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第9冊):古代國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全世界範圍內全面論述古代國家起源問題,需要進行大量的細緻研究,需要對各種個案進行具體的分析。將以七個國家和地區,即古代兩河流域、埃及、中國、印度、希臘、羅馬和日本為案例,論述古代國家起源的過程。另外,還重視對上古社會的描述,展示了世界各地區先民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他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組織,從而將古代國家的產生放在一個更廣闊的背景下來進行觀察。希望這些研究能夠對我國學術界的國家起源研究有所幫助。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歷史:古代國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 作者:徐建新 等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0051879
- 外文名: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tates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479頁
- 開本:3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第9冊古代國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精)》由徐建新主編,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並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於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採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於,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迴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本書採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於,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迴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古代西亞地區國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第一節/古代西亞地區國家的起源
第二節/最早的國家形式——蘇美爾城邦
第三節/阿卡德專制王國的形成
第四節/烏爾第三王朝專制統治的特點
第五節/古巴比倫時期中央集權國家的確立和
發展
第2章古代埃及早期國家的形成
第一節/前王朝文化的演進與文明的形成
第二節/埃及早期國家的起源
第三節/埃及城市與城市國家的形成
第四節/城市國家向統一王國的發展
第五節/埃及古王國——專制主義統一王國的確立
第3章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和初期發展
第一節/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
第二節/夏王朝的建立——中國古代國家的誕生
第三節/商周時期中國古代國家的發展與成熟
第4章古代印度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印度遠古的國家起源:印度河文明
第二節/恆河流域國家形成的契機:從吠陀世繫結構到種姓等級制度
第三節/吠陀社會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出現
第四節/從世系轉向國家的形態:君主國與共和國
第五節/恆河流域國家產生時期多樣的意識形態
第六節/恆河流域早期國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5章古代希臘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青銅時代希臘國家的起源
第二節/荷馬社會城邦的萌芽
第三節/古風時代:城邦之形成
第6章古代羅馬早期國家的產生
第一節/羅馬起源傳說及早期歷史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節/羅馬的起源:從傳說到考古發現
第三節/羅馬早期國家的形成
第7章日本古代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石器時代的日本社會
第二節/原始社會的解體與政治權力的產生
第三節/從古代日本統一王權的出現到早期國
家的形成
主要參考書目
重要名詞索引
第1章古代西亞地區國家的起源和早期發展
第一節/古代西亞地區國家的起源
第二節/最早的國家形式——蘇美爾城邦
第三節/阿卡德專制王國的形成
第四節/烏爾第三王朝專制統治的特點
第五節/古巴比倫時期中央集權國家的確立和
發展
第2章古代埃及早期國家的形成
第一節/前王朝文化的演進與文明的形成
第二節/埃及早期國家的起源
第三節/埃及城市與城市國家的形成
第四節/城市國家向統一王國的發展
第五節/埃及古王國——專制主義統一王國的確立
第3章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和初期發展
第一節/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
第二節/夏王朝的建立——中國古代國家的誕生
第三節/商周時期中國古代國家的發展與成熟
第4章古代印度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印度遠古的國家起源:印度河文明
第二節/恆河流域國家形成的契機:從吠陀世繫結構到種姓等級制度
第三節/吠陀社會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的出現
第四節/從世系轉向國家的形態:君主國與共和國
第五節/恆河流域國家產生時期多樣的意識形態
第六節/恆河流域早期國家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5章古代希臘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青銅時代希臘國家的起源
第二節/荷馬社會城邦的萌芽
第三節/古風時代:城邦之形成
第6章古代羅馬早期國家的產生
第一節/羅馬起源傳說及早期歷史的真實性問題
第二節/羅馬的起源:從傳說到考古發現
第三節/羅馬早期國家的形成
第7章日本古代國家的起源
第一節/石器時代的日本社會
第二節/原始社會的解體與政治權力的產生
第三節/從古代日本統一王權的出現到早期國
家的形成
主要參考書目
重要名詞索引
序言
多卷本《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專題研究與編年相結合的世界通史類著作。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力求通過對複雜的世界歷史進程的系統研究,特別是通過對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探討,再現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科學回答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揭示人類歷史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並在此基礎上,概括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有多種“世界通史”問世。如英國《劍橋古代史》12卷、《劍橋中世紀史》8卷、《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4卷;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史學家G.巴勒克拉夫、美國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W.H.麥克尼爾等人對“全球史觀”的探討,促進了歐美史學中的“世界史”重構潮流的發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響的著作相繼問世。這些著述雖然各有特點,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歷史學家在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及史學理論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已經逝去的“過去”進行包括價值判斷在內的歷史選擇的結果。
在我國,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吳於廑教授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吳於廑、齊世榮教授受國家教委委託,主編了6卷本的《世界史》,並在1994年問世,以後又有齊世榮主編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通史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全面理解、運用唯物史觀,克服學術研究中的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傾向、重視生產力發展歷史的研究、克服“西歐中心論”的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大批外交檔案及各類原始文獻解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體系、全球史觀、總體史學、敘述史和問題史學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使我國的世界史研究,特別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從當代中國世界史研究發展的實際,還是從改革開放的中國迫切要求對世界歷史的深入了解來看,中國學者撰寫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學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得到較大發展。整個世界史研究的進步,特別是對史學自身發展中的理論問題和人類歷史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爭鳴,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在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的準備和科研隊伍的培養上為撰寫新的《世界通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並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於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採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於,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迴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在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時,我們強調新穎的研究視角、廣闊的歷史視野和多層面的理論描述。