合實際推進農村貧困人口廉租房建設,解決貧困戶住房困難。開展以髒亂差治理、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為重點的環境整治,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繼續完善各類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建設,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州606個貧困村幸福美麗新村新一輪鞏固提升工程。
(十一)實施產業扶貧行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宜林則林,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
最佳化農林牧產業布局。綜合各類資源稟賦,在西北片區加快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建設氂牛、藏綿羊、優質牧草、高原蔬菜、道地中藥材、中低溫食用菌和特色種養殖業七大基地;在西南片區建設優質生豬、肉牛(羊)、阿壩中蜂、釀酒葡萄、特色水果、高山蔬菜、道地中藥材和特色種養殖業八大基地;在東部片區建設優質生豬、優質禽兔、精品水果、高山蔬菜、道地中藥材、休閒觀光農業和特色種養殖業七大基地。大力發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做優做響“川藏高原”品牌,將特色農畜產品產地“串點成線、聯線成片、集聚成塊”,形成“三區二十二基地”的新型農牧業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工業反哺農牧業的水平,深化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資源配置,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聚,培育區域主導產業、拳頭產品,形成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區和產業帶。
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立足市場需求和資源稟賦,向高半山拓空間、向林下挖潛力,兼顧數量增長和質量效益提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綠色有機農業比重,發展“生態、特色、精品、高效”現代農林牧業。在生態特色產品加工企業中,每年篩選出2—3戶帶動能力強、成長前景向好的企業,傾斜要素資源,支持其加快發展。建立健全農牧業產業發展服務體系,提升信息、科技、產品流通等保障水平。強化農牧業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建設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農技人員隊伍,創新科技人員參與農牧業發展的機制體制,為生態有機農業提供智力支撐。積極推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暢通農產品外銷渠道。
發展差異化縣域工業。立足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差異化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民族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科學合理有序開發水電、礦產資源。支持有條件的縣開展招商引資,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骨幹企業。積極主動與省內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區對接,大力建設阿壩工業園區、成阿工業園區、德阿產業園區。充分發揮工業企業在帶動就業、助農增收中的積極作用。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加快鋰電、光伏產業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支持能源科技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新能源技術研發、推廣套用。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圍繞新材料發展基礎和特色領域,在人工晶體、磁材料、中高壓鋁箔等戰略性材料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培育形成新的助農增收增長點。加快新材料研發,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與產業集群,增強新材料產業自主研發能力,實現產業突破性發展,帶動民眾增收致富。
發展全域旅遊產業。最佳化旅遊產業布局,圍繞提升“大九寨旅遊經濟圈”,構建“環紅原機場旅遊經濟圈”、“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旅遊經濟圈”,加快推動南線旅遊崛起。加強旅遊環線建設,以主要景區為支撐、若干景點為節點、國省幹線為鏈條,對文化、旅遊等資源串珠成線,建設高品位、多層次景區體系,推動旅遊由點狀運營向線狀運營轉變。堅持規劃引領,夯實項目基礎,不斷完善旅遊配套及公共服務設施,引導和支持旅遊與文化、有機農業、工業等融合發展,做優生態觀光、民俗風情、康養度假、紅色旅遊等業態,做精做實鄉村游、農家樂、牧家樂等品牌,擴大旅遊虹吸效應和溢出效應,推動形成旅遊助農增收新格局。
促進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積極推動民族文化挖掘和傳承,大力支持民族民間文藝發展。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建設力度,積極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人。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突出特色,提高水平,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開拓助農增收新途徑。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改造州、縣圖書館、文化館,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寺廟書屋的作用。大力支持民眾性文化活動的發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