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美堂後記》是明代文學家歸有光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世美堂後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震川先生集》卷十七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歸有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詩詞鑑賞,創作背景,風格特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謙[1],宋丞相魏公之後[2]。自大名徙宛丘[3],後又徙餘姚[4]。元至順間[5],有官平江者[6],因家崑山之南戴[7],故縣人謂之南戴王氏。翁為人倜儻奇偉[8],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9]一時名德[10],皆相友善,為與連姻。成化初[11],築室百楹於安亭江上[12],堂宇閎敞[13],極幽雅之致,題其扁曰“世美”。四明楊太史守阯為之記[14]。
嘉靖中[15],曾孫某以逋官物粥於人[16]。余適讀書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頓有《黍離》之悲[17]。”余聞之,固已惻然,然亦自愛其居閒靚[18],可以避俗囂也[19]。乃謀質金以償粥者[20],不足,則歲質貸[21]。五六年,始盡讎其直[22]。安亭俗呰窳而田惡[23]。先是縣人爭以不利阻余,余稱孫叔敖請寢之丘[24]、韓獻子遷新田之語以為言[25],眾莫不笑之。 余於家事,未嘗訾省[26]。吾妻終亦不以有無告,但督僮奴墾荒菜[27],歲苦旱而獨收。每稻熟,先以為吾父母酒醴[28],乃敢嘗酒。獲二麥[29],以為舅姑羞醬[30],乃烹飪。祭祀、賓客、婚姻、贈遺無所失[31],姊妹之無依者悉來歸,四方學者館餼莫不得所[32]。有遘憫不自得者[33],終默默未嘗有所言也。以余好書,故家有零落篇牘[34],輒令里媼訪求,遂置書無慮數千卷。
庚戌歲[35],余落第出都門[36],從陸道旬日至家。時芍藥花盛開,吾妻具酒相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採藥鹿門[37],何恨也?”長沙張文隱公薨[38],余哭之慟,吾妻亦淚下,曰:“世無知君者矣[39]!然張公負君耳[40]!”辛亥五月晦日[41],吾妻卒,實張文隱公薨之明年也。
後三年,倭奴犯境[42],一日抄掠數過,而宅不毀,堂中書亦無恙。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43],率子婦來省祭[44],留修圮壞[45],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46],慘然謂余曰:“其室在,其人亡[47],吾念汝婦耳!”余退而傷之,述其事,以為《世美堂後記》。
注釋譯文
注釋
[1]曾大父:即曾祖父。王翁致謙:即長者王致謙。翁,對年長者的尊稱,這裡是對已故前輩人的尊稱。
[2]魏公:即王旦,字子明,宋太平興國間進士,宋真宗時擢知樞密院,為丞相之位。他長期在相位,參與軍國重事,很受倚重。死後封魏國公,諡文正。《宋史》有傳。[3]大名:宋代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以東。宛丘:治所在今河南淮陽。
[4]餘姚:今屬浙江。
[5]至順:元文宗年號(1330—1333)。
[6]平江:元代平江路,即今江蘇蘇州。
[7]崑山:在今江蘇省東南部,鄰接上海市。南戴:崑山東南永安鄉有南戴村。
[8]倜儻奇偉:豪爽灑脫,奇異不凡。
[9]吏部左侍郎:吏部的副職。葉公盛:即葉盛(1420—1474),字與中,崑山人,正統十年(1445)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擢右參政,天順時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兩廣,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諡文莊。有《菉竹堂集》《水東日記》等傳世。《明史》有傳。大理寺卿:明代中央主司法審判的機構大理寺的長官。章公格:即章格(1426—1505),字韶鳳,號戒庵,常熟(今屬江蘇)人。景泰二年(1451)進士,歷官南京工部主事、廣東按察使、大理寺卿。
[10]名德:德高望重的人。
[11]成化:明憲宗年號(1465—1487)。
[13]閎(hóng)敞:寬敞明亮。
