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體制轉型模式的比較

中俄體制轉型模式的比較

《中俄體制轉型模式的比較》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1日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關海庭。本書闡述了中俄兩國的體制轉型深入發展的途徑:依法治國和體制創新,克服權力市場化,提高國家的控制能力,擴大人民民眾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構建新型的政治文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俄體制轉型模式的比較
  •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第1版 (2003年9月1日)
  • 叢書名:政治學論叢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平裝: 40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0開
ISBN: 7301064659
條形碼: 9787301064658
尺寸: 20.6 x 14.4 x 1.6 cm
重量: 358 g

作者簡介

關海庭,男,1954年10月23日出生,吉林梅河口市人,1984年獲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學位,1999年獲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984年12月到1988年4月 北京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 助教、講師。1988年4月到1992年8月 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 講師,1992年8月到2000年8月 北京大學政治學與行政管理系 副教授。獨立與合作出版有學術專著有:《大國轉型發展之路--中俄(蘇)國家控制能力的比較研究》、《中國近現代政治發展史稿》、《中國政治發展與多黨合作制度》、《毛澤東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探析》、《中國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專題資料彙編》等。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通過對始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和俄羅斯(蘇聯)體制的餓轉型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分析,特別是文化傳統和現實觀念等制約因素的分析,論證大國體制轉型漸進優於激進,並揭示了其內在的邏輯聯繫:俄羅斯的“激進”轉型模式,先以政治“公開化”為突破口,當引起社會的劇烈動盪和生產逐年下滑之後,又開始推行“休克療法”,大規模的放開價格和全面私有化,打斷了原有的經濟聯繫,導致生產下降和國家財政能力的弱化,加之政治紛爭和文化的對立,進一步加劇了社會衝突,阻礙了生產的發展。中國的“漸進”轉型模式,合理的選擇了體制轉型的起點和具體方式,使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得以提高,人們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培育了市場觀念,又為轉型的深入發展創造了條件。

