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演變 : 19世紀史》作者于爾根·奧斯特哈默,強朝暉、劉風 譯,2016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從19世紀開始,人類現代史即將拉開序幕。這是一個重大政治理念匯聚的時代,是“此在”科學化的時代,是鐵路與工業的時代...
他出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歷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國與世界: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家協會獎)《中國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等。于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別於2010年和2016年獲得萊布尼茨獎、湯因比獎。目前,他正在從事2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一位德國牧師筆下的中國佛教 ——海因里希·哈克曼對中國佛教的考察和研究 托爾斯泰眼中的中國賢哲 ——以托爾斯泰個人藏書為中心 法國漢學家白樂日及其國際視野 書 評 讀《中國人信札》,看18 世紀法國的“中國熱”富布盧克及其《劍橋德國史》全球史的包容與互動 ——《世界的演變——19 世紀史...
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基本上是由英殖民到美殖民的演變過程。整體看來,世界政治格局的變遷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海外殖民時期 第一階段是19世紀,歐洲列強向海外殖民擴張的時期。新大陸的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揭開了歐洲擴張的序幕,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被瓜分殆盡。一次大戰前後 第二階段是一次大戰前後的世界政治...
《19世紀的世界》是現代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 內容簡介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出品的,規模宏大的一組歷史叢書項目,是其100多年歷史文化內容的培育與積累,共有30種圖書。本套叢書內容由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製圖家、攝影師、插畫家和編輯組成的多...
由於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都捲入了國際分工的範圍,通過國際商品交換,各國經濟開始建成一個整體,世界經濟初步形成。19世紀後半期發生的以電力的套用為代表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一系列規模巨大的重工業部門的形成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長足進步,使國際經濟的聯繫更加頻繁和緊密。這個時期,壟斷的...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資本主義具有開放和擴張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為活動舞台,如果不掠奪便無法發展。 15世紀末16世紀初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向海外殖民。工業革命使世界聯繫更加密切,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向外擴張,在世界各地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必然導致各地聯繫加強。19世紀70年代後,進入壟斷階...
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是指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壟斷組織的形成推動了列強對外侵略擴張。基本概念 帝國主義各國爭奪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更加激烈,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亞洲更多的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盡;拉丁美洲實際上成為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馬克思形容東方問題是19世紀西方各國在革命和表面安定之後總會出現的“無法解決的問題”、“無盡的困難之源”,並把東方問題形象歸結為“對土耳其怎么辦”。—般認為東方問題的開端可以從1774年《庫楚克—凱納吉條約》開始算起,或者認為是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要求獨立時東方問題才演變為國際問題,東方問題的結束則為...
二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膨脹,蘇聯成為惟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在美蘇實力的基礎上,根據雅爾達等會議規定的原則,重新劃分了世界版圖和勢力範圍,確立了戰後新的國際關係格局──雅爾達體系。一超多強與多極化 隨著東歐劇變(20世紀80年代)、蘇聯解體(1991年),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形成了...
在科學史上,居維葉以其災變論著稱,1798年,居維葉對巴黎附近的許多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許多今天已經絕跡的植物和動物的化石,而且還發現,在不同的地層中,分布著不通過的動植物化石。地層時代越古老,化石就越簡單,跟現代生物差別也越大。19世紀的最初幾年,有人在西伯利亞的凍土層中發現了大批猛獁的遺體,皮...
《世界通史》系列教材以人類文明的演變為線索,按前工業文明和地域性歷史、工業文明的興盛、現代文明的發展和選擇三大階段,在巨觀與微觀、縱向與橫向的結合上,勾勒出人類社會嬗變演進的總體運動,揭示世界文明發展的共同性、多樣性和豐富性。本書為《世界通史》系列教材的第二編,講解16—19世紀的世界史,講述世界...
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人文主義歷史學家A.薩貝利科(1436~1506)著《恩奈阿德》,記述了古代到16世紀的世界歷史。這是具有近代意義的世界史著述的開端,特點是一反歐洲中世紀史學的神本思想,開始把世界歷史理解為一個世俗的、以人為本的演變過程。到了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著《風教通義》(或譯《論各民族的...
《師範院校歷史專業系列教材:世界近代史(高教版)》是師範院校歷史系列教材之一。編者結合師範院校教學特點,按照史學界新的歷史分期,講述了自15世紀末地理大發現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形成、發展,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資本主義壟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演變歷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等內容,...
人們通常用"極"(pole)來說明世界力量中心及其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突出作用.能夠作為"極"的國家必須是實力極,增長極,引力極和輻射極.演變 簡介 時間 國家 說明 17世紀荷蘭 18世紀到19世紀中葉英國 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英、美、德、法 經濟上的多極化 二十世紀初(一戰後)美國經濟上的單極化 二戰後美國、...