[14]四明:寧波附近有四明山,此為寧波的別稱。楊太史守阯(zhǐ):即楊守阯(1436—1512),字維立,號碧川,寧波(今屬浙江)人。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累遷翰林侍讀學士、南京吏部右侍郎,以尚書致仕。著有《碧川文選》《浙元三會錄》《困學寘聞錄》等。《明史》有傳。太史:明代對翰林官的尊稱。
[15]嘉靖:明世宗年號(1522—1566)。
[16]逋(bū):拖欠,積欠。官物:官家的物品,財產,公物。粥(yù):通“鬻”,出售。
[17]頓:立時。《黍離》之悲:這裡指祖傳家產歸於他人的悲傷。《黍離》是《詩經·王風》中的一篇,中有句云:“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相傳這是一首憑弔故國的詩歌,周室東遷後,周大夫行經西周故城鎬京,見宗廟宮室均已毀壞,長了莊稼,不勝感慨,就寫下此詩。後世多用“黍離”喻國家之淪亡或家園之破滅。
[18]閒靚(jìng):幽靜、美好。靚通“靜”。
[19]俗囂:喧囂,吵鬧。
[20]質金:借款。質,以財物抵押。粥(yù)者:賣主。
[22]讎(chóu):償還。直:通“值”,價錢。
[23]俗呰窳(zǐ yǔ):民風懶惰。田惡:土地不肥沃。
[24]孫叔敖請寢之丘:春秋時,楚國的令尹孫叔敖在臨死時囑咐兒子說,如果楚王要給你們封地,那就請求封到寢之丘這個地方(又名沈丘,在今河南沈丘),因為這個地方貧窮,不會有人爭奪,可保長久。事見《史記·滑稽列傳》。
[25]韓獻子遷新田:春秋時的晉國決定遷都,眾大夫們主張遷到郇瑕(xún xiá)去,因為那裡比較富庶。只有大夫韓厥(即韓獻子)主張遷都到新田(在今山西曲沃西南)去,因為那裡的百姓容易管理。晉君最後接受了韓厥的意見。以為言:用這些事例作為理由相告。
[26]訾省(zī xǐng):計算、核查財務。
[27]僮奴:未成年的男僕。荒菜:即荒地。
[29]二麥:指大麥、小麥。
[30]舅姑:古代稱公公與婆婆。羞醬:美味的醬製品。
[31]贈遺(wèi):這裡指有禮品互贈的人際往來等。無所失:沒有不周到之處。
[32]館餼(xì):居住之地與食物供應。
[33]遘(gòu)憫:指遇到不順心的憂愁事。
[35]庚戌歲: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這一年歸有光四十五歲,上京會試,下第歸。
[37]方共採藥鹿門:指拋棄功名事,隱居不出仕。見《後漢書·逸民傳》所載龐公事。龐公是南都襄陽人,與妻子相敬如賓,屢次拒絕劉表的徵召,最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採藥不反。”鹿門,山名,在今湖北襄陽東南。
[38]長沙張文隱公:即張治(1488—1550),字文邦,號龍湖,茶陵(今屬湖南)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累官南京吏部尚書,入為文淵閣大學士,進太子太保,他性格卞急而志意慷慨,喜獎進士類。卒諡文隱,後改諡文毅,有《龍湖文集》。薨(hōng):古人用以稱三品以上的大臣死亡。
[39]世無知君者矣:據歸有光《上瞿侍郎書》,張治為應天府鄉試主考,以未能取中歸有光為恨,曾對客說:“吾為國得士三百人,不自喜;而以失一士為恨。”
[40]張公負君:據明王錫爵《明太僕寺寺剝開歸公墓志銘》云:“歲庚子,茶陵張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謂為賈、董再生,將置第一,而疑太學多他省人,更置第二,然自喜得一國士。”
[41]辛亥五月晦日:即嘉靖三十年(1551)農曆五月三十日。晦日,農曆每月的末一天。按,歸有光《王氏畫贊並序》一文記其妻卒年為五月二十九日,此雲晦日,似誤記。
[42]倭奴犯境:倭奴,指日本海盜,又稱倭寇。嘉靖三十三年(1554)夏四月,倭寇大舉入侵崑山,生靈塗炭。
[44]省(xǐng)祭:祭掃、察閱。
[45]圮(pǐ):倒塌。
[46]家君:自己向人稱自己的父親。燕坐:閒坐。
[47]“其室在”兩句:語出《詩經·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後世用作悼念亡者之詞。
譯文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謙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後代。他們家從大名府搬遷到宛丘,後來又遷徙到了餘姚。在元朝至順年間,他們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為他們家在崑山的南戴,因此,縣裡的人都稱他們家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灑脫,奇異不凡,與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都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人,他們相互之間交情很好,並結成兒女親家。到成化初年,他們家在安亭江邊建了上百間房子,廳堂十分宏偉寬敞,極盡優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楊守阯太史為他寫作了《世美堂記》。
