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文庫:巴黎聖母院(插圖本珍藏版)》內容簡介:吉普賽少女愛斯美臘達在街頭賣藝,聖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德欲占為己有。後發現她另有情人,又刺殺她的情人並嫁禍於她,致使她被判死刑。相貌奇醜、對她充滿愛慕和謙卑之情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把她救到聖母院避難。弗洛德把她劫出,威逼她屈從於他的獸慾。遭到拒絕後,弗洛德把她交給官兵,在聖母院樓上看著她被絞死。卡西莫多在絕望中憤怒地把撫養他長大的弗洛德推下頂樓,活活摔死。自己則到鷹山地穴摟住愛斯美臘達的屍體,與她死在一起,完成了“婚禮”。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文學文庫:巴黎聖母院
- 作者:雨果(Hugo V.)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頁數:370頁
- 開本:32
- 定價:19.00
- 外文名:Notre-Dame De Paris
- 譯者:李玉民
- 出版日期:2011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225100, 7540225106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雨果(Hugo V.) 譯者:李玉民
圖書目錄
001 並立的兩座豐碑
001 原序
002 勘定本說明
001 第一卷
040 第二卷
078 第三卷
101 第四卷
119 第五卷
138 第六卷
172 第七卷
222 第八卷
260 第九卷
284 第十卷
338 第十一卷
001 原序
002 勘定本說明
001 第一卷
040 第二卷
078 第三卷
101 第四卷
119 第五卷
138 第六卷
172 第七卷
222 第八卷
260 第九卷
284 第十卷
338 第十一卷
序言
並立的兩座豐碑
雨果出入人世二百餘年,被譽為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戲劇家、偉大的小說家、偉大的散文家、偉大的批評家等等,然而,哪一種頭銜,都不足以涵括雨果的整體。如果一定要找出一種來,我倒認為思考者(思想家)或許堪當此任。
雨果不是一位創建學說的思想家,而是人類命運的思考者。
雨果的詩文,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無不浸透了思考。而千種萬種的思考,最深沉、最宏大、最波瀾壯闊的,要算他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了。
思考人類的命運,主要體現在他創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的過程中,換言之,這三部長篇小說,正是他思考人類命運的記錄。
雨果由《巴黎聖母院》(1831)開宗明義,繼由《悲慘世界》(1845—1861)淋漓演釋,終以《海上勞工》(1866)重彩結幕,歷時三十餘年,才算完成“人類命運三部曲”。
完成這三部曲,這三大部傑作,雨果就無愧於人類命運思考者的稱號了。
三部曲分別從宗教、社會、自然三個角度,來演釋沉重壓在人類頭上的三重命運,即有史以來人類所承受的教理(迷信)的命數、法律(偏見)的命數、自然(事物)的命數。
宗教、社會、自然,這三種主要的異己力量,是人類既需要又與之抗爭的對象,因而也就成為“人生的神秘苦難”的根源。
雨果作為人類命運的思考者,探根溯源,從深層意義上表現了人類在自身的發展史中,與宗教、法律、自然所產生的矛盾這樣永恆性命題。因此,構成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也就成為世界文庫的不朽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兩部傑作,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構思的;但是,《悲慘世界》從醞釀到出版,延宕三十餘年;而《巴黎聖母院》的創作雖小有波折,時逢七月革命,小說的研究材料和筆記全部散失,但雨果只用了五個月時間,一氣呵成,顯示出他的天才與勤奮。
雨果以其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和文學創新者的胸懷,偏愛宏偉和壯麗,而巴黎聖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壯美的建築,兩者自然一拍即合。雨果打算寫一部氣勢宏偉的歷史小說,一開始醞釀,就決定以這座大教堂為中心,講述一段奇異的故事。