媒體評論

前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書稿,是我從事中俄體制轉型模式比較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本書的價值,尚有待於實踐的檢驗和讀者的評判。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十餘年的專題研究中,雖然“篳路藍縷”,但為了開啟中俄體制轉型比較研究這片“山林”,我曾付出了幾盡全部的時間和精力。
我曾於1994年和1998年,兩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赴莫斯科大學從事研究工作。當我第一次踏上俄羅斯遼闊的國土,並實地考察了莫斯科、聖彼得堡,以及伏爾加河沿岸的各大城市之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俄羅斯那些良好的基礎設施:莫斯科捷運、莫斯科運河、造型迥異且宏偉的俄式建築、大城市周圍呈蜘蛛網狀密布的電氣火車、伏爾加河沿岸的水利樞紐,這一切有力地昭示著俄羅斯的大國風采。不僅如此,透過這些基礎設施和塑在上面的浮雕,使我感受到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中人們沖天的勞動熱情和凱歌高奏的時代氣息。但遺憾的是,如今這些基礎設施的狀況只能用兩個字來概括:陳舊。比如以羅蒙諾索夫的名字命名而雄踞世界一流的莫斯科大學,其宏偉(據說有一萬多個房間)的主樓,現在呈現出一幅破敗的景象:門窗缺損、水管漏水、牆壁脫落、地板斑駁陸離。其實這類建築的維護,並不需要很多的經費,稍加翻修,就能再現昔日的輝煌。然而俄羅斯需要維修的地方實在是太多,國家拿不出錢。更令人擔憂的是,政治紛爭和價值觀的衝突已經在嚴重阻礙著國家經濟的復甦。從人們的面部表情上很少能看到俄羅斯民族特有的豪邁與奔放,呈現給外人的只是沉重與迷惘。蘇聯的解體讓我再一次領悟和感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是什麼原因把俄羅斯推向這種境況呢?由此,我想到了國家控制能力問題。大國,特別是像俄羅斯和中國這樣的“大國”,原來有著良好的基礎設施,在體制轉型過程中,保持和提高國家的控制能力,包括財政能力、法制化能力、國民文化的整合能力,應當說,是第一重要的問題。從1994年開始,我便著手研究這個題目。當我剛一涉足“國家控制能力”這個領域,便立刻感到了任務的艱巨。因為這個題目太巨觀.必須運用大量的實證材料。因此,1995年回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便把“中俄(蘇)國家控制能力的比較研究”作為主攻方向。1997年在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資助後,又進一步把題目確定為“當代中俄體制轉型與國家控制能力的比較研究”。大約在1998年3月,我寫出了論文和結項報告的初稿。
說心裡話,我自己對論文和結項報告的初稿並不十分滿意。文章還缺少必要的統計數據和社會調查資料。為了彌補這一缺憾,我於1998年9月第二次赴莫斯科大學。而這次莫斯科大學給我的印象恐怕要用三個字來概括:更陳舊。樓還是那座樓,路還是那條路,房間還是那些舊房間,只不過需要維修的地方更多了。分給我的房間,水管在滴滴答答地漏水,窗戶上玻璃少了五分之一。入住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動手修理水龍頭,用紙殼糊窗戶。當我再度漫步莫斯科的城區時,我的強烈感覺只有一個:現在的俄羅斯還在吃史達林時代留下的老本。老本吃光了,還吃什麼呢?這使我產生了對“國家控制能力”問題研究的緊迫感。然而真正使我堅定信心的,是我與俄羅斯學者形成的共識。第二次赴俄的第五天,即1998年10月3日,俄《獨立報》發表了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長謝爾蓋·羅戈夫寫的一篇文章,他說:“在我國沒有投資,沒有投資就沒有經濟成長。但主要的不幸在於,我們國家預算實際上崩潰了。我們是一個大國,它的預算數目卻少於奧地利或比利時,而美國的國家預算高於俄羅斯40倍。”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的主題和基本內容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基本的概念體系
四 研究中俄體制轉型模式問題的意義
第二章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進程的巨觀描述
一 中俄體制轉型進程時間內涵的界定和背景
二 俄羅斯(蘇聯)體制轉型的進程
三 中國體制轉型進程的巨觀描述
第三章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社會歷史背景的比較
一 中俄體制轉型歷史傳統的比較
二 中俄體制轉型的國情背景的比較
三 中俄體制轉型的社會政治背景分析
第四章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模式形成的原因比較
一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模式形成的經濟原因分析
二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模式形成的社會過程和心理原因分析
三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模式形成的體制原因分析
四 中俄體制轉型模式的政治文化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中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評述
一 蘇聯解體的體制原因分析
二 戈巴契夫的改革思想評述
三 葉爾欽改革思想簡評
四 俄羅斯“私有化”評述
五 鄧小平漸進改革思想研究
第六章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模式與國家控制能力
一 兩種體制轉型方式與國家財政控制能力
二 兩種體制轉型方式與國家的法制化能力
三 中俄兩種體制轉型方式與國民文化的整合能力
第七章 中俄兩國漸進體制轉型模式的合理性(一)
一 中俄兩種體制轉型模式的社會後果
二 體制本身的約束條件與漸進轉型模式的合理性
三 中俄兩國國情的特殊性與漸進轉型模式的合理性
四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的國際背景與漸進轉型模式的合理性
第八章 中俄兩國漸進體制轉型模式的合理性(二)
一 中俄兩國轉型時期貧富分化的狀況
二 中俄兩國貧富分化的最基本特徵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 中俄兩國居民貧富分化與社會中間階層
四 中俄兩國居民收入貧富分化與社會穩定
五 中俄兩國解決貧富分化問題的基本思路
第九章 中俄兩國體制轉型模式的國際比較
一 第一個層次:同其他不同性質的開發中國家進行比較
二 第二個層次:同原來實行計畫經濟國家轉型的比較
三 第三個層次:同採用激進轉型模式比較成功的國家進行比較
四 俄羅斯學者和其他國家學者論中俄體制轉型問題
第十章 中俄兩國漸進體制轉型模式深入的途徑
一 俄羅斯漸進轉型模式的全面實施
二 中國漸進體制轉型模式的偉績及局限
三 俄羅斯經濟發展深層次的障礙因素
四 中國漸進式改革模式的障礙性因素
五 中俄漸進體制轉型模式深入的途徑
六 中國體制轉型深入的基本原則
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