它是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在廣泛汲取歷代中外學者世界史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追蹤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對世界歷史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從時代的角度,回答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充分發揮世界史學科的科學認識功能和社會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歷史脈絡,但不是編年體式的歷史過程的敘述,而是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探討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本質內容及內在聯繫,重視理論認識、理論分析和理論概括。鑒於本課題從世界歷史的廣闊背景下,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在時間跨度還是在空間分布上,都比以往同類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傳統的史學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重視使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比較方法,等等。跨學科方法是對傳統史學方法的補充和完善,是高質量撰寫本著作的重要保證之一。
多卷本《世界歷史》由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係、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等8卷38冊組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高等學校世界史學者們集體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蓋世界歷史上的一切問題、窮極歷史認識的真理,並做出最後的結論。這部多卷本《世界歷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本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學者們在課題立項、研究和撰寫過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本著作還得到齊世榮、劉家和、龐卓恆、何芳川等知名歷史學家的學術指導。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幫助,我們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世界歷史》編委會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於世界歷史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進一步加強中國世界史學學科的建設,加強中外世界史學者的學術交流,並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世界歷史》總編委會
2010年5月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有多種“世界通史”問世。如英國《劍橋古代史》12卷、《劍橋中世紀史》8卷、《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4卷;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史學家G.巴勒克拉夫、美國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W.H.麥克尼爾等人對“全球史觀”的探討,促進了歐美史學中的“世界史”重構潮流的發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響的著作相繼問世。這些著述雖然各有特點,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歷史學家在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及史學理論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已經逝去的“過去”進行包括價值判斷在內的歷史選擇的結果。
在我國,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吳於廑教授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吳於廑、齊世榮教授受國家教委委託,主編了6卷本的《世界史》,並在1994年問世,以後又有齊世榮主編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通史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全面理解、運用唯物史觀,克服學術研究中的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傾向、重視生產力發展歷史的研究、克服“西歐中心論”的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大批外交檔案及各類原始文獻解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體系、全球史觀、總體史學、敘述史和問題史學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使我國的世界史研究,特別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從當代中國世界史研究發展的實際,還是從改革開放的中國迫切要求對世界歷史的深入了解來看,中國學者撰寫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學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得到較大發展。整個世界史研究的進步,特別是對史學自身發展中的理論問題和人類歷史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爭鳴,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在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的準備和科研隊伍的培養上為撰寫新的《世界通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並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於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採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於,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迴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在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時,我們強調新穎的研究視角、廣闊的歷史視野和多層面的理論描述。它是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在廣泛汲取歷代中外學者世界史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追蹤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對世界歷史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從時代的角度,回答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充分發揮世界史學科的科學認識功能和社會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歷史脈絡,但不是編年體式的歷史過程的敘述,而是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探討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本質內容及內在聯繫,重視理論認識、理論分析和理論概括。鑒於本課題從世界歷史的廣闊背景下,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在時間跨度還是在空間分布上,都比以往同類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傳統的史學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重視使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比較方法,等等。跨學科方法是對傳統史學方法的補充和完善,是高質量撰寫本著作的重要保證之一。
多卷本《世界歷史》由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係、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等8卷38冊組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高等學校世界史學者們集體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蓋世界歷史上的一切問題、窮極歷史認識的真理,並做出最後的結論。這部多卷本《世界歷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本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學者們在課題立項、研究和撰寫過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本著作還得到齊世榮、劉家和、龐卓恆、何芳川等知名歷史學家的學術指導。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幫助,我們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世界歷史》編委會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於世界歷史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進一步加強中國世界史學學科的建設,加強中外世界史學者的學術交流,並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世界歷史》總編委會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