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它是馬哲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世界是統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個;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即世界統一的基礎是物質; 物質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而不是單一的無差別的統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以具體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為前提,而物質形態的差異性、多樣性又以它們的客觀實在性為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 外文名:The material principle of the world
  • 領域馬哲
  • 包括:三個基本觀點
  • 人生意義:冷慧與熱慧雙舉
  • 雙重涵義:物質性和統一性
原理說明,統一性原理,雙重涵義,原理意識,證明,簡介,感覺,實踐,科學,哲學,原理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人生意義,

原理說明

該原理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包括意識現象,歸根到底都是物質的表現形態或物質的屬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發展、變化和過程都是物質運動的具體表現,其原因在物質世界自身。正如列寧所說:“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

統一性原理

世界物質統一性的原理包括三個基本觀點,世界是統一的,世界統一於物質,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是無限多樣的統一。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從物質和意識、統一性和多樣性(或共相殊相)辯證關係的高度對世界本質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樣的世界萬物是有統一性本質的,這個統一性本質是物質, 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的在時間和空間中有規律地永恆運動著的客觀實在。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人們從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從一般和個別關係的角度對世界本質的認識,也就是說,在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中包含著兩種基本關係,即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一般和個別(或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關係。

雙重涵義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概念是從《反杜林論》哲學篇里恩格斯的一個著名論斷中概括出來的。恩格斯的論斷漢譯為:“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
在哲學史上,世界的統一性和世界的物質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統一性(Unity)是相對於多樣性(Variety)而言的,物質性(Materiality)是相對於精神性(Spirituallity)而言的。
在辨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世界的物質性和世界的統一性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兩個概念。世界的物質性(Materiality of World)是指在物質和意識兩大類現象的關係中,物質決定精神,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統一性(Unity of World)絕不僅僅是肯定“精神統一於物質”,而且進一步強調世界上無限多樣的事物通過具體的相互聯繫而構成統一的整體。世界的物質性決定了世界的統一性,世界的統一性反映了世界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統一性(Material unity of World)”是綜合反映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義以及二者之間關係的唯物辨證法範疇,它具有雙重涵義:
①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世界;
②物質世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一重涵義側重於世界的物質性,是關於世界統一性問題的唯物論。它既同斷定物質和精神是各自獨立的兩個實體從而認為在物質世界之外單獨存在一個精神世界的二元論劃清了界限;也同斷定精神決定物質、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從而認為世界是單一的精神世界的唯心主義劃清了界限。
第二重涵義側重於世界的統一性,是關於世界統一問題的辯證法。它同認為物質世界是孤立、靜止的事物的集合體的形上學唯物主義劃清了界限。
這兩重涵義既各有側重又緊密相聯,簡潔完整地表達了辯證唯物主義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

原理意識

1.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從世界的多樣性和統一性關係對世界本質的理解。
世界上的具體事物是千差萬別、多種多樣的,各有其質的規定各有其存在價值和地位,這是世界的多樣性(“多”);千差萬別的事物又有其共性,這是世界的統一性(“一”)。辯證唯物主義承認世界具有統一性,有共同的本質,這是一元論。同時認為統一性不能脫離多樣性,認為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統一性是多樣性的統一性,統一性離不開多樣性;多樣性是具有統一性的多樣性,受統一性規範,多樣性離不開統一性。這就是說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個別中有一般,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統一性使世界具有秩序,多樣性使世界充滿活力。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一般與個別的統一就是秩序與活力的統一。有秩序無活力事物是僵死的,有活力無秩序事物是混亂的。我們所追求的理想就是秩序和活力統一的社會。僵死的專制主義和無序的無政府主義是不合乎世界本質的,自由和秩序的統一是理想社會的應有狀態,因為它和宇宙的本質(一與多統一)相契合的。法律和其他社會制度應以實現自由和秩序的統一即正義為根本價值目標。
2.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從物質和意識關係的角度對世界本質根本理解。
多樣性的萬物具有統一性本質,這個統一性本質是什麼呢,它是物質,還是意識?這問題又回到了我們在第一章第一節講“世界觀”概念時遇到的問題了。在那裡,我們從“黑馬”等萬物中抽出了萬物的最大共性存在,也就是這裡所說的統一性東西,那時我們就提出萬物的最大共性 是物質還是精神的問題,認為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唯物主義認為萬物最大的共性,即統一性的本質是物質,而不是意識。哲學家為什麼會對作為萬物的最大共性,即“一”有相反的看法,如唯物主義認為“一”是物質,唯心主義認為“一”是精神。原因我們曾講過一些。這裡再指出這一分歧產生的原因:當把“一”看作萬物中最低級的東西時,這“一”是物質,當把“一”看作萬物中最高級的東西時,這“一”是精神;當把“一”看作抽象思維的內容時,這“一”是物質,當把“一”看作抽象思維水平的標誌時,這“一”是精神。唯物主義從低級的(基礎的)和內容的角度來理解“一”,故認為“一”是物質的。這種理解無疑是有它的真理性的。
總之,世界萬物是有統一性的,統一性的本質是同意識相對立的物質。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對世界本質的根本理解。

證明

簡介

關於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證明問題,恩格斯說過這樣的話:“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在於它的 物質性,而這種物質性不是魔術師的三兩句話所能證明的,而是由哲學和自然科學長期的持續的發展來證明的”(《馬恩選集》第3券,第83頁)恩格斯說明了證明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也說明了證明的途徑是哲學和科學。我們認為對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證明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感覺

