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三編: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是2020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通史第三編:現代文明的發展與選擇
- 作者:王斯德主編
- 類別:文法類教材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755092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世界通史》系列教材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教材規劃,在《世界通史》(第二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
《世界通史》系列教材以人類文明的演變為線索,按前工業文明和地域性歷史、工業文明的興盛、現代文明的發展和選擇三大階段,在巨觀與微觀、縱向與橫向的結合上,勾勒出人類社會嬗變演進的總體運動,揭示世界文明發展的共同性、多樣性和豐富性。
本書為《世界通史》系列教材的第二編,講解16—19世紀的世界史,講述世界各國科學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始末,揭示工業文明發展及向世界各國擴展的進程。
圖書目錄
章 20世紀初世界的動盪與重構
節 列強支配下的世界
一、 世界進入整體發展階段和歐洲的優勢地位
二、 非歐洲國家的崛起
三、 新現象和新事物
第二節 世界格局轉換中的局部衝突
一、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二、 兩次摩洛哥危機
三、 波士尼亞危機和兩次巴爾幹戰爭
第三節 次世界大戰
一、 大戰的爆發
二、 戰爭階段
三、 戰爭第二階段
四、 戰爭第三階段
五、 戰爭的結束
六、 戰爭對交戰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第四節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 列強對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基本構想
二、 凡爾賽體系
三、 歐洲政治地圖的改劃
四、 國際聯盟的建立
五、 華盛頓體系
第二章 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開創
節 俄國革命的興起
一、 社會矛盾的深化和革命形勢的醞釀
二、 工人運動與列寧主義的誕生
三、 1905年革命
四、 斯托雷平改革
五、 1917年二月革命與沙皇制度覆滅
第二節 1917年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的建立
一、 兩個政權並存
二、 列寧的革命戰略
三、 七月至十月形勢的變化
四、 十月武裝起義
第三節 蘇俄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 蘇俄建國初期的內外政策措施
二、 國內戰爭與“戰時共產主義”
三、 新經濟政策的推行
四、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
五、 列寧逝世前後的黨內鬥爭
第四節 “史達林模式”的確立
一、 新經濟政策的終結
二、 五年計畫、工業化與農業集體化運動
三、 “大清洗”與集權體制的定型
第三章 資本主義體系的動盪與調整
節 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繁榮與和平
一、 20年代西方國家的經濟繁榮
二、 美國柯立芝繁榮
三、 德國賠償問題
四、 歐洲安全問題和《洛加諾公約》
五、 裁軍問題和《非戰公約》
第二節 社會改良運動與社會民主黨參與執政
一、 社會民主主義與社會黨國際
二、 德國社會民主黨參與組建魏瑪共和國
三、 英國工黨上台執政
四、 法國左翼聯盟政府和人民陣線政府
第三節 世界法西斯運動的興起
一、 法西斯的產生背景和內涵
二、 法西斯的類別
三、 義大利法西斯運動和法西斯專政
四、 德國納粹運動和納粹專政
五、 日本的法西斯化
第四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與資本主義體制的自我調整
一、 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危機的特點與根源
二、 凱恩斯主義的興起
三、 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節 法西斯國家的毀約擴軍
一、 30年代初的世界戰略格局
二、 希特勒撕毀軍備條約
三、 斯特萊沙會議和《英德海軍協定》
四、 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五、 德國進軍萊因非軍事區
六、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
七、 法西斯國家實現政治聯合
八、 霍斯巴赫備忘錄
第二節 集體安全與綏靖政策
一、 蘇聯關於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構想
二、 共產國際方針的轉變
三、 法國的巴爾都外交方針
四、 蘇聯重返國際社會
五、 《東方公約》和《蘇法互助條約》
六、 英國的綏靖政策
七、 美國的孤立主義和羅斯福外交
第三節 從局部戰爭到全面戰爭
一、 局部戰爭與世界大戰
二、 德奧合併與慕尼黑會議
三、 德國進攻波蘭與英法參戰
四、 法國敗降的戰略影響
五、 德國進攻蘇聯
六、 太平洋戰爭爆發
第四節 戰爭的戰略轉折與反法西斯聯盟的勝利
一、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形成
二、 中途島海戰
三、 史達林格勒會戰
四、 阿拉曼戰役
五、 義大利的倒戈
六、 歐洲戰爭結束
七、 日本無條件投降
第五節 從德黑蘭到波茨坦:戰勝國對戰後世界的安排
一、 戰爭後期的大國會議
二、 組建聯合國
三、 布雷頓森林體系
四、 處置德國
五、 波蘭的疆界和政權問題
六、 雅爾達秘密協定
第五章 東西方冷戰的開始
節 資本主義體系的重組
一、 美國登上霸主地位
二、 西歐實力嚴重衰退
三、 處於被占領和半占領狀態的日本