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孫因為欠官府的稅金,要把世美堂賣掉。我正在堂中讀書,我妻子說:“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讓人有家園毀壞的悲哀。”我聽後,本來覺得很傷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歡那裡環境的幽靜、美好,可以避開塵世的喧囂。於是,我想借錢來還給那個買主(買下世美堂),錢不夠,就每年典押借貸。過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錢還完。安亭這個地方民風懶惰,土地貧瘠。開始時,縣裡的人都爭著用這樣做的害處來阻止我,我就說了孫叔敖請寢之丘、韓獻子遷新田的典故給他們聽,眾人都在笑他。我對於家中的財務,自己從來沒有計算、核查過。我的妻子也從來不把情況告訴我,只是叫僮奴們去開墾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獲得豐收。每年當稻子成熟的時候,(我的妻子)先用它們釀酒給我的父母品嘗,自己才敢嘗。當豐收了大小麥的時候,(我的妻子)先用它們做成美味的醬製品給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賓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親友間的禮尚往來,她沒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無依的大都來投奔我,四方往來的讀書人沒有不照吃和住的。有時候碰到不順心的憂愁事,她最後都默默接受沒有怨言。因為我喜愛讀書,那時舊時的書香人家有零散的書籍,她就讓鄰里的老婦人求借,於是購置的書籍不下幾千卷。 庚戌年的時候,我到京城參加會試落榜,走了十天的路才到家。那個時候正是芍藥花盛開的時候,我的妻子準備了美酒來慰勞我。我說:“難道沒有遺憾呢?”她說:“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門山採藥隱居,有什麼好遺憾的呢?”長沙的張文隱公去世的時候,我悲傷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淚下,說道:“這個世上再也沒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張公是有負於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張文隱公去世後的第二年。 又過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國邊境,在一天之中多次經過了掠奪,然而我的房子卻沒有毀壞,堂里的書也沒有損毀。後來我一直居住在縣城,一年才去兩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節,我帶著兒子兒媳前來祭掃,留下來把損壞的地方加以修葺,長住在這裡沒有離開。一天,我的父親閒坐在廳堂里,悲痛地對我說:“房子還在,人卻已經不在了,我想念我的女兒啊!”我退下後,十分哀傷,於是將這些記錄下來,寫了這篇《世美堂後記》。
詩詞鑑賞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崑山(今江蘇崑山縣)人,生於1507年,卒於1571年。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在散文上。為明代“唐宋派”的主要人物。王世貞《歸太僕贊》:“先生於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於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他常用樸素簡練的文筆,剪裁一些生活瑣事,以寄託他的感情和理想。這一類的文章在他的所有文章中影響最大,如《項脊軒志》、《寒花葬志》、《先批事略》,還有《世美堂後記》。《世美堂後記》不獨記堂,行文中無不表達對亡妻王氏的探深的追念,尤為清新自然。 記、志是專門以記人敘事為內容的雜記文章。記、志同義。歸有光很善於寫這方面的人事雜記。一方面使所記的人物音容笑貌畢陳紙上,一方面又思致綿長,讀起來興味無窮。
創作背景
