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中山市委黨校
- 創辦時間:1959年1月
- 原稱:中共中山縣委黨校
- 教職工數:110人
發展歷程,校址變遷,組織架構,職責,成果,堅持指導,歷史沿革,
發展歷程
2001年4月,市委黨校與原中山市幹部培訓中心合併,同時成立中山市行政學院、中山市社會主義學院,實行“三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
2003年8月,市委為整合幹部教育資源,將中山市教師進修學校併入黨校,2005年10月教師進修學校更名為教師進修學院。
2007年12月,加掛中山市團校牌子。
校址變遷
中共中山市委黨校2003年7月由石岐區蓮塘路良朋里20號搬遷到中山市博愛六路20號。新黨校占地面積118畝,建築面積4萬1千多平方米,擁有配套較為完善的現代化教學樓、行政樓、培訓樓、圖書館、文體館、餐廳、住宿樓等。新黨校有多媒體教室38間,全體教師配備手提電腦,普遍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學校建有網路中心、電教中心,接通中央黨校、省委黨校兩個遠程教學網,遠程教學得到充分利用。圖書館面積2245平方米,藏書2萬多冊,數位化圖書館已建成使用。新黨校環境優美、設備優良、服務優質,得到各方面好評。
組織架構
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實行校務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校長由市委常委兼任,日常工作由常務副校長主持。現有教職工110人。設有辦公室、教務科、培訓科(基層黨校聯絡科)、黨校繼續教育中心、總務科、科研辦公室、政法教研室、經濟管理教研室、黨建與統戰理論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社會發展研究所、信息網路中心、圖書館、教師繼續教育教研室、教育行政管理教研室、教育技術教研室、教育科學教研室、學前教育教研室等18個科室。擁有一支素質較高、適應需要的教學科研隊伍,在教職工中有教師64人,副教授等高級職稱25人,講師38人,有博士學位3人、碩士學位34人,研究生學歷36人。此外,還聘請了26位客座教授。學校堅持目標管理、層級管理、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有機結合的內部管理機制,教職工隊伍和諧共進。
職責
中共中山市委黨校長期以來緊密配合市委市政府各時期中心工作開展幹部教育培訓,隨著市委、市政府對全市幹部教育培訓資源的不斷整合,三校(院)已成為中山市黨員領導幹部、國家公務員、民主黨派幹部和無黨派人士及全市中國小教師培訓的主渠道。1979年至2000年,黨校培訓幹部18199人次;2001年到2011年,三校(院)舉辦處級幹部、科級幹部、農村(社區)兩委成員、公務員、選調生、黨外幹部等主體班480多期,培訓幹部94078人次。在主要承擔全市幹部培訓任務的同時,三校(院)與中央黨校、廣東省委黨校、華南師範大學、廣東省行政職業學院、廣東省技術師範學院聯合,先後舉辦了黨政幹部脫產中專班、函授大專班、業餘大專班、函授本科班、在職研究生班、MBA研修班等不同層次的學歷教育班。從1983年至今,培養畢業生11927人,為建設具有理論思維、戰略思維、世界眼光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服務中山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成果
三校(院)充分利用學校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有利條件,突出科研基礎地位,圍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任務、圍繞黨校事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研究,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提供理論支持。據不完全統計,1980-2011年市(縣)委黨校教師發表論文和出版著作共625項,其中國家級52項,省級225項,市級348項。
2001年以來,黨校完成省級部門、市委市政府和市級部門的研究課題36項,其中2001年完成的市政府課題《中山市工業發展中主導產業的定位與培植問題研究》榮獲2001-2002年中山市優秀精神產品一等獎、中山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廣東省委黨校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並被市政府轉發到有關部門作為工作參考;
2002年完成的市政府課題《中山市工業產業鏈延伸中的政府行為研究》榮獲中山市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一等獎、中山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山市宣傳文化精品二等獎、廣東省委黨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2003年完成的市政府課題《關於中山市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作用發揮的調查與思考》被評為中山市宣傳文化精品三等獎;
2004年完成的市政府課題《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中山傳統工業問題研究》被評為市社會科學規劃立項課題二等獎;
