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是市委領導的培養黨的領導幹部的學校,是市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全市局處級領導幹部的主渠道,是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首都新型高端智庫。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創建於1950年11月(其前身為“中共北平市委幹部訓練班”,建於1949年1月),“文革”期間被迫撤銷,1978年復校。北京行政學院正式成立於1993年3月(其前身為“北京市行政管理幹部培訓中心”,1988年市委批准成立)。此後,校(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堅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分有合、特色辦學。
學校坐落於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6號,校園占地面積176畝,建築面積12.3萬平方米。學校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內設30個機構,包括教研部門10個,教研輔助部門3個,教研管理部門8個,行政管理部門8個及後勤服務中心1個。有教職工365人,其中參公人員173人,事業人員212人。現有專職教師129人,其中博士生106人,正高級職稱27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 所在地:北京市
- 創辦時間:1950年11月
- 現任領導:劉偉
- 校訓:實事求是
- 類型:黨校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師資力量,學科建設,合作交流,學術資源,理念,現任領導,主要職責,
歷史沿革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於1950年11月在市委幹部訓練班的基礎上建立。 為迎接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6日,北平市委在郊區良鄉成立了市委幹部訓練班。乾訓班在市委學委的具體指導下,成立了學委分會,由王鶴峰、宋乃耕、彭寶山、石羽、王峰五位同志組成。乾訓班共舉辦五期,培訓學員4171人。
1949年2月5日,乾訓班從良鄉進駐北平,先在光明飯店,後遷至東總布胡同貢院西街3號,即黨校原址。
1950年底,根據11月6日召開的華北局黨校工作會議精神,在乾訓班的基礎上成立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全校職工107人,其中教學人員32人(講師20人,助教12人)。 中共中央批轉《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關於中級黨校工作座談會向中央的報告》。
1955年7月,中央宣傳部和中央組織部召開了黨校工作座談會,解決在全國設立中級黨校的問題。會議肯定了中共北京市委積極籌建中級黨校的做法,提出"北京和河北大力進行準備工作,爭取1956年九月正式開學"。
1955年9月13日,中央組織部函告,中央原則同意北京中級黨校在西郊馬尾溝外國教會舊址(即現校址)按編造的預算進行修建。
1955年10月20日新校舍開工,至1956年8月基本建成。新建的四幢學員樓可容納2000人,還修建了一幢辦公兼教學樓、兩幢教職工宿舍和一座大禮堂。1956年8月27日,由東城貢院西街陸續遷往新校。
1955年11月,中組部、中宣部又召開了全國初級黨校會議。對中、初級黨校的訓練任務、訓練對象、課程設定、學制、教學計畫、教材、人員編制、組織機構、領導體制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中央的重視和市委領導的支持,黨校的培訓工作步入了新時期。
黨的八大以後,為適應北京市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市委和校黨委領導下,黨校的師資隊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學科體系日臻完善,全校人員編制由初級黨校時期的107人發展到299人,5個教研室,其中教學人員由原32人發展到158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至1975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黨校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和損失。黨政領導和黨團組織陷於癱瘓,教學科研工作停止,學校正常工作中斷。
1968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正式決定撤銷市委黨校。1969年7月,廣大教職員工被下放勞動或重新安置。
1975年11月,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在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的基礎上重建黨校。隨著1976年10月"四人幫"的倒台,黨和國家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黨校的幹部教育工作開始步入新階段。
1979年2月,市委通過了《為黨校平反、恢復名譽的決定》,肯定了黨校17年所做的工作,指出市革委會1968年10月撤銷黨校的決定是錯誤的,應予平反,恢復名譽。
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恢復和重建後,通過不斷排除"左"的思想影響,端正了教學方向,逐步完善了教學管理體制,教學力量不斷加強,學校規模日漸擴大,全校教職工達284人。此間,黨校除舉辦黨員領導幹部輪訓班外,1980年2月,還辦了一期兩年制大專學歷的理論研究班。據不完全統計,從1979年---1983年5月,共辦班28期,學員達10518人,為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奠定了基礎。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根據2021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官網顯示,黨校校園占地面積176畝,建築面積12.3萬平方米。學校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內設30個機構,包括教研部門10個,教研輔助部門3個,教研管理部門8個,行政管理部門8個及後勤服務中心1個。
師資力量
根據2021年8月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官網顯示,黨校有教職工365人,其中參公人員173人,事業人員212人。現有專職教師129人,其中博士生106人,正高級職稱27人。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尹德挺
北京市圓明園學者:刁琳琳
北京市培養跨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百人工程”人選:袁吉富
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張軍、王志捷、嘎日達、鄯愛紅
北京市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袁吉富、張軍、鄯愛紅
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人選:袁吉富、張軍、嘎日達、鄯愛紅
北京“高創計畫”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領軍人才人選:袁吉富、張軍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1月,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擁有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二級學科,1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哲學、政治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國民經濟學、法治理論與實踐(自主設定)、行政管理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公共管理(MPA)
合作交流
