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仙桃市委黨校

中共仙桃市委黨校是市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是市委的一個重要職能部門,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的主渠道,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中共仙桃市委黨校原先為中共沔陽縣委黨校。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改建為仙桃市後,中共沔陽縣委黨校同時更名為中共仙桃市委黨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仙桃市委黨校
  • 更名時間:1986年10月
  • 所在地:仙桃市
黨校簡介,歷史沿革,機構設定,現任領導,

黨校簡介

中共仙桃市委黨校現在與仙桃行政學校、仙桃市社會主義學校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其基本任務是:輪訓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培養中青年領導幹部;培訓意識形態部門的領導幹部和理論骨幹;協同組織人事部門,對黨員幹部在校學習期間的表現進行考核考察;圍繞國際國內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為市委和市政府的重大決策服務;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及“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現任校長由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長兼任。黨校實行校委會領導體制,校委會在常務副校長主持下領導黨校全面工作。黨校設辦公室、教研室、教務科、後勤科、函授站等5個科室。現有在職教職工15人,專職教師8人,其中研究生3人,在高級講師7人,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100%。同時,通過申報專題,黨校審查,在全市聘請了一批理論上研究,實踐上建樹的兼職教師隊伍。
近年來,市委黨校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思想,緊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圍繞“團結、和睦、創新、發展”的工作主線,以提高學員的素質和能力為重點,深化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培訓工作質量。在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探索研究式教學、拓寬培訓類型,聯合開辦“一村一名大學生”函授教育等方面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並取得較好的成績,進一步鞏固了黨校幹部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地位。

