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散文淺論

世界上古散文淺論

本書最突出的特色是它把世界上古散文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自足的系統進行觀照,從世界各地異彩紛呈的散文創作中提煉和概括出世界上古散文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其共同特徵,呈現出鮮明的文化通觀性價值。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也使全球化語境下進行世界文學研究成為可能。作者將其運用到世界上古散文研究中來。

目 錄,英文目錄,作者簡介,相關評論,

目 錄

人類精神與藝術之源——世界上古散文淺論
 龍建春
序引:一塊亟待開墾的寶地
內質篇
精神體驗:宇宙·宗教·人生
第一章 宇宙猜想
一、 神幻而理性的本體猜測
1、神幻—神話猜測
2、感性—物理猜測
3、思辨—哲理猜測
二、是我非我的人與自然
1、誰生我:人類誕生探原
2、我非我:人與自然關係發凡
第二章 宗教編碼
一、從迷惑畏懼到崇拜信仰:宗教的本質
1、“意義”核心:“神聖事物”
2、本質“所指”:恐懼信仰
二、從物形到人形:編碼的呈現
1、物形的奇異凸顯
2、物形人形的硬性組構
3、人形的大寫意
三、從信仰到理性:編碼的意向
1、即物隨心的玄想
2、頓悟盲從的信仰
3、似龍非龍的理性
第三章 生存體驗
一、境遇:災難與憂患並生
1、環境之災·人生之難:生存狀態
2、“杞人之憂”·“斯芬克斯”之患:生存意識
二、救贖:窺探與架構同步
1、生理破解·靈魂反思:生命救贖
2、協約簽訂·藍圖繪編:社會救贖
外現篇
藝術發微:敘述·解釋·論說
第四章 敘述藝術
一、本質論:“敘事”與“敘述”
1、溯源:語義·語法
2、辨性:結果·行為
二、主體論:敘述角色的扮演
1、確立角色:自然身份與敘述身份
2、飾演角色:恰如其“份”與異“體”代言
三、行為論:敘述的剪輯與表現
1、結構:情境的配置
2、情節:情境的展現
第五章 解釋藝術
一、引論:解釋·詮釋·闡釋
1、破解語義迷霧:解·詮·闡
2、追求前“學”本質:方式·學科
二、演化論:解釋的範疇
1、神話宗教解·自然哲學解
2、法律解·歷史解·文學解
三、方式論:解釋的表現
1、事實:解釋的具象化
2、訓詁:解釋的淺近化
3、義理:解釋的學術化
第六章 論辯藝術
一、自圓其說的“論”
1、天啟·異象:宗教“論”
2、訓誥·辭令·策論:世俗“論”
二、破立生髮的“辯”
1、智慧激發:對話
2、機鋒叢生:辯駁
3、玄機四伏:詭辯
附錄:
一、世界上古散文簡約系年
二、主要參考書目