感覺證明是列寧的思想。列寧說“接受或者拋棄物質概念這一問題,它是人對他的感官的提示是否相信的問題。”(《列寧選集》第2卷,第266頁)我的感官感覺到火是 熱的,不是冷的,我相信這一感官提示,就會承認火是客觀存在的、物質的。“相信”是個態度問題,所以對世界本質是物質的思想也同“態度”、“信念”有關。“態度”、“信念 ”是價值,因而唯物主義也和價值有關。

實踐

人的實踐是改造外部對象。在實踐中你按外部對象的本性、結構和規律辦事就成功,否則就失敗,這證明外部世界的本質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具有不可抗拒性。

科學

現代科學研究成果證明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其物質性。現代科學揭示宇宙天體是物質。物理學揭示微觀粒子是物質的。生命科學證明生命、人是從無生命的物質發展而來的,精神是人腦的機能。唯物史觀證明社會歷史的本質是物質的。因而,科學成果證明著世界統一於物質。

哲學

世界統一於物質是個哲學命題,哲學是面對整個世界的,而科學是面對局部世界,科學對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證明只具有部分的、特殊意義。因而對這一原理必須進行 哲學證明。哲學證明的主要工具是辯證法。辯證法的特徵在於對立中把握統一。我們所能看到的,用科學方法發現的物質形態都是有限的、相對的、部分的、特殊的,我們的感覺和科 學能證明它們是物質的,辯證思維能幫助我們把有限上升到無限,把相對上升到絕對,把部分上升到整體,把特殊上升到普遍,從而證明“整個世界”(不是“局部世界”)統一於物質。這樣以來唯物論就依賴於辯證法了。形上學唯物主義主要把物質理解為個別的東西,不需要從個別過渡到一般,因而可以不要辯證法,但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共性、一般是客觀的、物質的,這就必須要辯證法了,因為要從個別向一般,從有限向無限過渡,這過渡所需之舟就是辯證法。辯證法成為唯物主義的渡河之舟。因而,辯證法本身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成了關鍵性的事了。一般唯物主義要解決精神和物質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則要從一般和個別統一的角度解釋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因而離不開辨證法,反過來說,辯證法主要是與精神和物質關係,一般和個別關係相關。
以上前三點證明都是從特殊的層面對世界物質統一性的證明,最後一點是從普遍與特殊關係上的證明。這些證明從不同的側面、層面表明了世界統一於物質。

原理意義

理論意義

這一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整個理論大廈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系列原理、原則都是以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為基礎,為中心的。

實踐意義

1.既然世界統一於物質,那么在實踐中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既然世界的統一性是多樣性中的統一性,那么在實踐中就要把集中統一和靈活多樣結合起來,把紀律和個性結合起來,把秩序和自由結合起來,反對專制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反對僵化和無序。
3.既然物質是運動的,在實踐中就要堅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與時俱進,把發展和穩定統一起來。
4.既然物質運動是在時空中進行的,那么在實踐中就要有強烈的時空觀念,重視和珍視時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作好工作。
5.既然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那么在實踐中就要尊重、認識和利用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認真學習和運用科學知識。

人生意義

1.冷慧與熱慧雙舉
既然世界是物質的,那么就要以冷靜、清醒、客觀的態度對待世界和人生,這種智慧叫冷慧;既然人的意識、精神具有相對獨立性,那么應以熱烈的情感,創 造世界的精神投入實踐和生活,實現理想,成全自我這叫熱慧。唯物主義給人的是冷慧,物質世界不相信眼淚。唯心主義給人的是熱慧,辯證唯物主義在唯物主義基礎上把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統一了起來,其所給予人的啟迪就是冷慧和熱慧雙舉。
2.健德與順德相資
既然世界是物質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那么人要順應物質世界,要在物質世界面前順從而不違逆,謙虛而不狂妄,敬畏而不玩世,這叫順德。既然物質是運動不息,健動不止的,人就要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建功立業,開物成務,這叫健德。既然物質和運動是統一的,那么人就應順健相資。《周易》中乾卦的本質是“健”。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本質是“順”。“坤,順也”(《周易·說卦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3.自由與節制並重
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運動不需要上帝之手 推動,這叫“自己運動”。“自己運動”就是自因自本,這一宇宙本質所啟示與人的價值理念就是“自由”,人應以自由為至高價值。同時,物質運動又有時空秩序,有自己的空間位置和範圍,有自己的時間順序,不能隨便越過時空秩序,這啟發人要有所節制。節制為古希臘四大美德之一。物質運動是在時空中進行,因而人要把自由和節制兩種價值結合起來。
4.瞬間和永恆互滲
物質運動在時間上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時間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有限中包括著無限,無限體現在有限之中。因此,人應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追求無限,在瞬間中追求和體驗永恆。不應為個體生命在時間上的短暫性和不可重複性而悲觀,要認識到有限中有無限,在有限的生命時間中實現永恆價值,追求不朽。離開無限的生命是缺乏意義的空虛的;離開有限生命追求無限和不朽不僅不實際,而具有否定生命走向邪教的危險。
5.奮鬥與靜穆兼得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不捨靜,靜中含動。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辯證統一的,這一哲理啟迪人們應當兼具兩種精神境界,即奮鬥境界和靜穆境界。奮鬥境界由物質的運動屬性下慣於人而得。上天之道,於穆不已,人要不斷奮鬥,在奮鬥中提升自我。靜穆境界是由物質的相對靜止屬性下貫於人而得。它要求人要靜穆恬淡,怡然自足。“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靜穆之境也。
奮鬥境界中的人如戰將,靜穆境界中的人如仙佛,各有勝場。前者如魯迅毛澤東之人格境界即是,後者如陶淵明朱光潛沈從文之人格境界即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