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作為理論形態世界觀的哲學,它是從總體上研究人和世界的關係的。而人和世界關係最本質的方面就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問題。這是因為人作為考察人和世界關係的主體,本身既是這個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種有意識、能思維的社會存在物,人的存在與活動,時刻都發生著精神和肉體的矛盾。同時,人們在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時,一方面所面對的是一個外在的、客觀的物質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從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種思維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屬性,並且依自己的意願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屬性賦予物質世界,這就必然發生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矛盾以及二者誰決定誰的問題。
史前形態
早在人類發展的最初級階段,人們還不清楚“我是誰”和自身的生理構造同,不明白做夢是怎么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動看作是一種寄寓於肉體中並在死後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活動。同時,人類發展的早期,人們的科學知識十分貧乏,對自然界的特性、規律的了解極為有限,他們以為萬物都和人一樣具有生命和靈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為某種超人的精神力量。這就是原始的“靈魂不滅論”、“物活論”和原始宗教觀念。這種關於靈魂和肉體、精神和自然界的關係的思考,就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史前形態。
意義和作用
恩格斯在總結
哲學史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即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和存在不僅是人和世界關係的兩個最本質的方面,也是兩個哲學上最高的範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極其繁多,數不勝數,歸結起來無非屬於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主觀和客觀這兩類現象。思維和存在是哲學的兩個最高範疇,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反映著人與世界關係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維和存在的關係是任何哲學體系都不能迴避的問題,都必須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學體系的建立,對於哲學其他問題的解決與展開,也都要以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為起點和中心。
本體論意義的方面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有兩個突出的方面。其中,關於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它是最重要的方面。現實世界究竟是由思維或意識創造的,還是從來就自在存在著的?世界的本質和基礎是意識的還是物質的?這些問題在哲學史上屬於
本體論的問題,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質問題。
對物質和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學的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基礎和根本出發點,它規定著哲學的基本性質,以及解決一切哲學問題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作為劃分
唯物主義和
唯心主義兩大基本哲學派別的唯一標準。
認識論意義的方面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另外還有一個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亦即世界可否為人所認識、人的思維能否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的問題。這在哲學史上屬於
認識論範圍,它所涉及的是認識的本質、認識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等問題。
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哲學家或從唯物主義立場,或從絕對唯心主義立場,各自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學家否認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哲學史上把他們稱為
不可知論者或
懷疑論者。
兩個方面的關係
哲學基本問題的本體論意義的方面和認識論意義的方面是互相聯繫著的。歷史上的哲學家對這兩個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由於時代不同,人們對這兩個方面研究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有時側重於本體論方面,有時則側重於認識論方面。在前
資本主義時期,哲學研究的重點一般側重於本體論方面;到了近代和現代,在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和科學技術空前繁榮的推動下,哲學研究更多側重於認識論方面。這種研究側重點的變化,意味著人類認識的發展和深化,它是時代賦予哲學研究的新課題和需要開拓的領域中。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體論的重要性,割裂哲學基本問題兩個突出方面的內在聯繫。當代西方某些學者認為哲學只應研究認識論,本體論研究沒有意義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將實踐論融入哲學結束純思辨之後即不再關注這類問題了。
哲學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的相互聯繫是不容割裂的。
認識論必須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哲學家對世界可知性問題的回答,其確定性的內容是由他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的回答所決定的,無論從邏輯上還是從人的認識實際發生過程來說,都只有回答了本體論的問題以後才能回答認識論的問題。即使是那些否定
本體論的哲學家,在他們解決認識論問題的基本傾向和態度中,也總是包含著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本體論是認識論的前提和出發點,認識論總是滲透和貫穿著本體論,認識論是不能脫離本體論的。當然,本體論也不可能離開認識論。不僅人們對本體論問題的回答本身就是認識的結果,而且人們之所以提出並回答本體論的問題,其目的也在於解決認識論的問題,為人們觀察、處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關係確立根本的出發點。