英文目錄

Human Spirit and the Origin of Art
—— A Brief Talk on the World Prose of the Ancient Times
Long Jianchun
Preface :A Treasure-house to Be Urgently Explored
Interior Qualities :
Spiritual Experience: The Universe, Religions and Human Life
Chapter One Conjectures on the Universe
I. Mythical and Imaginative as well as Reasonable Ontological Conjectures
1. Myth and Imagination – Conjectures about Mythology
2. Perception – Conjectures about Innate Laws of Things
3. Philosophical Thinking – Conjectures about Philosophy
I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1. Who Is Not Me: The Origin of Man’s Birth
2. I Am Not M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hapter Two Religious Codes
I. From Perplexity and Awe to Religious Faith: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1. The Kernel of “Meaning”: “Holy Things”
2. The Essential “Referent”: “Fear Belief”
II. From the Physical Shape to the Human Shape: The Appearance of Codes
1. The Strange Projection of Objects
2. The Har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Shape with Physical Appearance
3.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Human Shape
III. From Faith to Religion: The Intention of Codes
1. Metaphysical Thinking Following Man’s Inclinations
2. Faith Resulting from Sudden Understanding and Blind Faith
3. The Ambiguous Reason
Chapter Three Survival Experience
I. Circumstances: The Coexistence of Disaster and Anxiety
1. Environmental Disaster, Human Disaster and the Condition of Existence
2. Imaginary Fears and Sphinx’s Riddles: The Consciousness of Existence
II. Redemption: The Synchronism of Prying and Structuring
1. Physiological Decoding and Spiritual Reflection: The Redemption of Human Life
2. The Signing of Agreements and the Mapping Out of Blueprints: The Redemption of the Society
Outward Appearance:
The Profound Mystery of the Arts: Its Narrative, Explanation and Exposition
Chapter Four The Narrative Art
I. Its Essence: “Narration” vs. “Recounting
1. Its Origin: Semantics vs. Grammar
2. Its Qualities: Result vs. Conduct
II. The Subject: The Playing of the Narrative Role
1.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ole: The Natural Role and the Narrative Role
2. The Playing of the Role: The Real Rol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III. The Conduct: The Montage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rrative
1. Structure: The Allocation of Circumstances
2. Plot: The Representation of Circumstances
Chapter Five The Interpretive Art
I. Introduction: Explanation, Anno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1. Demisting the Perplexities in Semantics: Explanation, Anno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2. Pursuing the Essence of Former Scholars: Methods and Disciplines
II. Evolution: The Scope of Interpretation
1. Interpretation of Mythology and Religion; Interpretation of Natural Philosophy
2. Interpretation of Laws;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
III. Methodology: Represen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1. Facts: Concrete Explanation
2. Exegesis: Plain Explanation
3.Argumentation: Academic Explanation
Chapter Six The Argumentation Art
I. Discourse That Justifies Itself
1. The Opening of Heaven and Strange Phenomenon: Religious Discourse
2. Imperial Mandate, Ci-type Writing, and Essays on Current Affairs: Secular Discourse
II. Argumentation That Destructs and Constructs
1. Intellect Stimulating: The Dialogue
2. The Incisive Debate
3. The Fantastic Sophistry
Appendices :
I. A Brief Chronology of the World Prose of the Ancient times
II. References

作者簡介

龍建春,浙江台州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史學者,從1991年至今,已在海內外發表論文等110餘篇,其曾國藩及其文學研究、古代散文研究成果被海內外學者採用,出版《隋唐簡史——華麗時代的血色畫卷》、《縱橫家語錄》、《陰陽家簡史》等著作。

