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慮的青春

不焦慮的青春

《不焦慮的青春》是王千馬的作品,該書於2014年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將目光放向全世界,以此來反映當下年輕人對生活的感悟與對未來的希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焦慮的青春
  • 外文名:A Solace for the Young
  • 作者:王千馬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733657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頁數:256 頁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不焦慮的青春》是一本寫中國即將進入中流砥柱的80、90後生活現狀的圖書。他們的行動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聲。《不焦慮的青春》的80、90後不局限於中國大陸,而將目光放向了全世界。中國香港地區、歐洲、非洲等的中國80、90後都有涉及。《不焦慮的青春》舉了很多真實案例,從案例中更多的是80、90後的無奈以及80、90後美好未來的展望。《不焦慮的青春》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作者簡介

王千馬,青年新生態作家,藍耳文學總編輯。已出版作品:《媒體這個圈》、《她比時尚寂寞》、《無所適從的荷爾蒙》、《一個人奮鬥》等。現致力於中國城市史和寧波幫研究。

圖書目錄

序言就是低到塵埃,也要活出花樣來
第一部分誰偷走了我們的安全感
第一章窮孩子沒有春天
第二章從拼爹到拼乾爹再拼祖宗
第三章有房人終成眷屬,有情人終成房奴
第四章沒有二百萬,難做中國人
第五章吶喊聲雖大,卻無人傾聽
第六章我們都是無頭蒼蠅
第七章80後夠苦了,90後還更慘?
第二部分從安身立命到安心立命
第八章用公共精神來為“8090”打一場翻身仗
第九章再啟蒙,做現代意義上的“國民”
第十章重拾信仰,年輕一代的“自我完善”
第十一章在橡皮中國,“8090”的“終極關懷”歸哪裡?
第十二章浮躁時代的理性,不做“劣質憤青”
第三部分草根的正能量:小人物行動派
第十三章反智時代,草根的春天
第十四章社交媒體興起,草根爭奪話語權
第十五章在水泥地上種花,投身志願服務和NGO事業
第十六章加強“自我管理”,誰說草根不可逆襲
第十七章做有常識的草根,謹防強勢話語的矇騙
第四部分全球嬰兒的公民訴求
第十八章香港能告訴你什麼
第十九章後冷戰時代青年:自由、人權、法治、民主、良知
第二十章比比更健康,外國年輕人都在乾什麼
第二十一章培養不卑不亢的精神
第二十二章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現代化”
第二十三章青年中國說
附錄那些海外的中國“8090”
第二十四章海外“8090”之現狀:依舊“Madein China”
第二十五章海外“8090”之尷尬:不想做“世界二等公民”
第二十六章海外“8090”之企盼:公平公正的社會秩序