在雨果的筆下,巴黎聖母院絕不是一個完備的、定型並能歸類的建築:它不再是羅曼式的,但還不是哥德式教堂,因而成為集萬形於一身的神奇之體,成為令人景仰的科學和藝術的豐碑。一八三一年,《巴黎聖母院》一經出版,它又成為文學的豐碑了。於是,這座大教堂和這部小說就聯結在一起,兩座豐碑就並肩而立,再也分不開了。
有了這部小說,巴黎聖母院在城心島上亭亭玉立,儀態萬方,不僅多了幾分風采,還增添了一顆靈魂。
筆者在歐洲參觀過數十座大教堂,都各具風采,有的甚至顯得還要宏偉高大,還要華麗美觀,但總是作為建築藝術來欣賞。然而,惟獨見到巴黎聖母院,哪管只是在它的廣場走過,哪管遠遠望見它的雄姿儷影,筆者也不免怦然心動,有種異樣的感覺,腦海重又浮現聖母院樓頂平台的夜景:
吉卜賽姑娘愛絲美拉達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鐘人卡西魔多則遠遠地欣賞這美妙的一對;另外還有一副目光在追隨著姑娘,那是從密修室小視窗射出來的,淫蕩而兇狠,密修室里幽靈似的主教代理弗羅洛正在窺視;教堂前的廣場上跑過一匹高頭大馬,那騎衛隊長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賽姑娘的呼喚,向站在陽台上的一位貴族小姐致敬……
繼而,廣場上一片火光,丐幫男女老少為救小妹子愛絲美拉達,開始攻打聖母院;可是,卡西魔多不知是友,誤以為敵,獨自挺身出來保衛吉卜賽姑娘,從教堂上投下樑木石塊,還熔化了鉛水傾瀉下來;在熊熊的火光中,廊柱的石雕惡獸魔怪似乎全活了,紛紛助戰……
以這大教堂為中心舞台,出現一幕幕驚心動魄、變幻莫測的場面,就是在演釋聖母院牆壁上刻的那個神秘的希臘詞“命運”,並將所有這些人物鎖到命運的鐵鏈上。聖母院也好像有了靈魂,有了生命,以天神巨人的身軀,投入人世間這場大混戰。
中世紀的宗教黑暗統治,正是鎖住入的命運的鐵鏈,而人同教會勢力,同狹隘思想相抗爭,便釀成大大小小的悲劇。這些悲劇組成的十五世紀巴黎的社會畫面,由雨果的天才想像和創作,從湮沒的久遠年代,更加鮮明而生動地顯現出來。
雨果早在二十一歲時就講過:“在瓦爾特·司各特的風景如畫的散文體小說之後,仍有可能創作出另一類型的小說。這種小說既是戲劇,又是史詩;既風景如畫,又詩意盎然;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理想主義的;既逼真,又壯麗;它把瓦爾特·司各特和荷馬融為一體。”這種看似誇大其詞的預言,幾年後便由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實現了。
正如作者所預言的那樣,《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
這部小說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塑造的一個個人物,都是那么獨特,具有十五世紀巴黎風俗的鮮明色彩,都可以用“奇異”兩個字來概括。推選醜大王的狂歡節,奇蹟宮丐幫的夜生活,落魄詩人格蘭古瓦的摔罐成親,聾子法官開庭製造冤案,敲鐘人飛身救美女,行刑場上母女重逢又死別,卡西魔多的復仇與殉情,這些場面,雖不如丐幫攻打聖母院那樣壯觀,但是同樣奇異,有的也同樣驚心動魄,催入淚下。
書中人物雖然生活在十五世紀,一個個卻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的純真美麗的姑娘愛絲美拉達、殘疾醜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入面獸心又陰險毒辣的宗教鷹犬弗羅洛、失去愛女而隱修的香花歌樂女、手揮長柄大鐮橫掃羽林軍的花子王克洛班,等等,他們的身世和經歷都十分奇異,卻又像史詩中人物,比真人實事更鮮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種魔力。
不過,書中最奇異的人物,還是無與倫比的巴黎聖母院。她既衰老又年輕,既突兀又神秘;她是卡西魔多的搖籃和母親,又是弗羅洛策劃陰謀的巢穴;她是愛絲美拉達的避難所,又是丐幫攻打的妖魔;她是萬眾敬畏的聖堂,又是蹂躪萬眾命運的宮殿。她的靈魂是善還是惡,總與芸芸眾生息息相關……
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小說也改變了這座大教堂的命運。巴黎聖母院的名氣遠遠超過所有教堂,大半功勞應當歸於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許多遊客都是讀過小說,或者通過不同途徑知道這個故事,才慕名去參觀巴黎聖母院的,這是物以文傳的絕好例證。
雨果由一八○二年出生至一八八五年去世,八十三年的歷程從帝國走到共和。在給雨果舉行國葬的時候,卡西魔多似乎又飛身登上鐘樓,趴到大鐘瑪麗的身上拚命搖擺: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格外哀婉,同自動送葬的二百萬民眾的‘‘雨果萬歲”的呼聲匯成奇妙的哀樂。一聲聲的鐘鳴,所表達的何止是沉痛,還隱隱含有遺憾。巴黎聖母院望著雨果的柩車駛向塞納河左岸,安葬到先賢祠,她心中何嘗不在想:“雨果啊雨果,葬在先賢祠,固然是一種殊榮,但是,你在我這裡長眠,才真正死得其所!”