相關評論

世界上古散文研究的第一塊基石
■ 周群英(河南大學 文學院
隨著文學研究視野的不斷拓展和深入,散文研究越來越受到學人的重視。最近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龍建春先生的《人類精神與藝術之源——世界上古散文淺論》(以下簡稱《淺論》)一書,就是世界上古散文研究的第一個成果,也是第一塊基石。概而言之,該書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文化通觀性、審視獨特性、內容豐富性和圖文互示性。
《淺論》一書最突出的特色是它把世界上古散文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自足的系統進行觀照,從世界各地異彩紛呈的散文創作中提煉和概括出世界上古散文發展的基本內涵及其共同特徵,呈現出鮮明的文化通觀性價值。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也使全球化語境下進行世界文學研究成為可能。《淺論》作者迅速將其運用到世界上古散文研究中來。然而在世界文學體裁中,散文是最難以把握的。上古時代是一個充滿神秘感和令人困惑的時代,世界上古散文的範疇更是十分寬泛,很難把握,除資料收集整理的困難外,對其文本內涵的理解、語言障礙的克服等等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欲對世界上古散文進行文化通觀是極其困難的。學術界雖然對上古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散文創作已有不同側面的研究,但把世界上古散文作為一個有機的自足的認識系統來探討,在散文研究領域還很罕見,也沒有專門的研究論著出版。《淺論》彌補了這一研究空白。
一般研究者在觀照世界上古散文時都非常注意各民族散文創作的不同特性,是從文化差異性的角度來切入研究的,其實“人類出於同源”,各個民族國家的散文創作在凸顯他們自身文化個性的同時,也天然存在著人類文化的共性特徵,具有鮮明的文學通約性。如何以文化通觀眼光觀照世界散文是文學研究者應該面對的重要課題。正是基於這一基本理念,《淺論》作者認為,以文化通觀性原則審視世界上古散文是“一塊亟待開墾的寶地”。作者立足全球化語境,本著“平等的胸懷、大文化的視閾、文學本體的理念、客觀的審視”的原則,“讓文本說話”為主導的思路,試圖找出世界上古散文的共同規律,對世界上古散文進行了深入解剖。《淺論》一書的這一研究視野是非常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相信它的出版,必然會對世界上古散文的通觀研究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為散文研究開墾出一片重要的學術“寶地”。
其次,作者在具體展示世界上古散文的內涵特徵時,充分考慮其創作實際,從內在精神和外在藝術表現這兩翼來展開論述,構成了此書一個自成系統的研究架構。作者首先詮釋了世界上古散文所呈現出的共同的精神內涵,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對其解剖和闡釋。作者認為,世界上古散文的共同內涵主要表現在“宇宙猜想”、“宗教編碼”、“生存體驗”三個方面,世界上古散文創作實際就是上古人類的精神之旅。在《宇宙猜想》這一章中,作者從“本體猜想”和“人與自然”兩個方面論述了上古時期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接著又從“宗教的本質”、“編碼的呈現”及其“意象”分析了先民們用宗教編碼的方式對世界的神奇探索;在第三章中,作者又從“生態”和“生存的希望”關註上古先民的生存體驗。作者把宇宙、宗教、人生(生命)作為世界上古散文的精神核心,既肯定了它們作為藝術之源的價值意義,也彰顯了人類思考之初的藝術靈動,是符合世界上古散文創作實際的。作者在詳述藝術之源後,又對其外在的三種表現形式即“敘述藝術”、“解釋藝術”、“論辯藝術”進行了解讀,從主體、結構和行為三方面探討了這種“敘述”狀況,整個論述謀篇布局周密嚴謹,不僅讓讀者可以清晰把握世界上古散文的精神特質和外顯特徵,也為進一步思考提供了一個開闊的平台。
