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

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

《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共六部分,包括:世界意識的萌發與中國外語教育的濫觴、世界意識的增強與中國外語教育的制度化(1901-1921)、世界意識的理性自覺與中國外語教育的民族化探索(1922-1949)、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總體評價等內容。該書以“世界化”與“民族性”為主體概念,探討了近代中國外語教育變遷與中國對外開放之間的相互關係。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
  • 定價:53.80元
  • 出版時間: 2009-4-1
  • 開本:16開
圖書,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

書 名: 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雙重變奏
作 者:粟高燕
ISBN: 9787802068292

內容簡介

外語教育是“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外語教育的發生,與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處在共時態的空間中。中國外語教育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對外開放、追求現代化的歷程。中國的外語教育在中國融入世界體系的歷史進程中起著極其特殊的作用,其發展變化不僅反映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折射出中國近代思想和社會的變遷。
本書旨在分析與探討世界化語境嬗變中的近代中國外語教育與近代中國對外開放之間的關係,而非純粹的外語教育史。本書的整體構架主要以時間順序為經,以外語教育的各個側面為緯,描述和探討近代中國的外語教育在不同時期、不同世界意識語境中的變化特點及其所傳遞的社會文化意義,藉以透析在中西文化關係中外語教育所體現的主體應對策略——世界性與民族性的辨證互動規律,從而揭示出外語教育與中西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勾畫出人們認識世界和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的歷史軌跡。
中國外語教育的興起與發展是西學東漸背景下官方倡導,民間參與,以學習西方科學知識,增強了解世界力度,提高與世界接軌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育運動。它的變遷發展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零星到系統、由保守到開放的過程,這也是一個國家門戶開放的過程,一個民族的思想開放過程,一個勇於直面世界、接納異己、表達自我的過程。世界與中國的相互關係始終是墊襯中國近代外語教育歷史的濃重底色。所以,近代中國外語教育在中國對外開放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發展史實是近代中國如何走向和融入世界的歷史。
本書分六個部分展開。緒論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緣起、研究價值、研究文獻綜述與研究不足分析、研究目標與創新、研究方法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對本書的寫作作一簡要交代與說明。第一章主要描述與分析濫觴時期外語教育作為近代國人特殊的“睜眼看世界”現象的思想動因及其具體表現(1862-1900)。其總特點表現為強民族性弱世界性:課程地位低於母語,外語教育規模小;在價值取向上表現為直接工具主義,即培養政治外交與商貿經濟所需要的普通譯人;在內容上以翻譯官文、商業用語為主,文化教育內容少;在方法上以語法翻譯法為主,重翻譯技巧訓練;外語還被迫作為其它學科的教學語言;此時的外語學人在文化邊緣的狹縫中職微言輕,事業道路上備嘗艱辛。總體而論,在國人世界化意識初步覺醒的背景下,外語教育表現為對於表層西方文化有所吸納,而對深層文化則是無知少涉,戒心的濃厚與底線的固守使得此時期外語教育的文化教育意識嚴重缺失,而急功近利的工具意識甚強,特別是與日本同時期的外語教育環境比較,國人的保守意識很強,體現出國人在世界化趨勢面前狹隘的民族主義文化認同傾向,因此外語教育的成就有限。但此時開辦外語教育畢竟是國人被迫走向世界的一種回應與選擇,是中國走向世界所邁出的關鍵性的一步,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繫。
第二章主要是敘述與分析制度化時期外語教育作為國人“主動走向世界”現象的思想動因及其具體表現(1901-1921)。其總特點表現為強世界性與弱民族性:外語教育成“熱”成“潮”,開始普及化、制度化,成為中學的必修課,高小的必選課,課程地位反而超過母語,教育價值取向上體現為間接的工具主義,即把外語教育作為學習西方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教育內容上表現為語言教育與西方文化知識教育的結合,特別是自然科學知識成為教學的主要內容;雙語教育迅速發展;教學方法從以語法翻譯法為主過渡為以閱讀教學為主;文化邊緣人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世界性特性更加突出。顯然,經歷了甲午戰爭及《馬關條約》,尤其是義和團運動和《辛丑條約》的刺激與盤剝之後,在“亡國滅種”的危局下,國人表現出強烈的西方文化認同。
第三章主要是敘述與分析民族化改革時期外語教育作為國人“主動改造世界”現象的思想動因及其具體表現(1922-1949)。其總特點體現為世界性與民族性的協同發展:外語與母語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漸處平衡;外語教育的價值取向為綜合化,具有了從工具主義向人文主義轉變的傾向;外語教育的內容呈現出生活性、交際性、民族性等新內涵,較好地體現了實際的語用環境,跨文化教育意識增強;外語教育的方法則傾向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產生了一些以直接法精神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方法;對殖民性質的外語教育進行了抵制與批判,顯示出可貴的民族精神。總之,經歷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前後兩次世界大戰,面對越來越強大的世界化勁力,國人的世界化意識里開始蘊涵和萌動理性自覺的成分,外語教育的世界性因素與民族性特性辨證互動,使得外語教育的跨文化交往性質得以凸顯。這是外語教育對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化趨勢的合理應對與促進,體現了國人理性的多元文化認同傾向。
第四章的任務是分析和總結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主要特點、社會功能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餘論部分主要論及近代外語教育的歷史事實對我們的六點啟示。六點啟示也權作本書研究的幾點結論:世界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是外語教育的基本品格,發展外語教育應樹立開放的民族主義文化認同取向;反對文化帝國主義與全盤西化依然是當代外語教育的重要任務;外語教育的本質屬性實乃一種跨文化素質教育;中外文化同構是外語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從“權利”到“資源”是我國外語教育政策制定的意識導向;加強民族文化認同視野下的外語教育研究。

