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發展
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uclear OPerators,WANO)。
1979年3月28日的美國三哩島事故,特別是1986年4月26日的前蘇聯
車諾比災難性事故,嚴重扭曲了核電的形象,動搖了公眾對核電的信任感。有識之士一致認為核事故的影響是沒有國界的。因此,無論是哪家核電站,都有責任保證其核電站安全可靠的運行,而整個核電界則有共同的責任來不斷地改善核電站的安全可靠性。
在美國核動力運行研究所(INPO)和國際電力生產和配電者協會(UNIPEDE)的大力支持下,由英國中央電力管理局主席馬歇爾爵士倡議,於1989年5月15日在莫斯科成立了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這一世界性組織。
目前,WANO下轄4個區域中心,1個辦公室,即莫斯科,東京,巴黎,亞特蘭大中心和倫敦辦公室,倫敦辦公室由原來的倫敦協調中心升級而成,其組織機構如下圖1所示。為了順應中國地區迅速發展的核電形勢,於2012年在香港開設了倫敦辦公室香港辦事機構。
WANO組織的特點,它是一個將核安全和卓越的運行業績作為首要目標的,非盈利性的,非政府組織。它的非官方性是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重要區別。
組織章程
任何核電廠營運者只要遵從WANO的使命並向WANO作出承諾就可以加入WANO。每個WANO會員都有權指定一名正式代表和若干名觀察員參加大會。大會每年召開一次年度大會,每兩年選舉一位WANO會長為雙年度大會服務。WANO理事會管理WANO的活動,由八到九名有表決權的理事組成。倫敦辦公室必須接受WANO理事會的領導。倫敦辦公室主要職能是在工作協調和高效聯繫方面幫助地區中心完成WANO的使命。理事會必須為地區中心任命一名主任。主任是理事會的無表決權的理事。為了實現WANO的使命,每個地區中心必須保持與協調中心和其他地區中心的密切聯繫。地區中心還必須促進地區會員之間的有效聯繫。
組織目標
WANO組織的使命:通過相互協助、信息交流和良好實踐推廣等活動來評估、比較和改進電廠的業績,並最終提高全球核電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WANO理事會制定了長期目標,即:加強WANO的運行經驗計畫,使它成為WANO會員之間運行經驗信息和服務的主要來源;作為提高核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促進和發展WANO同行審議計畫;制訂和管理WANO業績指標,使核電廠能夠確定有意義的目標和衡量進展;發展分享最佳實踐的手段和為會員解決已知業績問題提供幫助;支持核電廠工作人員的專業和技術發展;提高WANO內部的聯繫能力,以加強核電廠之間關於安全性和可靠性的信息交流;加強每個地區實現上述目標的能力和資源。
性能指標
WANO組織成立後,立即制定了以下幾個指標供各成員電站使用,對標,以提升管理水平和業績:
1. 機組能力因子(unit capability factor)
2. 非計畫能力損失因子(unplanned capability loss factor)
3. 強迫損失率(forced loss rate)
4. 集體輻照劑量(collective radiation exposure)
5. 7000小時非計畫緊急停堆數(unplanned scrams per 7,000 hours critical)
6. 安全系統性能(safety system performance),包括高壓安注系統性能(SP1)、輔助給水系統性能(SP2)和應急交流電系統性能(SP5)
7.燃料可靠性(fuel reliability)
8.化學指標(chemical performance)
9. 電網相關損失率(grid-related loss factor)
10. 工業安全事故率(industrial safety accident rate)
11. 承包商工業安全事故率( contractor industrial safety accident rate)
主持活動
該組織每兩年頒發一次"卓越貢獻獎",以表彰各國在和平利用核能(商運
核電站)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此前,獲得表彰的主要是歐美國家核電界人士。
中廣核集團原董事長
昝雲龍在2010年世界核電營運者協會(WANO)雙年會上,獲頒"卓越貢獻獎",成為我國首個獲該殊榮的核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