序言

就是低到塵埃,也要活出花樣來
王千馬(內地)
最近比較煩/最近情緒很down/每天看新聞都會很想大聲尖叫/但髒話沒用大家只會嫌兇/我改變自己發現大有不同
——吳莫愁演唱《改變自己》
不要怕/不要怕/無論嚴寒或酷暑/不要怕/不要怕/無論傷痛或苦難/不要怕/不要怕
——吉克雋逸演唱 《不要怕》
這個時代給“8090”製造的落差顯然有些大。在很多人眼裡,我們這群獨生子女,是幸福的小皇帝小公主,是被父母餵養大的一代。然而,當我們被拋進社會之後,社會卻顯現出另外一種面目,迥然於和風細雨,迥然於慈愛。我們期望著直掛雲帆濟滄海,到頭來卻發現現實是死水微瀾。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資源被壟斷,貧富差距被急劇地拉大;階層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個人再努力,有時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外面的花花世界,看上去選擇很多,卻讓我們容易選擇焦慮,甚至無從選擇……我們不甘,我們不服,我們要吶喊。可是,我們吶喊聲很微弱。表面上,我們有很多表達渠道,但我們的聲音往往不是被無意淹沒,就是被有意覆蓋。
80後夠苦了,90後更慘。
曾有人將英國年輕一代稱為“iPod一代”,“iPod”不是蘋果iPod播放器,而是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壓抑的)、over-taxed(稅負過重的)、debt-ridden(債務纏身的)的縮寫。這又何嘗不是當今中國年輕一代正面臨的嚴峻問題?
我們又何嘗不是“iPod一代”?
“在夢境的邊緣中掙扎,在沉默的空氣當中蒸發,當夢想在現實中推擠……”
有人選擇了堅強。有人選擇了歌唱。
在2012年度第一屆《中國好聲音》的最終PK台上,是兩張90後的面孔,一張是長得很妖孽也很有“破壞性”的吳莫愁,一張是不太帥氣的梁博,他們憑著自己對夢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一路過關斬將,攀上了夢想的第一個巔峰。次日,我在自己的微博上這樣寫:“這是90後的勝利。在70後眼裡,80後乖張叛逆。在80後眼裡,90後無可救藥。不過,當90後的吳莫愁和梁博站在《中國好聲音》的最終PK台上,他們誰勝誰負已經不重要了。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演唱,為90後賦予了更多的正能量:我們也是有夢想的一代。”
只是,這些還不夠。我注意到,在此前“4進2”的比賽中,吳莫愁選擇了一首《改變自己》。可以說,這是90後唱給90後的心語,也是整個“8090”面對當今時代快速變遷中的紛亂與不安時,主動所作的自我宣言。
的確,髒話沒有用,以暴制暴只會讓世界更糟糕,陷入惡性循環。
那么,不如改變自己吧,你會發現結果大有不同。
改變自己,並不容易。在我主編的《一個人奮鬥·獨活與無法獨活》①一書中,幾位70後站在過來人的角度上,給了“8090'’幾聲棒喝。棒喝其實不是敲打,而是頓悟。他們認為,獨立、秩序、常識、尊嚴、綻放是當下新青年的五大關鍵字。在其中,我們說道:
我們首先得找到自我,認清價值才能張揚個性、獨立思考;其次,個
體認識有差距,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甚至國家或民族之間
不一定完全協調,所以必須具有法制意識並尊重秩序;再次,個性在秩
序規範下,我們還需要思考歷史、眼觀世界,這就是所謂常識——事實
上,尊嚴也是常識的核心價值……進而,懂得社會常識、尊嚴之後,便是
追求自我實現——個人的幸福花朵經歷自我完善的全過程之後終將綻
放——此時,世界因你而不同。
可以說,這幾大關鍵字在今天也不過時,如果我們對70後的棒喝抱以友善之心,不妨多聽聽。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80後奔赴三十而立的陣營,年歲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們對自身的生存處境,以及如何改變自己,也會有更加清晰的理性認知。我們需要指點,卻已不需要別人對自己指指點點。
所以,我更想建議大家,不妨多聽聽80後對此又是如何發聲的。
於是,便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無一例外都是80後。當然,你也可以將他們劃分到1975—1985以及1985—1995這兩個群體當中。事實上,不管如何劃分,也改變不了他們共處同樣的時代,面臨著共同的遭遇以及有著共同的奮鬥歷程這一現實。和你我一樣,這些作者也無一例外是草根出生。他們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奮鬥,雖未必打拚出人生的新天地,但也多年未曾放棄。故此,他們幸福著你我的幸福,感受著你我的不安與焦慮。在這些作者看來,我們的確是失去安全感的一代人。
焦慮是我們在這個時代的宿命。
但是我們真的就“無法獨活”了么?
沒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生活?
顯然不是。
我們要變物質上的三十而立,為精神上的三十而立。
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三十還沒權沒房沒法讓自己喜歡的女人坐在寶馬車裡,我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精氣神”。
我們需要:在這個浮躁時代里,不盲從,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別人的蜜糖有可能是自己的毒藥。
做自己,別做別人眼裡的自己。
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再啟蒙。啟蒙並不是說把你認為自己掌握的真理——好像你覺得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灌輸給別人。所謂的啟蒙是一種出走,是一種引領人們看到別樣生活的可能性,這個可能性也許是不對的,但至少讓你知道生活中其實是有別的可能性的——我們要善於發現這種可能性。
