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小慶事件

丘小慶事件 2003年12月,丘小慶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種作為新型靶向性、特異性抗生素的殺菌工程多肽》的論文。丘小慶聲稱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抗菌素多肽PH-SA,它比目前最強效的抗生素都要厲害,並且具有“殺敵不殺我”的特殊功效。該論文發表前,丘小慶的所在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四川新泰克控股有限公司已簽署了一份協定,將此技術轉讓給了後者。而四川新泰克控股有限公司在隨後的日子裡試圖將丘小慶論文中提到的“新型抗菌素(PH-SA)蛋白”在現實中還原,但始終沒有成功。2005年12月18日,曾經和丘小慶一起工作的新泰克工作人員寄給《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主編一封信,直指丘小慶的論文涉嫌造假,並要求撤銷共同署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丘小慶事件
  • 屬性:學術惡性事件
  • 主人公:丘小慶
  • 地點:四川
簡介,結論,海外質疑,結局回訪,

簡介

丘小慶事件
2003年12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丘小慶等18位作者在《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題目為“可作為對抗特定細菌靶向抗菌物質模型的一種工程化多結構域抗菌多肽”的論文, 2005年12月,論文署名作者中的校外作者里有六位聲稱該論文是學術造假,說他們過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在論文上署了自己的名字,因此,他們向該編輯部提出撤銷其署名權。該信於2005年12月31日在網上公布,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由於該事件涉及四川大學的聲譽,學校予以高度重視。學校成立了由從事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對6位共同作者提出的“造假”依據是否成立獨立進行了實驗驗證。6位作者認為論文造假的主要依據是: 根本不存在在貴刊發表的這篇文章所聲稱的這個功能蛋白”;“認為其Ph-SA強烈的抗菌活性可能是其表達製備過程中加入高濃度鏈黴素後的殘留所 致”;“當鏈黴素殘留去除後,PH-SA毫無任何抗菌活性”;“文章所聲稱PH-SA這種所謂的‘特異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結論

專家小組從2008年1月17日至2008年4月5日,以認真的科學態度,進行了多次嚴格的實驗,反覆驗證,在獲得大量實驗數據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1.樣品中的主要蛋白質分子量約為70 kD,與論文中描述的蛋白質分子量一致;
2.上述樣品在實驗濃度範圍內,在殘留硫酸鏈黴素濃度低於MIC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對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標準菌株的生長無抑制作用
3.如果樣品中殘留硫酸鏈黴素濃度高於MIC時,樣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標準菌株的抑制作用高於同濃度的硫酸鏈黴素標品對照組。”

海外質疑

2005年1月19日,一封來自由美國PROPHET公司轉發的美國左治亞洲大學疾病感染實驗室趙博士的電子郵件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丘博士於2003年12月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生物科技》雜誌上發表的抗菌多肽一文提出嚴重質疑。認為四川大學丘博士關於一種新型的生物抗菌多肽是完全不存在的。文中所述基因工程多肽製備中所使用的質粒,根據該質粒提供公司PREGAR證實,該質粒是用於基因克隆,而不用於蛋白表達。美國喬治亞大學感染性疾病實驗室趙博士對丘教授在《自然》雜誌上的文章提出了質疑後,該項目美國專利擁有方PROPHET公司則要求中方提供藥樣,到美國權威機構驗證。中方投資方新泰克立即委託第三方西藏藥業公司進行實驗的驗證。2005年1月,西藏藥業公司獲得初步驗證結果,對該項目的抗菌多肽予以全否定,結論是:其殺菌功能並非所謂的抗菌多肽,而是製備過程中摻入的硫酸鏈黴素殘留量所致。

結局回訪

在2006年的最後一周里,記者多次聯繫丘小慶和他的助手張傑,但他們的電話均無人接聽,而記者在他們的留言電話中留言,二人也均未回話。在其後,記者採訪了事件的另一方———新泰克公司的老總程世平先生。他表示,他們的契約是和華西醫院簽定的,買專利花了200萬,雖然還有100萬未付,但建實驗室,買實驗設備,僱傭人員開展工作,已累計花費了一千多萬了,這些投資都打了水漂。目前,他們已經向成都仲裁委員會申請裁決,要求判定專利轉讓協定無效,由於華西醫院的律師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了財產保全,而財產保全的最長期限是一年,因此,目前,所有的問題都還處於擱置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