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亞馬鹿
- 拉丁學名:Cervus hanglu
- 別名:中亞紅鹿
- 外文名:英文 Tarim Red Deer, Bactrian Deer, Bactrian Red Deer, Bukhara Red Deer, Central Asian Red Deer, Hangul, Kashmir Deer , Kashmir Red Deer, Kashmir Stag
法文 Cerf Rouge Du Turkestan, Cerf de Bactriane, Cerf de Bactriane , Cerf du Turkestan, Cerf rouge du Turkestan, Cerf Élaphe Du Cachemire
西班牙文 Ciervo Asiático, Ciervo Bactriano, Ciervo De Cachemira - 同義學名:Cervus elaphus ssp. hanglu Wagner, 1844
- 國際瀕危等級:無危(LC)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偶蹄目
- 科:鹿科
- 屬:鹿屬
- 種:中亞馬鹿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目:反芻亞目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科:真鹿亞科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Wagner, 1844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科學家對來自50個鹿屬種群的125個組織樣本的線粒體DNA進行了分析,其中兩個樣本來自塔吉克斯坦,三個來自中國西部。結果支持將中亞的馬鹿種群分類為兩個不同的馬鹿亞種。隨後對鹿科組織樣本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的結果表明,來自中亞的鹿樣本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進化枝,需要提升到物種水平。在770,000-126,000年前的 Chibanian 時期,中亞馬鹿群似乎在基因上與歐洲馬鹿群不同。
2015年首次使用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達奇加姆國家公園鹿種群的毛髮樣本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這些樣本在中亞馬鹿群中形成了一個亞群;它們在基因上更接近這個群體而不是歐洲馬鹿。
形態特徵
雙峰馬鹿 | 布哈拉馬鹿: 體長165-205厘米,肩高約120厘米高;尾巴有22厘米長。體重在75-220千克之間。被毛常呈灰色,帶有淡黃色光澤和灰白色的臀部斑塊。它們還具有略微明顯的背側條紋和上唇、下唇和下頦的白色邊緣。鹿角顏色很淺。這些鹿有短尾巴,沒有頸鬃。 |
克什米爾馬鹿 | 克什米爾馬鹿: 雄鹿體重在15-250千克之間,雌性體重在100-160千克之間。頭體長180 -220厘米。側面和四肢更蒼白。雄性腹部呈深褐色。尾巴的大小相對較短。白色的臀部斑塊並沒有在尾巴上方延伸太多,而是被一條向下延伸到尾巴底部的寬中間條紋分隔開來,有時延伸到它的末端。頸部下部的毛髮長而蓬鬆,顏色不一,如棕色或棕灰色或深色肝色。雄性腹部呈深褐色。小鹿在生命的最初幾周內有明顯的斑點。 |
塔里木馬鹿 | 塔里木馬鹿 體型中等,體軀較短。成年公鹿體高116-138厘米,體長118-138厘米,初生鹿重10.25±1.3千克,體成熟鹿的體重為256±24千克。成年母鹿體高108-125厘米,體長112-132厘米,初生重9.9±0.9千克,體成熟鹿的體重為208±13千克。塔里木馬鹿體型緊湊結實,喜昂頭,肩峰明顯,頭清秀,鼻樑微突,眼大機警,眼虹膜黑色,耳尖。公鹿角多為5-6個杈,角基距窄,茸主幹粗圓,嘴頭肥大飽滿,眉枝冰枝間距較近,茸型規整,單門樁率很低,茸毛灰白色而密長。全身毛色較為一致。夏毛沙褐色,冬毛沙灰色或灰白色,臀斑灰白色,周圍繞有明顯的黑帶。有黑褐色背線。 |
棲息環境
