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油田圖集

世界油田圖集

《世界油田圖集(下)》主要闡述了資源狀況新認識、對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總規律的評論、世界石油產量與儲量的變化趨勢、世界原油生產的供需關係、油田開發分析等問題。《世界油田圖集(下)》是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油田圖集
  • 出版社:石油工業出版社
  • 頁數:113頁
  • 開本:16
  • 定價:118.00
  • 作者:李國玉
  • 出版日期:2000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2126503
  • 品牌:石油工業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世界油田圖集(下)》是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主要闡述了資源狀況新認識、對世界石油工業發展總規律的評論、世界石油產量與儲量的變化趨勢、世界原油生產的供需關係、油田開發分析等問題。

作者簡介

李國玉(1930~),生於甘肅省皋蘭縣(現蘭州市),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諮詢中心教授級高工,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著有《中國石油地質》等。

圖書目錄

前言
怍者述懷
怍者簡介
序言1(中英文)
序言2
序言3
序言4
圖例
1.世界主要油氣區分布圖
2.歐亞含油氣區分布圖
獨立國協(前蘇聯)
3.獨立國協(前蘇聯)含油氣盆地分布圖
4.俄羅斯伏爾加烏拉爾含油氣盆地圖
5.阿爾蘭油田(俄羅斯)
6.巴夫雷油田(俄羅斯)
7.曼恰洛夫油田(俄羅斯)
8.羅馬什金諾油田(俄羅斯)
9.杜瑪茲油田(俄羅斯)
10.什卡波夫油田(俄羅斯)
11.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含油氣盆地圖
12.上塔兒油田(俄羅斯)
13.馬爾特米亞—切切列夫油田(俄羅斯)
14.卡拉比溫油田(俄羅斯)
15.薩馬特羅爾油田(俄羅斯)
16.塔林油田(俄羅斯)
17.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含油氣盆地圖
18.上維柳伊油田(俄羅斯)
19.上喬油田(俄羅斯)
20.杜里斯明油田(俄羅斯)
21.伊列里亞赫油氣田(俄羅斯)
22.科維克金凝析油氣田(俄羅斯)
23.庫尤塔油氣田(俄羅斯)
24.馬爾科夫油田(俄羅斯)
25.中鮑圖奧賓油氣田(俄羅斯)
26.塔斯—尤利雅赫油田(俄羅斯)
27.雅拉克金油田(俄羅斯)
28.奧哈油田(俄羅斯)
29.烏茲洛夫油田(俄羅斯)
30.卡拉布拉克—阿恰魯基油田(俄羅斯)
31.比特科夫凝析氣田(烏克蘭)
32.鮑里斯拉夫油田(烏克蘭)
33.北多林納油田(馬克蘭)
34.穆拉德漢油田(亞塞拜然)
35.砂海油田(亞塞拜然)
36.肯基雅克油田(哈薩克斯坦)
37.奧伊馬沙油田(哈薩克斯坦)
38.田吉茲油田(哈薩克斯坦)
39.烏津油田(哈薩克斯坦)
40.北索赫油田(烏茲別克)
41.戈格蘭達格油氣田(土庫曼)
歐 洲
42.巴倫梯油田(法國)
43.卡佐油田(法國)
44.喬治斯道爾夫油田(德國)
45.蒙特羅斯油田(英國)
46.斯克約爾得油田(丹麥)
47.維德列油田(羅馬尼亞)
48.蘇甫拉庫油田(羅馬尼亞)
49.科爾比—瑪利油田(羅馬尼亞)
50.莫伊涅什蒂油田(羅馬尼亞)
亞 洲
51.哈夫特·凱爾油田(伊朗)
52.加奇薩蘭油田(伊朗)
53.加瓦爾油田(沙烏地阿拉伯)
54.布爾乾油田(科威特)
55.阿瓦利油田(巴林)
56.米納斯油田(印度尼西亞)
57.漢迪爾油田(印度尼西亞)
北美洲
58.北美洲含油氣區分布圖
59.美國含油氣盆地分布圖
60.因格勒伍德油田(美國)
61.包索克雷克油田(美國)
62.里奧布拉瓦油田(美國)
63.文圖臘油田(美國)
64.西科約特油田(美國)
65.威明頓油田(美國)
66.庫帕魯克河油田(美國)
67.麥阿瑟河油田(美國)
68.中地灘油田(美國)
69.普魯德霍灣油田(美國)
70.斯旺遜河油田(美國)
71.鐘溪油田(美國)
72.俄勒岡池塘油田(美國)
73.蘇塞克斯油田(美國)
74.托奇萊特油田(美國)
75.布里傑湖油田(美國)
76.明溪油氣田(美國)
77.赫維特油田(美國)
78.俄克拉荷馬城油田(美國)
79.肖列姆阿列切姆油田(美國)
80.西愛文油田(美國)
81.布魯安油田(美國)
82.康羅油田(美國)
83.東德克薩斯油田(美國)
84.賈麥松·斯特諾文油田(美國)
85.弗蘭德斯伍德油田(美國)
86.明斯油田(美國)
87.北諾科納油田(美國)
88.西謝米諾勒油田(美國)
89.斯普拉柏雷油田(美國)