歷史沿革

中共仙桃市委黨校從創建、發展到現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過程。
解放前,1925年(民國14年),中共黨員婁敏修等人在仙桃城區附近張家台(今大洪村)創辦了第一所馬列學校,學員10人。因迎接北伐軍到來,該校只辦了月余就解散了。1929年底,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為了積極加強黨組織建設和骨幹力量培養,中共沔陽縣委經上級批准,決定自辦學校,於1930年(民國19年)3月在沔南宋家墩(現屬洪湖市)創辦了“中共沔陽縣委黨務幹部學校”。校長由縣委宣傳部長許炎生(亦名栩栩)兼任。第一期學員有40多人,主要是縣區從事黨、團、蘇維埃、工會、農會、游擊隊、婦女工作的黨員幹部。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列寧主義問題》、中共“六大”決議、黨的建設、根據地建設、土地革命、游擊戰爭、青年婦女運動及白區工作,培養了一批黨的幹部。該校堅持到1932年(民國21年)停辦。中共沔陽縣委黨務幹部學校,可以說是中共仙桃市委黨校最初萌芽。
1949年建國後,中共沔陽縣委非常重視對黨員進行黨章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組織黨員幹部學習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到1955年3月,縣委組織部和宣傳部,推廣十一區區委對黨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戰鬥力、推動中心工作的經驗。接著發出通知,規定各區(鎮)成立支部教育小組,縣區主要領導幹部為支部教員,每月為支部黨員講黨課1-2次。1956年全縣建立了70個傳授站,縣支部教育指導員定期為鄉總支教員講課,總支教員為支部黨員講課。據1957年3月統計,全縣64個鄉鎮,上黨課5次以下6個,6-8次的25個,9-12次的27個,13-18次的6個,受教育的黨員達4808人次。1958年6月,全縣60鄉、兩個鎮辦起了業餘黨校,分期分批培訓那些不到國中文化水平的黨員幹部。通過教育小組的建立和組織有效的活動,便為仙桃市(沔陽縣)委黨校正式建立作好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1959年下半年,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形勢下,中共沔陽縣委決定開辦黨校,校址定在原仙桃鎮上的沔陽縣製藥廠址,面積約20畝,建有約400㎡的15間平房,包括學員宿舍、課堂兼飯廳以及廚房。縣委副書記楊朝銘兼任黨校校長和黨支部書記,共配備教職員工8人。其中:副校長、支部副書記1名,教導主任1名,教員4名,總務和炊事員各1名。1962年下半年,縣委黨校搬遷到杜台分洪閘附近的原沔陽綜合師範學校(現為仙桃市千秋學校)。
1966年,沔陽縣首先開始搞“四清”運動,緊接著是“文化大革命”開始,黨校領導和教職員工隨同縣直機關一起參加,黨校停辦。
1969年12月,縣委著手創辦“沔陽縣革命委員會五七幹校”,用來代替縣委黨校,縣委副書記楊朝銘兼任校長,歐光裕和軍代表王禎福任副校長,彭和森任總支書記。校址設在國營趙西垸林場華家灘。1972年元月21日正式開學。200多名學員都是縣直各科局幹部,其中包括少數沒有被結合進班子的領導幹部和部分經過精簡機構而下來的幹部以及一些受審查的幹部。重要任務是搞所謂“鬥批改”,學習時事政治,耕種劃給幹校的一百多畝農田,一直持續到1972年底。隨著大批校內幹部陸續離去,“五七幹校”處於停辦狀態,農田交給“沔陽縣農業技術學校”代種。
1972年8月,縣委決定恢復縣委黨校。但因黨校原校址被江漢油田管理局借用未歸還,就先用“五七幹校”辦了一期200人的農村支部書記培訓班。學習內容主要是黨的“三大作風”。12月,中共沔陽縣委黨校正式恢復,由宣傳部副部長陳漢雲兼任黨委書記和校長,歐光裕任黨委副書記,吳積純為黨委委員。校址仍是杜台分洪閘附近的原校址。此後,縣委黨校便在縣委安排下開始了對全縣各級黨員幹部的培訓工作。
1985年4月20日,省有關部門批覆中共沔陽縣委黨校為中專體制學校。但是,由於當時地處郊區,離中心城區過遠,學員均感交通、生活不便。經報請縣委批准,縣委黨校整體搬遷到仙下河畔的仿古路,財產由財政局全部移交給縣人武部。
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改建為仙桃市後,中共沔陽縣委黨校同時更名為中共仙桃市委黨校。
1988年和1989年,市政府疏寬仙下河道、修建帶狀公園和修建仙下河南岸公路,黨校校址被部分占用,剩下面積不足13畝。狹小的校園,既無學員活動場所,更無發展餘地,已不適應黨校培訓需要和上級規定的要求。因此,1996年5月2日,經市委常委會議討論,同意黨校重新征地搬遷。經過精心選擇,最終選定輕紡路與黃金大道相交的西南角處,征地50畝,並於2004年正式破土動工興建教學綜合大樓。為籌措建設資金,仙下河仿古路黨校財產整體出讓給市電大。之後,黨校租賃市人武部四樓辦公和開辦培訓班達三年半之久。2007年5月,黨校綜合樓竣工並交付使用。這棟教學綜合大樓主樓有五層,建築面積達9000㎡,擁有兩個可容80-100人的階梯教室,六個可容40-50人的標準教室,六個可容70-80人的高檔教室以及可容300人的學術報告廳,整個教學區可同時接受800人學習和舉行會議。這樣,市(縣)委黨校就完成了第三次搬遷。
1994年3月20日,市政府決定成立“仙桃市行政學校”,與市委黨校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並於仙政發[1998]81號檔案中確定:“市行政學校是我市培訓輪訓國家公務員的新型學校和培養行政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主要承擔全市國家公務員的初任培訓、任職培訓、專門業務培訓和更新知識培訓等培訓任務;圍繞政府中心工作開展行政學科學研究,為市政府提供諮詢;開展內外學術信息交流與合作;承擔市內其他公務員施教機構的師資培訓。”
1999年,仙桃市社會主義學院成立,主要任務是培訓黨外人員。與市委黨校、市行政學校實行一個機構,三塊牌子,基本上涵蓋了全市各級主要培訓對象。
建國後,市(縣)委黨校經過了建立、停辦、恢復、發展等曲折過程,停辦時期短,主要原因是“文革”之亂;但黨校從創建以來,一直是發展的。僅校址為適應擴大培訓任務的需要,就搬遷了三次。這表明黨校是黨委的一個重要部門,是培養黨的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學習和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理論不可或缺的需要。

機構設定

中共仙桃市委黨校機構設定
辦公室
主 任   張愛芝
副主任 歐翠蘭、 熊學斌
教研室
主 任 趙遠翔
教務科
科 長 翟國斌
後勤科
科 長 朱軍華
學區函授辦
主 任 方六合
副主任 陳艷萍

現任領導

校長:郭志泉(兼)
常務副校長:魏敦華
副校長:沈祥華
副校長:趙遠翔
副校長:張青雲
校委委員:翟國斌
校委委員:張愛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