在手工工場時代,雖然還沒有哪一個國家通過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轉變,但上述改革無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演變的早期形態。19世紀20~70年代的改革與革命 (1)概況:在工業革命推動和法國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紀出現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潮流。主要有: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如希臘擺脫奧斯曼帝國...
《轉型時代:世界體系的發展軌跡1945-2025》針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否存在危機這一重大現實問題,剖析了1945-1990年間影響世界體系演化的六個制度變數--國家間體系、世界生產、全球勞動力、人類福利、國家的社會凝聚力和知識結構的周期性變化,描述了全球近半個世紀的演變略圖,揭示出轉型時代獨有的特點,預測了21世紀前...
世界歷史的分期 世界歷史的發展,本是一個連續的、不間斷的過程。但為了研究和學習的方便,人們往往會將其分為幾個大的階段。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史界就已經將世界歷史分成“古代”(Ancient)、“中世紀”(Middle Ages)和“近代” (Modern)三大階段。這種“三階段分期法”到了18世紀遂為西方史界...
非革命的演變:北歐與西北歐/620 行政權的獨立:法國走向第二帝國/625 從埃爾福特到奧爾米茨:普魯士聯盟政策的失敗/631 回顧革命(一):德意志/638 回顧革命(二):歐洲/644 移動的邊界:國際比較中的美國向西擴張/655 第四章 民族國家和帝國:1850~1914 唯物主義對壘唯心主義:19世紀中葉的精神轉折/694 西方...
17、18世紀中期 乾隆帝平定維吾爾族大小和卓 統一新疆地區 18、1727年 雍正帝設駐藏大臣 19、1685年、1686年 康熙帝兩次在雅克薩組織自衛反擊戰 20、1689年 中俄雙方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分為上古史和中世紀史兩部分。第一編世界上古史 第一章 人類的史前時代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原始社會...
本卷系統闡述了20世紀初帝國主義形成以來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歷史;編者注意在原六卷本《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的基礎上,吸取近年科研教學成果,從巨觀與微觀的結合上,從世界各國各地區更加緊密地連結為一整體的高度上把握世界歷史進程及其發展規律,在內容上突出重點,如對國際關係演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歷史...
一、歷史學的發展與演變 二、新歷史學家 第十二章 新政治學的運用 一、時代進步與政治滯後 二、哲學在政治中的運用 三、轉型年代的政論家 四 新政治學的崛起 第十三章 演變中的美國法律 一、美國法律概況 二、衝突時代的法學家 第十四章 建築文化的歷史興衰 一、復古主義的歧途 第十五章 20世紀的美國人 一...
早在19世紀末,地質家學休斯(E. Suess)已認識到地球南半球各大陸的地質構造非常相似,並將其合併成一個古大陸進行研究,並稱其為岡瓦納古陸,這個名稱源於印度東中部的一個標準地層區名稱(Gondwana)。岡瓦納古陸包括現今的南美洲、非洲、馬達加斯加島、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南極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英文中的“evolution”一詞,起源於拉丁文的“evolvere”,原本的意思是將一個卷在一起的東西打開,也可以指任何事物的生長、變化或發展。包括恆星的演變,化學的演變,文化的演變或者觀念的演變。自從19世紀以後,演化通常用來指生物學上,不同世代之間外表特徵與基因頻率的改變。達爾文並未對“evolution”下過定義,...
人類起源與演化,遠古以來,對人類起源與演化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和說法。發展歷史 1859年,C.R.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創立進化論,為這個問題的探討奠定科學的理論基礎。人類起源 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和T.H.赫胥黎論證了古猿是人類的祖先,人類起源於非洲。20世紀中葉以前人類學界普遍認為森林古猿是人類最...
近代的資本主義即殖民主義,始於15世紀末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海盜式的劫掠。17—18世紀,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使一系列落後國家不同程度地喪失獨立地位,成為其依附國。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從經濟上瓜分世界的同時,展開瓜分世界領土的激烈鬥爭。概論 西方強國壓迫、奴役和剝削“...
19世紀30年代以後的西方史學界認為地中海東部、小亞細亞、埃及形成的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國家是希臘化的國家,所以稱地中海東部地區這段時期為“希臘化時代”。公元前229年起 ,羅馬不斷向地中海東部地區擴張,利用希臘化諸國的各種內外矛盾,製造不和並使之相互削弱,必要時訴諸戰爭,先後於前168、前64、前30年分別...
18世紀末—19世紀後期,大多數動植物學家都沒有認真地研究生物進化,而且偏離了古希臘唯物主義傳統,墜入唯心主義。“活力論”雖然承認生物種可以轉變,但是把進化原因歸於非物質的內在力量,認為是生物的“內部的力量”即活力驅動著生物的進化,使之越來越複雜完善。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只是一種唯心的臆測。拉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