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是余光中先生於1967年創作的一首詩歌。《中元夜》表現了余光中從李賀一類詩歌中攫取怪誕意象,抒發人生複雜喟嘆的高超詩藝,表現了人生求索不息、寂寥無奈的綿綿恨意,透露出了作者對時代和社會的悲劇感受。全詩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呈現出多元的質地。作者力求讓古典的藝術經驗完成現代的轉換,為現代詩的創作提供靈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元夜
- 創作年代:1967年
- 作品出處:《中元夜寄道侶(選 一)》-陸龜蒙(唐)
- 文學體裁:藝術的多妻主義者
- 作者:余光中
同名詩歌,節日背景,
同名詩歌
《中元夜》-余光中
【正文】
月是情人和鬼的魂魄,月色冰冰
燃一盞青焰的長明燈
中元夜,鬼也醒著,人也醒著
人在橋上怔怔地出神
伸冷冷的白臂,橋欄攔我
攔我撈李白的月亮
月亮是幻,水中月是幻中幻,何況
今夕是中元,人和鬼一樣可憐
可憐,可憐七夕是碧落的神話
落在人間。中秋是人間的希望
寄在碧落。而中元
中元屬於黃泉,另一度空間
如果你玄衣飄飄上橋來,如果
你哭,在奈何橋上你哭
如果你笑,在鵲橋上你笑
我們是鬼故事,還是神話的主角?
終是太陽浸侵,幽光柔若無棱
飄過來雲,飄過去雲
恰似青煙繚繞著佛燈
橋下粼粼,橋上粼粼,我的眸想亦粼粼
月是盜夢的怪精,今夕,回不回去?
彼岸魂擠,此岸魂擠
回去的路上魂魄在遊行
而水,在橋下流著,淚,在橋上流
【作者簡介】
余光中,原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南京。在四川讀中學,曾在廈門大學外文系讀了半年,1950年到台灣,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先後任編譯官及教職。1958年到美國進修,參加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第二年獲得藝術碩士學位,回台灣教書,先後任教於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期間二度赴美任多家大學客座教席。1972年任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1958年回台灣,在高雄中山大學任教授及講座教授,有六年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余光中活躍於文學界,經常演講,擔任文學獎評審,也多次獲得文學獎,包括吳三連獎、中國時報、國家文藝獎、金鼎獎。多次應邀到中國大陸演講、訪問。其著、譯總計四十多種。余光中詩文雙璧,是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作家。他是學院詩人,一生追求詩藝的提升。早在1967年,余光中在《五陵少年》的自序中,就宣稱自己是「藝術的多妻主義者」。「藝術的多妻主義者」可理解為「藝術的多美主義者」。在長達五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以近一千首詩,為「多妻多美」的信念下了完美的演繹。
《中元夜》-李郢(唐)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 一)》-陸龜蒙(唐)
橘齋風露已清余,東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范仲淹(北宋)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里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節日背景
中元節,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