2006年完成的市政府課題《中山市構建產業集群服務體系研究》獲2005-2006年度中山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山市宣傳文化精品二等獎,並被市政府《內部參閱》採用。同年完成的市政府課題《構建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科學模式》獲2005-2006年度中山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山市專項規劃及調研優秀成果二等獎、中山市宣傳文化精品三等獎,此課題成果《務實、開放、創新:幹部教育培訓新模式》2007年被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態》刊發。
2007年,黨校與市經貿局共同完成市政府重點課題《中山市建設工業購銷專業化流通體系研究》。該研究成果獲得市領導和有關專家好評。
2007年完成的市社科聯課題《中山市農村法治現狀分析及對策思考》榮獲中山市2007-2008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08年,黨校完成市政府課題《中山社區建設研究》,該成果形式為著作,並於2009年6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被評為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第九次優秀科研成果獎一等獎。
2009年完成的省委黨校課題《和諧社會背景下社會工作者參與社會管理的途徑探析》獲中山市2009-2010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0-2011年度黨校還完成了《中山市屬國有資產證券化研究》、《社會組織黨建規律若干問題研究》、《中山經濟新的增長點選擇與培育研究》、《中山市現代化城市發展新格局研究》《中山社區教育發展戰略研究》、《中國共產黨中山黨史人物》、《社會資本與新社會階層政治參與實證研究》、《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黨建工作創新研究》、《強制要約收購制度批判研究》、《中山養老服務社會化問題研究》等多項省市級課題。
堅持指導
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堅持在市委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基層、服務民眾的中心,努力建設適應幹部教育培訓需求、具有黨校姓黨鮮明特色、現代化的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服務型和諧黨校。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方略,充分發揮黨員幹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為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服務我市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
歷史沿革
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前身為中共中山縣委黨校,成立於1959年1月,直屬縣委,校址位於石岐蓮塘路良朋里,教師僅4人,沒有內設機構。
1961年中山縣委黨校與石岐鎮委黨校合併,設行政總務和教學管理兩機構。
1962年又重新分設,建制無變化。
1964年11月,按照省委統一部署,縣委黨校(包括公社黨校)停辦。
1968年7月,組建中山縣毛澤東思想學習班,代替“黨校”的工作職能,校址搬到環城公社沙涌大隊,人數增至9人,內設教學組、行政總務組兩個部門。
1972年11月,中山縣委黨校復辦,定為科級建制,校址和人員基本不變。
1975年,執行省委提出的黨校要走“五七”道路的規定,從環城公社沙涌大隊搬至長江村,與縣“五七”幹校合併。1978年2月,按照省委指示,黨校和“五七”幹校分離,將黨校獨立建制,保留教研科、行政科兩科室。
1980年,縣委黨校從長江村遷返環城公社沙涌大隊。
1983年7月,縣委黨校遷回石岐蓮塘路良朋里;12月,中山撤縣改市(縣級),中山縣委黨校更名為中山市委黨校,科級建制不變,設有行政科、教研科、教務科。
1988年1月,中山升為地級市後,黨校升為正處級單位;9月,撤銷行政科,設立辦公室、教務科、教研科、理論研究科。
1994年設辦公室、政治理論教研室、經濟管理教研室、科學文化教研室、教務科、行政科。1997年3月增設圖書資料室。
2001年4月,市委黨校與原市幹部培訓中心合併,統稱中共中山市委黨校,同時成立中山市行政學院、中山市社會主義學院,實行三校合一,保留辦公室、政治理論教研室、經濟管理教研室、科學文化教研室、圖書資料室和教務科,行政科改為總務科,增設培訓科、信息電教室,接收培訓中心的綜合成人中專學校。
2003年7月,市委黨校搬進城區博愛六路新校園;8月,市教師進修學校併入市委黨校,增加教育行政管理教研室和教師繼續教育教研室。
2005年3月,增設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公共管理教研室、科研辦公室、教育科學教研室;10月,市教師進修學校更名為市教師進修學院。
2006年9月,增設教育技術教研室。
2008年12月,培訓科加掛基層黨校聯絡科牌子。
2011年6月,綜合成人中專學校更名為黨校繼續教育中心,政治理論教研室更名為政法教研室,社會主義理論教研室更名為黨建與統戰理論教研室,科學文化教研室更名為社會發展研究所,信息電教室更名為信息網路中心,圖書資料室更名為圖書館。
2011年8月,增設學前教育教研室。至此,市委黨校共有內設機構18個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