《巴黎聖母院》於一九九一年譯出,納入《雨果文集》中,又選入《雨果精選集》中,後又出了四五種單行本,早該修訂一下了。這次趁再版之機所作的修訂,仍失之倉促。世界文學名著的中譯本,十餘年校訂一次不為過,最好請高手操作,自我很難超越。好的中譯本和外國名著,應是譯者的文學創作,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讀下去。
李玉民
二○○四年三月十八日於北京花園村
雨果出入人世二百餘年,被譽為偉大的詩人、偉大的戲劇家、偉大的小說家、偉大的散文家、偉大的批評家等等,然而,哪一種頭銜,都不足以涵括雨果的整體。如果一定要找出一種來,我倒認為思考者(思想家)或許堪當此任。
雨果不是一位創建學說的思想家,而是人類命運的思考者。
雨果的詩文,一字一句,一段一章,無不浸透了思考。而千種萬種的思考,最深沉、最宏大、最波瀾壯闊的,要算他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了。
思考人類的命運,主要體現在他創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的過程中,換言之,這三部長篇小說,正是他思考人類命運的記錄。
雨果由《巴黎聖母院》(1831)開宗明義,繼由《悲慘世界》(1845—1861)淋漓演釋,終以《海上勞工》(1866)重彩結幕,歷時三十餘年,才算完成“人類命運三部曲”。
完成這三部曲,這三大部傑作,雨果就無愧於人類命運思考者的稱號了。
三部曲分別從宗教、社會、自然三個角度,來演釋沉重壓在人類頭上的三重命運,即有史以來人類所承受的教理(迷信)的命數、法律(偏見)的命數、自然(事物)的命數。
宗教、社會、自然,這三種主要的異己力量,是人類既需要又與之抗爭的對象,因而也就成為“人生的神秘苦難”的根源。
雨果作為人類命運的思考者,探根溯源,從深層意義上表現了人類在自身的發展史中,與宗教、法律、自然所產生的矛盾這樣永恆性命題。因此,構成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體系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海上勞工》,也就成為世界文庫的不朽傑作。
《巴黎聖母院》和《悲慘世界》兩部傑作,差不多是在同一個時期開始構思的;但是,《悲慘世界》從醞釀到出版,延宕三十餘年;而《巴黎聖母院》的創作雖小有波折,時逢七月革命,小說的研究材料和筆記全部散失,但雨果只用了五個月時間,一氣呵成,顯示出他的天才與勤奮。
雨果以其浪漫主義詩人的才情和文學創新者的胸懷,偏愛宏偉和壯麗,而巴黎聖母院又恰恰是一座巍峨壯美的建築,兩者自然一拍即合。雨果打算寫一部氣勢宏偉的歷史小說,一開始醞釀,就決定以這座大教堂為中心,講述一段奇異的故事。
在雨果的筆下,巴黎聖母院絕不是一個完備的、定型並能歸類的建築:它不再是羅曼式的,但還不是哥德式教堂,因而成為集萬形於一身的神奇之體,成為令人景仰的科學和藝術的豐碑。一八三一年,《巴黎聖母院》一經出版,它又成為文學的豐碑了。於是,這座大教堂和這部小說就聯結在一起,兩座豐碑就並肩而立,再也分不開了。
有了這部小說,巴黎聖母院在城心島上亭亭玉立,儀態萬方,不僅多了幾分風采,還增添了一顆靈魂。
筆者在歐洲參觀過數十座大教堂,都各具風采,有的甚至顯得還要宏偉高大,還要華麗美觀,但總是作為建築藝術來欣賞。然而,惟獨見到巴黎聖母院,哪管只是在它的廣場走過,哪管遠遠望見它的雄姿儷影,筆者也不免怦然心動,有種異樣的感覺,腦海重又浮現聖母院樓頂平台的夜景:
吉卜賽姑娘愛絲美拉達一身白衣裙,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鐘人卡西魔多則遠遠地欣賞這美妙的一對;另外還有一副目光在追隨著姑娘,那是從密修室小視窗射出來的,淫蕩而兇狠,密修室里幽靈似的主教代理弗羅洛正在窺視;教堂前的廣場上跑過一匹高頭大馬,那騎衛隊長浮比斯不理睬吉卜賽姑娘的呼喚,向站在陽台上的一位貴族小姐致敬……
