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文庫037:悲慘世界

世界文學文庫037:悲慘世界

主人公冉阿讓原是個誠實的工人,一直幫助窮困的姐姐撫養七個可憐的孩子,有年冬天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獄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在他出獄後,重回社會,卻又飽受社會的歧視。他在米里哀主教家借宿的時候,偷走了主教的銀餐具,在逃跑途中再次被捕,但米里哀主教寬恕了他。從此他隱姓埋名,默默幫助窮苦的人們。他還收養了孤兒珂賽特,把她當親生女兒一樣照顧。但沙威爾警長一直跟蹤他,想方設法要查出他的真實身份以便逮捕他。一次次陷入困境的他最終命運會如何呢?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文庫037:悲慘世界
  • 作者:雨果 (Hugo V.)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1170頁
  • 開本:32
  • 外文名:les misérables
  • 譯者:李玉民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22537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雨果一生追隨時代步伐前進,是法國文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也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
《悲慘世界》是雨果人道主義思想的完美展現,堪稱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在雨果去世後100多年來,法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一直緬懷這位偉大的法國文化先驅者

作者簡介

維克多·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作家,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其代表作品有《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海上勞工》等。

媒體推薦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惟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
——羅曼·羅蘭

我當時所讀到的《悲慘世界》雖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強勁無比,以文學價值而言,遠遠在大仲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學風格與價值的高下,即使對於當時我這個沒有多大見識的少年人,其間的對比也是十分明顯的。
——金庸

《悲慘世界》的卷首上印著一句話:"只要這土地上有著無知和悲慘,像本書一樣性質的書就不無裨益。"雨果的文學熱情,與那些隱匿於自己個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著近乎獨語的、令人費解的語言文字的所謂現代作家的"高雅矜貴"的氣派絕然無緣。20世紀被喚做"戰爭的世紀",持續不斷的悲慘與殺戮,不正是因為失去了照亮全人類的"人性之光"嗎?在這個意義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讀再讀、長讀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圖書目錄

《文學文庫037:悲慘世界(上)》目錄:
譯序
作者序
第一部芳汀
第一卷正義者
第二卷沉淪
第三卷一八一七年
第四卷寄放,有時便是斷送
第五卷下坡路
第六卷沙威
第七卷尚馬秋案件
第八卷禍及
第二部珂賽特
第一卷滑鐵盧
第二卷洛里翁戰艦
第三卷履行對死者的諾言
第四卷戈爾博老屋
第五卷夜獵狗群寂無聲
第六卷小皮克普斯
第七卷題外話
第八卷墓地來者不拒
第三部馬呂斯
第一卷從其原子看巴黎
第二卷大紳士
第三卷外祖和外孫
第四卷ABC朋友會
第五卷苦難的妙處
第六卷雙星會
第七卷咪老闆
《文學文庫037:悲慘世界(下)》目錄:
第八卷壞窮人
第四部普呂梅街牧歌和聖德尼街史詩
第一卷幾頁歷史
第二卷愛波妮
第三卷普呂梅街的宅院
第四卷人助也許是天助
第五卷結局不像開端
第六卷小伽弗洛什
第七卷黑話
第八卷銷魂和憂傷
第九卷他們去哪裡
第十卷一八三二年六月五日
第十一卷原子同風暴稱兄道弟
第十二卷科林斯
第十三卷馬呂斯走進黑暗
第十四卷絕望的壯舉
第十五卷武人街
第五部冉阿讓
第一卷四堵牆中的戰爭
第二卷利維坦的肚腸
第三卷出污泥而不染
第四卷沙威出了軌
第五卷祖孫倆
第六卷不眠之夜
第七卷最後一口苦酒
第八卷人生苦短暮晚時
第九卷最終的黑暗,最終的曙光

序言

譯序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在文學界和藝術界的所有偉人中,他是唯一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的偉人。”這是羅曼·羅蘭對雨果的評價。青少年時期的羅蘭保存了一期《堂·吉訶德》畫報,上面有一幅“老俄耳甫斯”彩畫:蒼蒼白髮罩著光環,他正撫弄著豎琴,為苦難的民眾引吭高歌。《悲慘世界》的作者留下的這副形象,也許是大眾更樂意接受的。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又厚又重,讀《約翰·克里斯托夫》,或者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上,而是壓在心頭,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厚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深重的書,都能當得起這“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能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
歷時三十餘年,從一八二八年起構思,到一八四五年動筆創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終於寫完全書,真是鬼使神差,這在雨果的小說創作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部小說的創作動機,來自這樣一件事實:一八一年,一個名叫彼埃爾·莫的窮苦農民,因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五年苦役,刑滿釋放後,持黃色身份證討生活又處處碰壁。一八二八年,雨果開始蒐集有關米奧利斯主教及其家庭的資料,醞釀寫一個釋放的苦役犯受聖徒式的主教感化而棄惡從善的故事。在一八二九年和一八三年間,他還大量蒐集有關黑玻璃製造業的材料,這便是冉阿讓到海濱蒙特伊,化名為馬德蘭先生,從苦役犯變成企業家,開辦工廠並發跡的由來。此外,他還參觀了布雷斯特和土倫的苦役犯監獄,在街頭目睹了類似芳汀受辱的場面。
到了一八三二年,這部小說的構思已相當明確,而且,他在蒐集素材的基礎上,寫了《死囚末日記》(1830)、《克洛德·格》(1834)等長篇小說,揭露使人走上犯罪道路的社會現實,並嚴厲譴責司法制度的不公正。此外,他還發表了紀念碑式的作品《巴黎聖母院》(1831),以及許多詩歌與戲劇,獨獨沒有動手寫壓在他心頭的這部作品。醞釀了二十年之久,直到一八四五年十一月,雨果才終於開始創作,同時還繼續增加材料,豐富內容,順利寫完第一部,定名為《苦難》。書稿已寫出將近五分之四,不料雨果又捲入政治旋渦,於一八四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停止創作,一擱置又是十二年。《苦難》一書遭逢苦難的命運,在胎兒期也要隨作者流亡了。
設使雨果也像創作其他小說那樣,構思一明確便動筆,那么以他的文學天才,他一定能繼《巴黎聖母院》之後,又有一部姊妹篇問世了。或者在一八四八年書稿寫出五分之四的時候,再一鼓作氣完成,那么在雨果的著作表中,便多了一部懲惡勸善的力作;雖然出自雨果之手,也能算上一部名篇,但是在世界文學寶庫里,就很可能少了一部屈指可數的稱得上厚重的鴻篇巨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