編輯推薦

《光明學術文庫》是“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該出版工程採取“媒體發動,學界審評,光明出版,社會館藏”的形式,常年徵集、精選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優秀原創學術成果,及時向社會傳播我國哲學料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發現、新進展,推動我國社會科學繁榮和發展。
《光明學術文庫》將秉承光明日報“理論前沿型、學術探索型、知識密集型”的傳統風格,精心編校、精心出版,充分發揮《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宣傳優勢,宣傳推廣這項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工程,力爭使之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具有權威性的學術著作品牌。

作者簡介

粟高燕,女,侗族,1968年10月生,湖南會同人,教育學博士,浙江省台州學院教師。先後求學於湖南省吉首大學、廣西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現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與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參編學術著作一部,主持或參與省市級教育科研課題多項,曾獲浙江省高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

圖書目錄

表格索引
導論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的價值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現狀及其不足
五、研究的創新之處
六、理論範式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意識的萌發與中國外語教育的濫觴(1862-1900)
第一節 “天下”秩序的瓦解與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緣起
一、變化世界中的歷史:由中心到邊陲
二、“天朝上國”優越感的式微與世界意識的萌芽
三、外語教育思潮的興起
第二節 濫觴時期外語教育的具體實施
一、直接工具的價值取向:外語課程的設定
二、詞法與文法並重:外語教科書的編寫
三、語法翻譯與雙語教學:外語教學實施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世界化進程初期的中日外語教育比較
一、中日外語教育的受重視程度比較
二、中日外語教育的價值取向比較
三、中日早期外語學人的社會地位比較
第四節 弱世界性一強民族性:濫觴時期外語教育評說
一、徘徊於“夷文”與“方言”之間:“外語”指稱中的民族主義情愫
二、外語教育思想者多重人格中的“強民族性”
三、外語學人命運中體現的“強民族性”
四、外語課程、教材、教法中的“強民族性”
五、狹隘的民族主義:關於外語教育“強民族性”的制約因素分析
第二章 世界意識的增強與中國外語教育的制度化(1901-1921)
第一節 以西為是:外語教育制度化的歷史文化語境
一、過渡時代:一個向西方學習的新紀元
二、天演之聲:嚴復的外語教育思想與西學傳播
第二節 外語課程的制度化變遷
一、外語課程設定的基本脈絡
二、外語課程標準的世界性目標:跨文化教育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三、外語課程實施狀況:對制度的遵循-疏離
第三節 外語教科書的制度化探索
一、外語教科書編寫制度的確立:民編部審相結合
二、外語教科書的出版與使用
三、外語教科書的制度化及其世界圖景的建構
第四節 跨文化價值取向下的外語教學
一、會話交際教學與語法翻譯教學的有機結合
二、閱讀教學與語法翻譯教學的相互滲透
第五節 強世界性一弱民族性:制度化時期外語教育評說
……
第三章 世界意識的理性自覺與中國外語教育的民族化探索(1922-1949)
第四章 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總體評價
餘論 和諧語言重慶、建設精神家園:中國外語教育的文化使命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