第三,本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作者對世界上古散文研究是以高瞻遠矚的文化通觀研究為前提的,但在具體研究過程中,作者並沒有以論代史,而是“讓文本說話”,以實證分析與理論闡釋相結合。第一,學科跨度大。“該書一個突出的特性是跨學科研究”。書中涉及到了哲學、宗教、文學、法學、歷史學、醫學、農學、地理學等諸多學科。如“內質篇”第二章主要是從宗教的角度來闡釋世界上古散文的精神本質,以淺易的語言說明了宗教從物形到人形的編碼呈現過程,以及上古宗教編碼意向經歷的玄想、信仰、準理性三個階段。論述視野涉及文學時,又深入到本學科的各個門類,如古代文學、現代文學、比較與世界文學、文藝美學、語言學、民俗學等,充分體現了作者研究方法和思維的開放性。第二,時空跨度大。作為散文史時間的“上古”,作者把它的上限界定於約產生於公元前3100—公元前2680埃及的《天宇和星辰之被造》、《孟斐斯的創世說》神話故事、箴言、傳記等,下限以中西方散文為主,中國散文以曹操的散文為標誌,西方散文的下限以希臘的特圖里安烏斯及其散文為標誌。這段時期大約經歷了3400多年。這是一個漫長的文學征程,創作了許多不容置疑的散文經典。其涉及的地域範圍更為廣闊。僅在作者附錄的《世界上古散文簡約系年》中,就收錄到了包括埃及、中國、巴比倫、希伯來、印度、希臘、羅馬等十多個民族國家的材料。第三,材料收集相當系統。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文本之中,更鮮明的體現在附錄的《世界上古散文簡約系年》中。它以時間的順序對世界上古散文作了詳細梳理,材料準確,條理清晰,顯示了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
最後,就是《淺論》一書引人注目的圖文互示的表現形式。這主要是指作者在行文的過程中以插圖的形式來輔助解釋自己所要闡釋的對象,達到文圖互動的整體效果。上古時代距今遙遠,給人的只是模糊的、混沌的印象。為了給人以歷史的直觀,作者在文本中選錄了世界各地20幅插圖。作為作者的一種獨特的敘述表達形式,它不僅給讀者一種一目了然的感覺,而且“溝通了文學史、藝術史、文明史的多種領域,可以有效地誘發、刺激文化整體性的體驗和思維”,“把圖畫引入文學史研究領域,不僅是為了給文學史增添光彩,變得漂亮可觀,更重要的是開發了一份豐富而有魅力的文化資源,給文學史的意義增加了一個獨到的知識參證、生命體驗和智慧聯通的新的符號系統,新的參照系”。
總之,在世界上古散文研究領域中,像《淺論》這樣學術視野之開闊,收集資料之贍備,論述之周詳,結論之融通的論著還十分少見,正如書後所附吳笛先生的評審意見所說,“《人類精神與藝術之源》一書從內質到外現對世界上古散文文獻進行了巨觀而精深的論述。作者以藝術的起源文學文本為依據,探索宇宙的奧秘和人類的思想的形成,以及人類宇宙探索的過程。這一研究課題,極大地拓展了文學的生存空間和研究價值”。 文章來源: 《中華讀書報》 日期: 2009年1月14日 18版
高層次的散文考察和研究
—— 龍建春《世界上古散文淺論》
李正西(安徽文藝評論家)
龍建春著《人類精神與藝術之源——世界上古散文淺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是一部考察與研究世界範圍內上古散文的拓荒之作,也是一部通過散文的綜論企圖直達上古人類精神世界的力作。在科學研究的意義上,這部著作的論述和綜合是極具價值的一次巡視和探索。
著者以開闊的視野,驚人的勇氣和魄力,對世界範圍內的上古散文作了鳥瞰式的掃描,並進行了有條理而精到的分析和評論。這些分析和評論對散文理論的研究和打破散文研究的格局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其開創性的表現之一是:以“精神”作為認識散文的根本。著者以“精神”作為認識散文的根本,把除韻文之外,凡“不是出於創作需要的那種虛構的一切文本”作為認識散文的基礎。這一認識是著者眼光獨到的表現。
精神,就其本質來說是:“精者,人之氣;神者,人之守也。本其原,說其意,故曰精神。”(《淮南子·精神訓》高誘注)。高誘又認為:“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精神雖然對人的形體起支配的作用,但精神和形體互動作用,交相養護。“精神”是人的個性、性情、欲望、意識、思維、意志種種的集中體現,這樣的內涵比以“情感”作為散文的特質要廣泛深刻得多。
這種以“精神”作為散文根本內涵的認識,是改變散文理論的慣性思維的大膽舉措,是極富啟發性的開創性的努力。可以說,這一努力大大突破了以情感特徵認識散文的局限,大大突破了僅僅把散文看作是藝術的散文的局限,因而拓展了研究散文的視野,也大大拓展了認識散文的空間。