明代中葉,文壇上出現了前、後七子的復古運動,對掃除台閣體的文風有一定作用。但至嘉靖年間,已流為盲目尊古傾向。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其魁首實為歸有光。時王世貞為文壇宗師,聲勢煊赫,歸有光貶斥說:"蓋今世之所謂文者,難言矣。未始為古人之學,而苟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爭附和之,以抵排前人","至於宋元諸名家,其力足以追數千載之上而與之頡頏,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項思堯文集序》)。在詩論上,他也批判復古傾向說:"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擬剽竊,淫哇浮艷之為工,而不知其所為。"反之,他認為那種"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憫時憂世之語,蓋大雅君子之所不廢者"(《沈次谷先生詩序》)。他的基本觀點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秦漢文章雖好,但唐宋間名文未嘗不佳,前、後七子標榜"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實則泥古成風,走入歧途。他主張"變秦漢為歐曾",屬文時應"出於意之所誠"……非特求繪藻之工為文章。□□然觀美矜炫於世而已"(《答俞質甫書》)。當時,王世貞聽到他批評自己"妄庸"後說:"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但到了晚年,王世貞也感到自己雕飾過甚,不及歸有光恬適自然。在《歸太僕贊序》中說:"先生於古文辭……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還有人把歸有光與歐陽修比較,推崇他為明代第一散文家。直到清代。方苞、姚鼐等人,也對歸有光交口稱讚。
風格特點
歸有光反對擬古,多從形式著眼,並未達到內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十之八九為經解、題跋、議論、贈序、壽序、墓誌、碑銘、祭文、行狀以及制義之作,其中有些作品表現了對當時政治的不滿,有些作品表現出對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內容空洞,思想陳腐。在若干記敘、抒情散文中,能做到"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王錫爵《歸公墓志銘》)。其藝術特色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如代表作《項脊軒志》,以"百年老屋"項脊軒的幾經興廢,穿插了對祖母、母親、妻子的回憶,並抒發了人亡物在、世事滄桑的感觸。所回憶者人各一事,均屬家庭瑣事,但極富有人情味。②注重細節,刻繪生動。如《項脊軒志》寫景,發揚了唐宋文的優良傳統,確非前後七子所及。③篇幅短小,言簡意賅。他的散文名作,如《項脊軒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記》、《女二二壙志》等,均未超過千字。《寒花葬志》為悼念夭殤小婢而作,全文共112字,但以兩個細節勾勒婢女形象,寫出庭闈人情,極為凝鍊。④結構精巧,波折多變。如《寶界山居記》由太湖風景寫到寶界山居,又對比唐代王維之輞川別墅,並對王維發了議論。《菊窗記》,從洪氏之居的地勢、風景寫到古人仲長統與陶淵明,夾敘夾議,跌宕多姿。
歸氏散文多寫身邊瑣事,未能充分反映明代社會矛盾。但他在《備倭事略》、《崑山縣倭寇始末書》、《蠲貸呈子》等文中,刻畫了倭寇人侵後崑山一帶"屋廬皆已焚毀,□聚皆已罄竭,父母妻子半被屠刳,村落之間哭聲相聞"的慘狀。在《書張貞女死事》、《張貞女獄事》文中,揭露了惡霸橫行、吏治腐敗的現實。在《送恤刑會審獄囚文冊揭貼》、《九縣告示》、《乞休申文》等文中,表達了自己為民請命的心懷。在《可茶小傳》、《鹿野翁傳》等傳記文里,勾勒了一些普通人物的形象。在《己未會試雜記》、《壬戌紀行》等紀行文中,記載了當時一些民情世態,這些作品,也還具有一定社會意義。
歸有光死後,其子子寧曾輯其部分遺文,刻於崑山,詞句多有改竄,其孫昌世與錢謙益遍搜遺文,細加校勘,編為文集40卷,未能全刻。清康熙年間,曾孫歸莊又增益部分遺文,經董正位等人襄助刻成《震川先生全集》,正集30卷、別集10卷,共40卷。內收各種體裁之散文 774篇、詩歌113首。今通行本為四部叢刊本《震川先生集》共40卷,系據明常熟刊本影印。
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明文學家。字熙甫,崑山(今屬江蘇)人。嘉靖十九年(1540)舉人,屢應會試不第,徙居嘉定講學,人稱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成進士,官至南京太僕寺丞。為唐宋派代表作家,散文在當時較有影響。詩無意求工,純樸自然。著作有《震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