90.俄爾弗卡姆油田(美國)
91.韋森油田(美國)
92.小溪油田(美國)
93.阿薩巴斯卡油砂區(加拿大)
94.冷湖油砂區(加拿大)
95.米里乾·克里克油田(加拿大)
96.和平河重油區(加拿大)
97.帕賓那油田(加拿大)
98.溫賴特油田(加拿大)
99.瓦巴斯卡重油區(加拿大)
南美洲
100.南美含油氣區分布圖
101.聖安德列斯油田(墨西哥)
1O2.波斯肯油田(委內瑞拉)
1O3.奧里諾科重油帶(委內瑞拉)
1O4.玻里瓦爾油田(委內瑞拉)
1O5.卡諾利蒙油田(哥倫比亞)
非 洲
106.非洲含油氣區分布圖
1O7.奧季拉—納福拉油田(利比亞)
108.布阿提茲爾油田(利比亞)
109.札爾澤坦油田(阿爾及利亞)
110.哈西·邁薩烏德油田(阿爾及利亞)
澳 洲
111.澳洲大洋洲含油氣區分布圖
112.巴羅島油田(澳大利亞)
113.弗朗德爾油田(澳大利亞)
參考文獻
附錄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俄羅斯石油工業正處在一個複雜的發展階段。1988年以前,是前蘇聯主要是俄羅斯石油工業的全盛剛代,1950年全蘇聯原油產量只有38×106t,而到1988年則達到6.24×10st。自1989年開始,俄羅斯原油產量逐年下降,1993年下降到3.57×108t(1988年產油5.68×108t)。發生這種狀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個原因是儲量的品位顯著變差,現在探明未動用儲量的70 %屬於難開採儲量,單井日產只有5~10t。第二個原因是經濟體制的轉變,石油工業投資急劇減少,不僅新油氣田的勘探處於停頓狀況,而且油田開發缺乏維護和設備,停產油井達3萬多口。
此外,主要產油區含水率上升很快。1976年原油含水平均值為50%,而到1993年已達到80%。近年來,大批生產井停產,大批註水井停注,油田開發關係統遭到破壞,原因是毫無節制的隨意停產和停注。在這種不按科學辦事的情況下,有些油田停止注水後,不能對油層保持壓力增加動力;而在有些油田上由於油井停產,無法控制油層水淹狀況,從而油層采出程度降低。大部分剩餘儲量處於死油區,不能進行開發,理所當然,其後果是原油產量下降,可采儲量減少。
認真分析俄羅斯油田開發歷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4~1945年):這一時期最主要的特點是伏爾加烏拉爾大油氣區投入開發,先後有一批巨型油田投產,而且這批油田均為高產油田。這批油田投產的順序是1944年杜瑪茲油田,1948年羅馬什金諾油田,1952年穆漢諾沃油田,1955年什卡波沃油田,1956年巴甫雷油田,1957年邦立什油田,1958年阿爾蘭和葉爾赫夫油田,1968年庫列紹夫油田等。一共8個大油田先後投產,都採用了邊外注水和邊內切割注水的開發方法。這個時期的突出特點是產油增長速度非常快,1950年產油38×106t,1965年已達到2.43×108t。與此相適應,注水量增加也非常快,1950年注水量為9×10 6m3,1965年已增加到3.29×108m3。原油含水卻下降了下來,1950年為66%,1965年下降為38.6%。
大規模注水,使得井網有可能變稀很多。原先20ha/井,後來變為56ha/井。主要的布井原則是在兩排切翻注水井之間,布置5~7排生產井。後來,蘇聯人認為這個時期是石油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原油成本只有良3~3盧布/t。但是應該說,當時對注水方法的效果說得太過頭了,第一批油田的開發設計已暴露出了以下不足之處。
①將若干層合併為一層,計算中認為以後可以用一套設備同時分采若干層,這一點沒有行得通。
②利用純油區的油井開採寬度很大的油水過渡帶的構想證實是辦不到的。
③起初的開發方案中提出,油田中某些含油區塊的中心部位的油藏暫不開發,而在其周圍的含油區塊中加密井網開採。實踐證明,這樣的開發方案是不現實的,特別是油層為帶狀非均質的情況下。
④認為自噴採油是主要的開採方法,對機械採油的作用估計不足,最後導致開採含水原油時的種種困難。
⑤對稀井網的作用(40~72ha/井)評價過高。
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在油田開發的理論和實踐中都克服了上述五個方面的缺點與不足。
第二階段(1966~1980年):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仍和第一個階段一樣,原油產量大幅度增長。不僅伏爾加烏拉爾油區大量鑽開發井開採,而且西西伯利亞大油氣區投入開發。從1964年開始,一批巨型油田投產,以1964年到1973年先後有10個新油田投入開發。這就是1964年米吉昂油田、烏斯特-巴雷克油田、三湖油田、西蘇爾古特油田,1965年瓦金油田、1967年普拉甫金油田,1969年薩馬特洛爾油田,1970年馬蒙托夫油臣,1973年費德羅夫油田、阿甘油田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