這種突破是建立在反對“以今律古”,反對用現代散文的概念對上古散文作強行界定的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把長期以來關於上古文類散文屬性這一爭論不休的問題拋在了腦後,給了上古文類一個嶄新的界定,又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其開創性的表現之二是:把“藝術”當作人類的生存意識、生存反思、生存救贖的表達。這也是具有挑戰性的突破。從本質上說,“藝術”是人的意志、意念、情感、願望甚至行為的表達。因此是可以分解的,是可以把握的,是可以採用各個不同的方式、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加以深層次的分析和論述的。著者不局限於藝術的一般層面的認識,而是按照世界上古散文的藝術表現從不自覺到略有意識或下意識,再到有意而為或有所追求的演進的歷程,緊密結合文本,依次進行敘述、解釋、論辯的藝術分析和綜合,抽繹出最為突出的特徵。論述“敘述”、“解釋”、“論辯”這三種藝術方式的本質,對其特定內涵加以辨析和闡述,彰顯出人類的生存意識、生存反思、生存救贖的表達。這就在整合和論述的層面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這部著作正是在這種考察與研究中,把散文的藝術擴展到上古散文的所有文體,在主體角色的扮演與行為的表現,解釋範疇的演化和表現、論與辯的自圓與破立等藝術方面,做出了科學的判斷,做出了條分縷析的闡述。
其開創性的表現之三是:開闊的文化視野。這就是確立“以平等的胸懷、大文化的視閾、文學本體的理念”,客觀地審視世界上古散文,“力求排除地域、民族、文化的思維定勢與偏見,努力發掘並抽象出不同區域、民族、文化背景散文的精華和整體上的共性。”著者顯然是把自己的觀察建立在人類文化沒有先進、落後種種差別的基礎之上的。無論何種文化形態都是對人類文化發展的貢獻;無論何種文化都有自身發展的規律和存在的理由。而在人類思維層面上也並非有先進、落後的種種差別,只是在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有先後次序而已。因此,這並不影響在整體上對人類表現自身的意志、意念、情感、願望甚至行為等等方面,做出共性的考察和研究。
在這樣的前提下,這種考察和研究當然不會等同於傳統的散文理論對於散文及散文藝術的分析和評論,這就必然要求採取多元化的視閾和多樣化的方法:如著者在“內質篇”的“精神體驗:宇宙、宗教、人生”中,採用了神話學、自然哲學、宗教學、人學、社會學、法學、文化史學、民俗學、原典性實證研究等等研究視角和方法;在“外現篇”的“藝術發微:敘述、解釋、論說”中,採用了敘述學、解釋學、語義學、文學發生學、比較文學等等研究視角和方法。
要做這種高層次的考察和研究,當然還需要博覽群書的功夫,當然還需要對世界上古散文的全面了解和認識,當然還需要在以“世界”為範圍的廣泛的學術動態和學術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把握。著者為此曾經大量閱讀哲學、文化學、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神話學、宗教學、文藝學、散文學等方面的書籍,僅書後開列的“主要參考書目”就達300餘種;而所作《世界上古散文簡約系年》,在細緻而又精審的努力之下,畫出了上古散文發展的大致的輪廓。
這樣努力使得《世界上古散文淺論》無論在觀念上、內容上或是在敘述方式上,都展示出新見迭出和厚重有力的風貌:
新見迭出表現在觀念上是“立足世界”。 著者力圖突破了“東方”、“西方”、“東方中心”、“西方中心”的局限,改變了中國現代以來的散文觀和西方傳統的散文體式觀,確立了以“精神”作為散文研究特定核心的主線,剔除了為文學而文學的純藝術觀念。
新見迭出表現在論述上是對世界散文及其發展史掃描的揚棄。著者拋棄了以帝王紀年的來描述文學發展的歷史性時限的慣例,而是以散文作家及其創作為依據來確立世界散文及其發展史的階段,因而把曹操(公元155-220)及其散文作為中國上古散文史的下限,這當然是一個石破天驚之論!著者的理由是:“曹操的散文從內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前代散文的某些陳舊的傳統。他現存散文150餘篇,其中令有80多篇,書、表各有20多篇,其他還有奏事、教、戒、策、序、祭文、尺牘等。”著者認為,曹操的“這些文章深受他政治、軍事的事功影響,儒、墨、道、法思想,皆被他吸收利用。在散文風格上,曹操的散文既無兩漢文章反覆說教的陳腐氣息,也不著意於文辭的鋪陳華美,而寫得極為質樸、簡練而又不乏形象。”最終的結論是:曹操的散文“既是兩漢以前散文的終結,又是魏晉以後散文新的清峻通脫風尚的開始。”又把希臘特圖里安烏斯(150-230)及其散文作為西方世界上古散文的下限,著者的理由是:特圖里安烏斯的《駁帕克西亞》等系列散文,“在開創了基督教新天地的同時,也開創了中世紀散文。”