第二節 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
一、 蘇聯成為世界大國
二、 東歐和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第三節 美蘇走向冷戰
一、 冷戰的緣起
二、 美國的遏制戰略
三、 杜魯門主義的推行與蘇聯的對抗措施
第四節 冷戰初期的重大衝突
一、 次柏林危機
二、 韓戰
第六章 科學技術革命與戰後資本主義的發展
節 戰後科技革命及其影響
一、 戰後科技革命的成因
二、 戰後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和特點
三、 戰後科技革命的影響
第二節 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二、 美國政府國內干預政策的演變
三、 美國經濟的變化
第三節 西歐的復興與聯合
一、 聯邦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
二、 法國的政治體制改革
三、 英國的福利國家和三環外交
四、 歐洲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
第四節 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
一、 戰後初期的民主化改革
二、 政府主導型市場模式
三、 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第五節 70年代經濟危機與資本主義的再調整
一、 70年代中期的“滯脹”危機
二、 現代貨幣主義和供應學派
三、 美國的“里根革命”
四、 英國“柴契爾主義”
第六節 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
一、 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基本主張
二、 社會黨國際
三、 “瑞典模式”的福利國家
四、 歐洲共產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第七章 戰後蘇聯和東歐諸國的發展與變革
節 戰後蘇聯的歷史進程
一、 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史達林模式”體制的僵化
二、 赫魯雪夫執政及其改革
三、 從勃列日涅夫到戈巴契夫
第二節 東歐諸國的曲折道路
一、 東歐國家走上蘇聯模式道路
二、 蘇南衝突與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制度”的實踐
三、 戰後波蘭的三次危機與政局變化
四、 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卡達爾執政時期的改革
五、 “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第三節 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
一、 戈巴契夫改革
二、 東歐劇變
三、 蘇共解散和蘇聯解體
第四節 90年代的俄羅斯和東歐、中亞地區
一、葉爾欽時期的俄羅斯
二、90年代東歐、中亞概況
第八章 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與開發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節 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一、 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前提
二、 20世紀上半葉民族解放運動概況
第二節 二戰後民族獨立浪潮與殖民體系的瓦解
一、 戰後民族獨立浪潮的背景
二、 殖民體系的瓦解
三、 民族獨立浪潮中的地區衝突
第三節 開發中國家的現代化道路
一、 “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實踐
二、 “新興工業國(或地區)”的崛起
三、 “全球化”進程中的南北矛盾
第九章 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的演變
節 兩大陣營的分化
一、 美、歐、日相互關係的變化
二、 國際共運論戰和社會主義陣營分裂
第二節 “第三世界”的興起
一、 亞非會議:新獨立國家登上國際政治舞台
二、 不結盟運動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美蘇爭霸
一、 50—60年代美蘇關係
二、 70年代美蘇爭霸態勢的變化
三、 80年代美蘇關係的重大轉折
第四節 兩極格局的終結
一、 德國的統一和雅爾達體系的瓦解
二、 經互會、華約組織的解散和東西方冷戰的結束
三、 向新格局過渡的世界
第五節 後冷戰時代“全球問題”的挑戰
一、世界體系結構性矛盾的深化
二、人類社會的發展性失衡
第十章 20世紀思想文化的發展
節 哲學與歷史學
一、 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哲學
二、 歷史學的發展
第二節 文學藝術
一、 現代文學
二、 電影藝術
三、 現代美術
第三節 宗教
一、 現代基督教
二、 現代伊斯蘭教
三、 現代佛教
第三版後記
作者簡介
王斯德
華東師大歷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系原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現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者特殊津貼。
主編的《世界現代史》自和《世界當代史》分別於1988年和198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為國內諸多院校的歷史系選用為教材或主要參考書,已發行20多萬冊。《國際關係史》《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論集》《第二次世界大戰事件人物》等專著或教材,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