意義
哲學基本問題的意義有以下幾點:①它是揭示哲學發展規律的指南。哲學基本問題的提出,為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哲學體系、哲學派別以及對它們的客觀評價提供了正確的標準。指導人們掌握哲學發展的普遍規律。②它是揭露唯心主義的銳利思想武器。現代資產階級哲學的許多流派,為了掩蓋其唯心主義實質,竭力迴避和抹殺哲學基本問題。③它是實事求是路線的哲學基礎。從實際(存在)出發還是從主觀願望(思維)出發,反映了兩條對立的思想路線,關係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學基本問題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哲學基本問題的原理作了生動的運用和具體的發展。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中有許多重大的理論成果,比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
兩大哲學派別
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各種哲學觀點層出不窮,無數哲學流派形態各異,但哲學所有這些形形色色的理論,無非分別屬於兩大派別: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
凡是主張物質自然是本原,物質第一性,意識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屬於唯物主義陣營;
凡是斷言精神、意識對自然界來說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物質是第二性的,都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這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
二元論的不獨立性
哲學史上曾出現過主張物質和精神是兩個平行的本源的
二元論,它並不是獨立於上述兩大派別之外的第三派別。因為二元論的主張不可能堅持到底,最後往往以臆造出一個凌駕於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之上的本原為其結局,實際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義的窠臼。
根源
原始社會階段
傳統社會階段
科學社會階段
道德科學社會階段
哲學理論上的差異和兩大哲學派別的存在並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社會歷史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的。
社會歷史根源
人類進入
階級社會以後,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分離,為理論形態的哲學的產生提供了可能,當時有所發展又很不足的生產力狀況、階級剝削制度的形成與存在,也為
唯物主義和
唯心主義的分化提供了社會條件。
一方面,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人們同大自然搏鬥,只有首先承認外部自然界的客觀存在,生產才能得以進行,這種認識經過哲學家的提煉和理論化,成為唯物主義哲學;另一方面,由於當時只有低下的生產力與尚處於萌芽階段的科學,人們還遠不能破解周圍自然之謎,而從事腦力勞動的學者又往往脫離生產實踐,片面強調和誇大精神的作用,這些就構成了
唯心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根源。
階級根源
在階級社會中,
唯物主義哲學總是同歷史上處於上升時期的革命的、進步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繫,因為他們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同歷史前進的方向相一致,因而敢於面對現實,揭示事實的真相。
與此相反,
唯心主義哲學則往往同歷史上沒落的、反動的階級或集團相聯繫,由於他們的利益和歷史發展的潮流相違背,為了維護或恢復自己的反動統治,為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論證,就必然誇大精神的作用,掩蓋事實的真相,把希望寄託於某種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唯心主義不僅僅是人們的認識受到種種局限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適應剝削階級或集團欺騙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
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和鬥爭,這是
階級社會中階級的對立和鬥爭在哲學上的反映。
認識論根源
從總體上看,唯物主義本源是科學的,唯心主義本源是不科學的。無論客觀世界還是人的認識,本來就充滿了複雜的矛盾。
在認識和實踐中,人們總要遇到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它們的相互作用中無疑精神力量、主觀因素也具有巨大作用,如果把它無限誇大和絕對化,割裂精神和物質、主觀和客觀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就會導致唯心主義。
列寧曾說過: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無限地近似於一串圓圈,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些曲線中的任何片斷、碎片都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從認識論上看,唯心主義就是把認識的某個特徵、方面、部分加以片面誇大,使其成為脫離了物質、脫離了自然的結果。
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不具科學實踐性,它是一朵“不結果實的花”,它也有其現實的生長點,這是人類認識之樹生長出來的觀念形態,有其產生的認識論根源。
對待唯心主義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對其進行具體分析,採取科學批判的態度,在否定它的思想體系的同時,並不拒斥其中所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和合理思想,畢竟純思辨可以鍛鍊人的頭腦。
基本觀點
根據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第二方面,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可以將哲學劃分為“
可知論”和“
不可知論”兩個基本觀點:
可知論
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哲學家或從
唯物主義立場,或從絕對
唯心主義立場,各自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的回答。
其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持該觀點者多為唯物論者,其認為人可以憑藉感覺器官及其延伸(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人類自身局限性,世界也是不斷變化的,可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論
其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該觀點多為唯心主義者,“
概念世界”或
神秘主義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