將3400年內數量驚人、卷帙浩繁的世界上古散文及其發展,放在誕生、繁榮、轉型的框架中加以敘述和評論,顯示出清晰的輪廓和層次,揭示出內在聯繫和共通的邏輯,對此,我們不能不讚嘆著者概括的大氣包舉、分析的從容不迫、邏輯思辨的審慎與圓通。這也正是這部著作顯示厚重的主要方面。
由於是以“精神”作為這種敘述和評論的根本,所以人類在精神領域的遨遊,便成了主要的對象和目標。書中所論上古人類共通的對天地自然的認識,對社會的認識,對人類自身的認識,等等,通過散文這一技藝,來表達人類自身的意志、意念、情感、願望甚至行為等等,以致進入人類精神領域——散文誕生期所表現出來的“宇宙猜想”、散文繁榮期的“宗教編碼”、散文轉型期的“生存體驗”,便顯得遊刃有餘,厚重有力。
這其中體現在散文中的“宇宙猜想”對神話的本體猜測和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猜測,都是接觸到上古人類處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下的精神狀態的論述。這種精神狀態是那樣的豐富和昂揚:其神幻的猜測表現出上古人類的智慧和追求,且無限的通向混沌一片的大自然,嚮往太陽神驅散黑暗,照亮寰宇,創造所有事物,從而導致創世說、混沌的開天闢地說等等;其感性的猜測則表現出上古人類對宇宙間存在的事物的感知,同樣具有追求自由、追求了解自身的欲望;其思辨-哲理的猜測更表現出上古人類對誰生我、我非我的思辨,從而將人類直接推向對自我在宇宙間的位置的審視。對上古散文的這些論述的意義在於:所有內容都在著者的視野中變得清晰而富有說服力,並且上升到對上述種種猜測的理性思考,提出了當代人類面臨著上古人類同樣的問題,從而使得這種理論分析和評述更具穿透時空的力量。
這其中體現在散文中的“宗教編碼”對宗教源於“恐懼信仰”的本質的思考、對宗教編碼的各種物形的、物形人形的及物形大寫意的呈現的評述,對宗教編碼的意向中的玄想、信仰、其中包含的理性的思考,從而認為宗教的本質是“一種終極信仰體系,各種具體宗教就是這種信仰體系認識的編碼而已”,確實簡要而精到。
這其中體現在散文中的“生存體驗”著眼於上古人類對生存環境和企圖獲得救贖的內心體驗,並從上古人類的“生存狀態”、“生存意識”、“生命救贖”、“社會救贖”方面次第展開,這些論述在理性的分析上展示了上古散文的光彩。僅僅從這些命題就可以知道,沒有廣泛而深刻的哲學、文化學、歷史學和文學等等方面的準備和思考,是不能夠完成這種理性的敘述和評論的!
上述各個方面對於上古散文的精神內涵的揭示和論述,讓我們在一個高的層次上排除了對散文的傳統認識,擴大了對散文包括對上古散文的內涵和上古散文的魅力的認識。這是一個極有學術價值的貢獻。
這部著作顯示厚重的另一個主要方面,是“外現篇·藝術發微”中對藝術方面的論述。這其中對於“藝術方式”的考證、論辯與鑑別,既表現出著者廣泛而開闊的藝術眼光,又廓清了許多觀念上模糊或歧見。
例如對“敘事”和“敘述”的考證,指出“敘”(本義是一個挨一個,引申是依次序排列)與“序”(本義是隔開正堂東西的牆,借來則指空間,若果做動詞就是排次序)、“緒”(本義是抽絲,引申就是頭緒、次第)相通,暗示了時間、空間上的關聯;也考證在英語中與敘述相類似的辭彙。這樣的考證是為了說明“敘述”的本性,說明“敘述”“不僅是散文問題,也不只是個文學問題、歷史問題,而是人類共有的一種生活和精神現象,更是一種永恆的生活和精神事實。”著者這樣說,是因為在“敘述”中包含著“內視角”即“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等內容和“外視角”即敘述的對象、方式等內容在內。正是這種對“敘述”的本質的認識,使我們可以既深入地認識所敘述的對象,更可以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敘述者在文本中所注入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狀態、精神狀態以及所處時代環境和條件等等。因此,這樣的考證就是必需而深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