布哈拉馬鹿和塔里木馬鹿主要棲息在被沙漠環境包圍的河岸長廊森林,但也有一些族群棲息在樹木覆蓋非常有限的蘆葦叢和灌木叢中。
克什米爾馬鹿棲息於落葉林地、高地荒野和開闊的山區(有時高於林線)、天然草原、牧場和草地。該物種主要生活在混合橡樹林,其次是冬季桑屬和河流棲息地以及混合橡木,夏季的森林和針葉林,那裡的食物供應量最豐富。
生活習性
中亞馬鹿是群居動物,以2-18頭的群族聚居。是母系社會,由一頭雌鹿控制。季節性遷徙發生在海拔高度,夏季鹿群出現於高海拔地區,冬季遷徙到低海拔地區。隨著秋季交配季節的臨近,雄鹿形成交配族群,在春天,兩性分開;雌性離開分娩,而雌性則形成自己獨立的夏季鹿群。在白天活動,特別是黎明前後的活動更為頻繁。
克什米爾馬鹿在林地,它的食物主要包括灌木和樹梢,但在其他棲息地,它們也吃草、莎草和灌木。
布哈拉馬鹿與馬鹿的其他亞種相反,消耗的樹枝最好是厚達15毫米的小樹落葉,它們只吃柳樹、楊樹、其他一些河岸森林物種和沙漠中厚達5毫米的梭梭樹的樹枝。
中亞馬鹿也常在山野外飲用含礦物質的泉水,在多鹽的低濕地上舔食,甚至還吃其中的爛泥,夏天有時也到沼澤和淺水中進行水浴。
分布範圍
產地:阿富汗、中國、印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可能已經滅絕:巴基斯坦。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或發情期發生在9月底至11月。雄鹿失去了鹿角上的鹿茸,回到母鹿的活動範圍,開始爭奪雌鹿的競爭,通過複雜的優勢展示來爭奪它們,包括咆哮、平行行走和戰鬥。戰鬥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傷害和死亡,但這隻發生在體型相似的雄鹿之間,占優勢的雄鹿確保與母鹿進行專屬交配。優勢的雄性能夠維持較大的交配族群,並限制其他雄性進入。雄性們在交配族群周圍保衛著一種“移動領地”。雄性通過吹號來宣傳這片區域和自己的地位,並吸引雌性。占優勢的雄性和入侵者之間的爭鬥可能會很激烈,導致受傷、精疲力竭或死亡。交配族群通常由1頭雄性和6頭雌性及其一歲的小鹿組成,是季節性的。
交配系統一雄多雌制。雄性和雌性都在16個月時性成熟,儘管年輕雄性通常在幾歲之前不會交配,可以與更成熟的雄性競爭。妊娠期一般在240-262天之間,每胎產一隻小鹿,雙胞胎很少見。這種低年產量被保護性孕鹿護理的高投資所抵消。出生時,小鹿體重約為15-16千克,背部和兩側都有乳白色斑點。它們的蹄子很軟。生產後的雌鹿將和其幼崽獨自生活數周。雌鹿在出生後的頭幾周將它們的幼鹿藏在一個僻靜的地方,以此來保護幼鹿。在16天時,小鹿能夠加入鹿群,並在60天左右斷奶。在幼鹿出生後的第一年裡,雌鹿會照顧和保護它們。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
1 | 布哈拉馬鹿(馬鹿大夏亞種) | Cervus hanglu bactrianus | Lydekker, 1900 |
2 | 克什米爾馬鹿(中亞馬鹿指名亞種) | Cervus hanglu hanglu | Wagner 1844 |
4 | 塔里木馬鹿(葉爾羌馬鹿) | Cervus hanglu yarkandensis | Blanford, 1892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克什米爾馬鹿附錄Ⅰ;布哈拉馬鹿附錄Ⅱ。
種群現狀
中亞馬鹿在此被視為與歐洲馬鹿(Cervus elaphus) 和馬鹿(Cervus canadensis)是不同的物種。總數量規模估計約為2,500頭,儘管尚未獲得中國數量的最新估計數。儘管中國的種群數量很小並且可能正在下降,但這被中亞物種的增長趨勢所抵消,中亞物種占該物種種群的大部分(約75%)。印度的數量非常少,因此對於確定物種水平的種群趨勢在數字上並不重要。其發生範圍(EOO)大於1,000,000平方公里,儘管其占用面積(AOO)未知,但不太可能接近小於2,000平方公里的閾值,從而符合易危或近危的資格。據所知,EOO、AOO、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位置或亞種群的數量或成熟個體的數量沒有持續下降或極端波動。因此,該物種被列為無危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