北京行政學院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學習借鑑國外公共管理及公務員培訓的有益經驗。學院已同國(境)外20多家行政學院及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如美國喬治亞大學、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俄羅斯西北公務員學院、德國北威州行政學院、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法國巴黎政治科學院、韓國地方政府研究院、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日本神奈川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越南胡志明政治行政學院第一區域學院等。
■ 有計畫地選派教學科研與行政管理人員出國(境)講學、進修、考察、研究。近五年來,先後派出約80批次、300人次出訪。進行學術交流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荷蘭、瑞典、丹麥、挪威、義大利、比利時、瑞士、澳大利亞、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港澳台等。
■ 積極邀請國(境)外學者、官員和研究人員來訪,促進學院培訓和教學的國際化。近五年來,學院接待各類國(境)外團組約240批次、900人次。通過與國(境)來訪者的學術交流,使廣大教師和領導幹部及時了解國際學術發展的最新動態,活躍了校園的學術氛圍。
■ 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講壇和國際學術研討會。近五年來,國際合作交流部與教務處、學員工作處等有關部門合作,聯合舉辦了約60次的國際講壇,邀請國(境)外知名專家和學者就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專題作學術報告,引起了校內師生的極大興趣。
■ 適當開展涉外培訓,培訓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北京行政學院與美國喬治亞大學和北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密切合作,舉辦了中美公共管理研修班。該研修班先在北京行政學院學習培訓3-4周,然後再組織學員到美國進行短期的考察與培訓,目前已成功舉辦9期。美國《亞特蘭大憲章》、中國《參考訊息》、英國BBC等中外多家媒體進行了適時的報導,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 聘請國外知名學者為學院的兼職教授。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北京行政院還聘請了一些國外知名學者為兼職教授。例如,日本創價大學的池田大作先生等。
■ 應國外院校或研究機構的邀請,中共北京市委黨校也派出了部分教師出國講學,受到外國同行的好評。
■ 積極開展短期國際培訓項目,與國(境)外大學和培訓中心密切合作,聯合培訓官員、學員和青年學生。近五年來,我們培訓過多批次的國(境)外考察、學習、培訓團組,例如,越南人力資源管理培訓團、孟加拉國高級官員培訓團、美國喬治亞大學學生團、美國DVC大學學生團、德國北威州行政學院學生團、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學生團、香港城市大學學生團等。
■ 接待利瑪竇及明末清初外國傳教士墓地的參觀者。該墓地位於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校園內,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自1979年墓地重建以來,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接待了成千上萬的參觀者,其中包括義大利總統斯卡爾法羅、比利時首相讓·呂克·德阿納、葡萄牙總理席瓦爾、法國前總統德斯坦等。通過接待來訪的外國官員、學者、宗教人士、教師、學生與遊客等,推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學術資源
- 《新視野》
《新視野》是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創刊於1984年,1992年起公開發行,1993年定名為《新視野》。本刊現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精品社科期刊、“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 《北京幹部教育》
《北京幹部教育》是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主辦的內部印刷出版物,1994年9月創辦。出版目的主要是為了向市委、市政府主管部門匯報黨校近期工作,加強省市、區縣黨校校際間的交流,為校內教職員工和在校學員提供方便學習交流的平台;其內容主要是介紹最新的黨政方針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反映黨校及與黨校工作相關的最新工作動態,校內教職員工以及學員學習和生活的心得體會等。
理念
學校堅持教學、科研、諮詢、學科建設四位一體方針,堅持科研為推進黨的理論創新服務,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為市委和市政府的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服務,積極實施科研精品戰略、全面推進戰略、科研超前和優先發展戰略,取得可喜成績。迄今為止,我校承擔了50項左右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0項左右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百餘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新視野》、《北京行政學院學報》作為本校正式出版的刊物,均為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
學校廣泛開展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與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瑞典、日本、韓國、新加坡、越南以及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20 多所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2008年,學校獲得“北京市對外參觀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現任領導
職務/職稱 | 姓名 |
---|---|
校(院)長 | |
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正局長級) | 沈潔 |
副校(院)長、一級巡視員,教授 | |
副校長(副院長) | |
副校長(副院長),教授 | 尹德挺 |
副校長(副院長) | 李雲馳 |
副校長(副院長),教授 | 童萍 |
一級巡視員,教授 | |
校務委員會委員(副局級),副教授 | |
參考資料: |
主要職責
1.有計畫地培訓局級領導幹部、處級領導幹部、優秀中青年幹部、市管國有企業負責人、市屬高校負責人、鄉鎮(街道)黨政領導幹部、少數民族領導幹部、理論宣傳骨幹、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等,負責對學員在培訓期間的表現進行考核,提出考核意見。
2.對學員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黨性教育,引導學員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3.開展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研究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4.開展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研究,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服務,發揮首都新型高端智庫作用。
5.受市委、市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委託,舉辦各類專題研討班,研討重大理論、戰略和政策問題。
6.以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為主要目標,在國家批准的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內開展學位研究生教育。
7.對各區黨校(行政學院)和其他基層黨校進行業務指導,承擔各黨校(行政學院)領導幹部和教研骨幹的培訓,組織編寫黨校(行政學院)基本教材。
8.開展同國(境)外有關機構和組織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辦學。
9.參與市委關於黨校(行政學院)工作政策以及幹部培訓計畫的制定工作。
10.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