我們應該像NBA的林書豪那樣,像《中國好聲音》里的吳莫愁、梁博、吉克雋逸、金志文那樣,對夢想從來不失去信心。朋友說,《中國好聲音》以及其姐妹欄目《中國夢想秀》的成功,就是因為切準了這個時代脈搏,賣夢想。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缺少夢想的時代,但夢想從來就不曾過時。那么,在這樣一個意志不堅定也容易讓人意志不堅定的當下,我們應該正視人性中的柔軟和懦弱,同時我們也應該淬鍊它的堅韌度和硬度。有夢想就不要輕易放棄。
Just do it。
我們需要:有公共精神,不讓自己徹底陷入自我的封閉空間。我們要積極地參與當下社會的公共事務,努力推動社會的發展以及民主建設。隨著法治意識和公民意識的成長,個人對自我責任、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也應得到完善。
我們還需要:在新時代,更講傳統的良心、耐心,以及責任心……
這些都是充實我們內心力量的營養,是我們立於時代狂瀾中不倒的基石。有了它們,我們無論嚴寒或酷暑,無論傷痛或苦難,都不要怕,也不會怕。我們肉身再沉重,也能在獨活的道路上走得很遠。
如果說,以上的改變屬於精神層面,那么,另一方面,也就是在現實層面,我們也需要開始進行些許的改變。
正如本書的作者們所說,如果我們無法撬動整個地球,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撬起一塊地方?撬一塊是一塊,聚沙成塔,集小流成大流!就像《改變自己》里所唱,“改變自己,改變隔膜,改變小氣。要一直努力努力。永不放棄,才可以改變世界”。如此,我們是草根,但誰說我們就不可能華麗轉身?
我們在現實層面上的改變,可以這樣做:為這個社會分憂解難,和上層政府形成良性互動。想要實現健康的民主社會,一定要有我們這些民間的自發力量。上層的變動如果沒有我們的支持、呼應,也形成不了流動的政治生命力。
還可以這樣做:團結攜手倒逼改革——事實證明,社會上某些改革的成功,大多是民間社會轉型和個體精神復甦的結果。
當然,我們也可以沒有這樣宏大的目標和行為,那不妨老老實實做點小事——像廣州的高中生陳逸華在捷運站舉牌,收集市民簽名,呼籲市民阻止捷運翻新計畫。結果在媒體的關注下,捷運公司被迫回應公眾質疑,並最終作出讓步,表示會本著節約原則翻修,未開工的車站沒有壞的地方不會改動。
或者像青島27歲的娛樂記者潘琦,在看到因為當地政府啟動耗資40億元的“增綠計畫”,導致青島匯泉廣場的大草坪被鏟掉,成為“光溜溜的土地”,讓自己的童年記憶徹底消逝時,決定站出來,與朋友們合作,向市政府、林業部門、城建部門表達自己的意見¨_
對這樣的行為,《民主的細節》的作者劉瑜曾作此評論:這個社會上總有一批人願意當“傻子”,願意為公共利益服務,願意為公共事務去奔走。說他們理想主義也好,冒傻氣也好,他們就那樣存在著。
故唱日:“你我的熱情也能改變世界。”
感謝本書這些作者——80後的許驥、黃慧敏、楊帆、黃詩薇、王曉鵬,正是你們的主動“獻聲”,讓“8090”的形象變得清晰明快,讓我們對這個國家和時代的未來,心有期待。在進行這次寫作的過程中,許驥生了場病,但他依舊及時完稿。黃慧敏不同,是喜,因為她生了個寶寶——這是個“大工程”,但這並不影響她的完美“獻聲”。而我高興的是,在主編《無法獨活》時也有寶寶隨之降生。在此祝福這兩個寶寶,日後人生路上都能獨活。同時,我想說的是,正是有這樣日漸靠譜的80後邁入父母的行列,相信他們不會放棄擔當事業和家庭之“中流砥柱”的責任而自甘歸入“下流社會”的行列。
另外,我還要感謝同為80後的鄭渝川、諶毅兵、鄭北周、李清找以及差不多90後的楊津濤、石蘭、西木1984……儘管你們的“獻聲”因為各種原因未被收入此書,但你們卻以實際行動支持這次“8090”集體發聲的行為。
我願意在此留存一些你們的“聲音”:
城市中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固然讓孩子們缺少推己及人的意識,但另一方面卻也讓每一個孩子被迫成為獨立的個體,從而有了相對自由的空間,發展出全然不同於上一代的性格。以前獨生子女身上的問題被公眾與媒體所誇大,諸如自理能力差、交際能力差等,而積極的效應卻都被忽略了。(楊津濤)
現實社會紛擾、龐雜、多元、多變、浮躁、碎片化。人們追求成功、追求財富、追求地位,希望得到尊重,但更需追求安定。需要心的錘鍊,用內心指揮選擇,用選擇決定行動,用行動決定結果。是否獨活、能否獨活、活得如何固然取決於現實條件,更取決於內心。(鄭渝川,諶毅兵)
這個世界總充滿著惰性,尤其是當階層固化、利益固化,從上到下的改革,因為既得利益的阻攔,很難往前推進而進展緩慢的時候,我們往往能看到,草根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充當了悲情的推手。(鄭北周)
如果大家有心的話,我們還會發現,在本書的作者當中,儘管都是中國人(更準確地說是中國內地人),但是他們現在所居住的國度和地區並不相同,其中黃詩薇在美國,王曉鵬在南非,而許驥則在中國香港。從這裡也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如今的“8090”,確確實實是“全球嬰兒”——他們生在地球村,長在全球化下。這就注定著今天的“8090”,以及日後的“0809”,必須要有全球意識。所以,“8090”不僅要學會站在中國的立場來讀懂世界,還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來審視中國。
同時,要以世界的高度來審視自身。
這也就意味著,當70後聽從新中國的號召,努力讓自己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8090”面臨的則是整個世界對自身所提出的新要求。成為“四有新人”已不再是“8090”單薄的人生目標,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將為“8090”的成長注入新的內涵。如是,我們將不再限於利益,不再拿國籍、民族這樣的概念來作門戶之見,成為價值共同體。
在這裡,我要為我們這些可愛而又勢不可擋的“8090”預備掌聲。現實就是讓我們低到了塵埃,我們也會活出花樣來。在《無法獨活》第一輯的書封上,曾打出了這樣的提問:“80後別再沉默,你們該如何成為時代的驕傲?”
我相信,“8090”準會給出一個響亮的回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