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拼音:bìng、bī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並”的異體較多,常見的有“〔⿰亻並〕(以下作‘倂’)”“〔⿱丷亞〕(以下作‘並1’)”“竝”,其中“竝”是“並1”的古文。“並”最早見於甲骨文,指合在一起,如吞併、兼併、歸併。舊時還可寫作“倂”,但不寫作“並1(竝)”。“並1(竝)”最早見於甲骨文,指並列、平排,如並蒂蓮、並肩、並駕齊驅。又用於表示兩件以上的事情一起進行,如相提並論;又用來表示平列或進一層,用作連詞。這些地方不作“並”。《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亻並〕”“〔⿱丷亞〕”“竝”作為“並”的異體字。以上義項均讀bìng。“並”又讀bīng,是太原市別稱,因為太原市地處古代并州故地。
並與竝古音不同,“並”是清聲母,“竝”是濁聲母,用為音韻學聲紐代表字,中古音韻三十六字母表和《廣韻》聲類中的“竝”,不宜改為“並”。
(基本信息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並
- 拼音:bìng/bīng
- 注音:ㄅㄧㄥˋ/ㄅㄧㄥ
- 部首:丷
- 筆畫數:6
- 異體:並*併*竝*幷𠀤𡘋𠊧
- 五筆:UAJ
- 倉頡:TT
- 鄭碼:UAE
- 四角號碼:80441
- Unicode:CJK統一漢字 5E76
- 筆順:丶ノ一一ノ丨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
- 平水韻1:去二十四敬;下平八庚
- 平水韻2:上二十三梗;上二十四迥
字源解說
詳細解釋
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bìng | 動詞 | 合在一起。 | amalgamate;combine | 把三個組並成兩個。 《韓非子·有度》:荊莊王並國二十六,開地三千里。 | 歸併;合併;兼併 |
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平排著。 | side by side | 《詩經·齊風·還》:並驅從兩狼兮。 | 並列;並肩;並蒂蓮 | ||
〈文言〉同。 | 嵇賡《卜疑》:行與世巽,心與俗並。 | ||||
〈文言〉屏住,抑止。 | 《呂氏春秋·論威》:並氣專精,心無有慮。 | ||||
〈文言〉相等;匹敵。 | 《荀子·儒效》:俄而並乎堯禹。 | ||||
〈文言〉如同;相似。 | 元稹《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是非渾並漆。 | ||||
〈文言〉通“屏”、“摒”(bǐng)。摒除;拋棄。 | get rid of | 《莊子·天運》:至貴,毖爵並。郭慶藩集釋:“並,除棄之謂也。” | |||
〈文言〉聚。 | 《後漢書·張衡傳》:魚矜嶙而並凌兮,鳥登木而失條。李賢註:“並,猶聚也。” | ||||
形容詞 | 〈文言〉專一。 | 《荀子·儒效》:並一而不二,所以成積也。 | |||
〈文言〉中醫術語。盛實。 | 《素問·生氣通天論》:並乃狂。王冰註:“並,謂盛實也。” | ||||
〈文言〉中醫術語。氣交通。 | 《素問·生氣通天論》: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並,醫弗為。王冰註:“並,謂氣交通也。” | ||||
副詞 | 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時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時進行。 |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 並存;相提並論 | ||
用在否定詞前面加強否定的語氣,強調說明事實不是對方所說的或一般認為的那樣。 | 《儒林外史》第五回:每日四五個醫生用藥,都是人參、附子,並不見效。 | ||||
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 completely;entirely |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既醉而出,並受其福。 | |||
連詞 | 用於連線並列的動詞、形容詞等,表示幾個動作同時進行或幾種性質同時存在。 | further more;besides | 會上熱烈討論並一致通過了這個計畫。 | 並且 | |
用在複句後一個分句里,表示更近一層意思。 | 他被評為先進生產者並出席了先進生產者經驗交流會。 | ||||
介詞 | 〈文言〉用法與“連”相同(常跟“而、亦”呼應)。 | 《聊齋志異·促織》:杖至百,兩股間濃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 | |||
Bīng | 名詞 | 地名。相傳治洪水,分天下為九州。并州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正定縣和山酉省大同市、太原市一帶。 | 《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并州。 | ||
bàn | 非語素,無詞性 | 【同並】古縣名。今丞南省勤是。 | 《漢書·地理志上》:“牂柯郡……縣十七:……同並。"顏師古注引應劭曰:“故回並邑。並音伴。” | ||
bàng | 動詞 | 通“傍”。 | 《列子·黃帝》:使弟子並流而承之。 | ||
參考文獻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廣韻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廣韻》書影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匯集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聲調 | 等 | 四呼 | 韻系 | 韻攝 | |
---|---|---|---|---|---|---|---|---|---|---|---|
廣韻 | 並 | 府盈 | 幫 | 清開 | 下平十四清 | 平聲 | 三等 | 開口 | 清 | 梗 | |
摒 | 畀政 | 幫 | 清開 | 去四十五勁 | 去聲 | 三等 | 開口 | 清 | 梗 | ||
中原音韻 | 冰 | 幫 | 庚青齊 | 庚青 | 陰平 | 齊齒呼 | |||||
洪武正韻 | 兵 | 補明 | 十八庚 | 庚 | 平聲 | ||||||
丙 | 補永 | 十八梗 | 庚 | 上聲 | |||||||
柄 | 陂病 | 十八敬 | 庚 | 去聲 | |||||||
分韻撮要 | 並 | 幫 | 英 | 第七英影應益 | 陰去 | ||||||
病 | 幫 | 英 | 第七英影應益 | 陽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