繼而,廣場上一片火光,丐幫男女老少為救小妹子愛絲美拉達,開始攻打聖母院;可是,卡西魔多不知是友,誤以為敵,獨自挺身出來保衛吉卜賽姑娘,從教堂上投下樑木石塊,還熔化了鉛水傾瀉下來;在熊熊的火光中,廊柱的石雕惡獸魔怪似乎全活了,紛紛助戰……
以這大教堂為中心舞台,出現一幕幕驚心動魄、變幻莫測的場面,就是在演釋聖母院牆壁上刻的那個神秘的希臘詞“命運”,並將所有這些人物鎖到命運的鐵鏈上。聖母院也好像有了靈魂,有了生命,以天神巨人的身軀,投入人世間這場大混戰。
中世紀的宗教黑暗統治,正是鎖住入的命運的鐵鏈,而人同教會勢力,同狹隘思想相抗爭,便釀成大大小小的悲劇。這些悲劇組成的十五世紀巴黎的社會畫面,由雨果的天才想像和創作,從湮沒的久遠年代,更加鮮明而生動地顯現出來。
雨果早在二十一歲時就講過:“在瓦爾特·司各特的風景如畫的散文體小說之後,仍有可能創作出另一類型的小說。這種小說既是戲劇,又是史詩;既風景如畫,又詩意盎然;既是現實主義的,又是理想主義的;既逼真,又壯麗;它把瓦爾特·司各特和荷馬融為一體。”這種看似誇大其詞的預言,幾年後便由他的小說《巴黎聖母院》實現了。
正如作者所預言的那樣,《巴黎聖母院》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傑作。
這部小說講述的一個個故事,塑造的一個個人物,都是那么獨特,具有十五世紀巴黎風俗的鮮明色彩,都可以用“奇異”兩個字來概括。推選醜大王的狂歡節,奇蹟宮丐幫的夜生活,落魄詩人格蘭古瓦的摔罐成親,聾子法官開庭製造冤案,敲鐘人飛身救美女,行刑場上母女重逢又死別,卡西魔多的復仇與殉情,這些場面,雖不如丐幫攻打聖母院那樣壯觀,但是同樣奇異,有的也同樣驚心動魄,催入淚下。
書中人物雖然生活在十五世紀,一個個卻栩栩如生:人見人愛的純真美麗的姑娘愛絲美拉達、殘疾醜陋而心地善良的卡西魔多、入面獸心又陰險毒辣的宗教鷹犬弗羅洛、失去愛女而隱修的香花歌樂女、手揮長柄大鐮橫掃羽林軍的花子王克洛班,等等,他們的身世和經歷都十分奇異,卻又像史詩中人物,比真人實事更鮮明,具有令人信服的一種魔力。
不過,書中最奇異的人物,還是無與倫比的巴黎聖母院。她既衰老又年輕,既突兀又神秘;她是卡西魔多的搖籃和母親,又是弗羅洛策劃陰謀的巢穴;她是愛絲美拉達的避難所,又是丐幫攻打的妖魔;她是萬眾敬畏的聖堂,又是蹂躪萬眾命運的宮殿。她的靈魂是善還是惡,總與芸芸眾生息息相關……
毫不誇張地說,這部小說也改變了這座大教堂的命運。巴黎聖母院的名氣遠遠超過所有教堂,大半功勞應當歸於雨果的小說《巴黎聖母院》。許多遊客都是讀過小說,或者通過不同途徑知道這個故事,才慕名去參觀巴黎聖母院的,這是物以文傳的絕好例證。
雨果由一八○二年出生至一八八五年去世,八十三年的歷程從帝國走到共和。在給雨果舉行國葬的時候,卡西魔多似乎又飛身登上鐘樓,趴到大鐘瑪麗的身上拚命搖擺:巴黎聖母院的鐘聲格外哀婉,同自動送葬的二百萬民眾的‘‘雨果萬歲”的呼聲匯成奇妙的哀樂。一聲聲的鐘鳴,所表達的何止是沉痛,還隱隱含有遺憾。巴黎聖母院望著雨果的柩車駛向塞納河左岸,安葬到先賢祠,她心中何嘗不在想:“雨果啊雨果,葬在先賢祠,固然是一種殊榮,但是,你在我這裡長眠,才真正死得其所!”
《巴黎聖母院》於一九九一年譯出,納入《雨果文集》中,又選入《雨果精選集》中,後又出了四五種單行本,早該修訂一下了。這次趁再版之機所作的修訂,仍失之倉促。世界文學名著的中譯本,十餘年校訂一次不為過,最好請高手操作,自我很難超越。好的中譯本和外國名著,應是譯者的文學創作,能引起讀者的興趣讀下去。
李玉民
二○○四年三月十八日於北京花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