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清淨施是一種佛學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清淨施
- 性質:佛學術語
不清淨施是一種佛學術語。
不清淨施是一種佛學術語。在布施的時候,未能做到施者受者與施物無實有之三輪體空境界,叫做不清淨施。 ...
《齋法清淨經》,佛教經典。簡介 著譯者不詳。一卷。主要敘述依法持齋事。謂若不依法持齋,即為不清淨,將會墮於餓鬼道中六十萬世乃至五百萬世,無論施齋者還是受齋者均皆如此。本經自《法經錄》以下均被判為偽經,故未為歷代大藏經...
戒清淨十相,瑜伽七十四卷十六頁云:云何戒清淨十相?一、發勤精進所獲財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財物而用惠施。三、離垢污物而用惠施。四、如法而施。五、如法所得而用惠施。六、息除諸惡而行惠施。七、調伏諸根而行惠施...
《史記·秦始皇本紀》:“昭隔內外,靡不清浄,施於後嗣。”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無事。”《紅樓夢》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帶了去,早清淨一日。”趙樹理 《傳家寶》三:...
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為目的,則稱為清淨施;反之則稱不清淨施。至於法施,勸人生於人天之說教,稱為世間法施;而勸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脫門),稱為出世法施。此外,關於施、施波羅蜜之區別,據優婆塞戒經卷二...
【菩薩十施】華嚴經卷二十一‘十無盡藏品’舉出,菩薩以慈悲心而行十施,即:(一)分減施,謂菩薩仁慈好行惠施,以美食先分與眾生,其後乃食,復願身中之八萬戶蟲,亦普得滿足。(二)竭盡施,謂菩薩以美食、華衣等資生之具,隨...
十施,教義名數。菩薩修行中的十種施捨。據《探玄記》卷七等,“十施”為;(1)“修習施法”,不貪著飲食等一切,先以施捨他人;(2)“最後難施法”,將自己所有的一切財物均施捨;(3)“內施法”捨身以濟眾生;(4)“外施法”,...
南無離垢佛、南無勇施佛、南無清淨佛、南無清淨施佛、南無娑留那佛、南無水天佛、南無堅德佛、南無栴檀功德佛、南無無量掬光佛、南無光德佛、南無無憂德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南無財功德佛、南無德...
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之應有態度。又稱三事皆空、三輪清淨。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輪。就布施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謂之三輪,行施後,此三輪相,不存於心,名“三輪體空”。簡介 此三輪略如下述︰(1...
是解脫分善根所攝,如佛世尊之所知見,不可稱量無礙清淨,如是所有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眾生。不住相心,不捨相心,我亦如是功德善根,悉以回施一切眾生。願皆獲得如意之手,撝空出寶,滿眾生願,富樂無盡,智慧無窮,妙法辯才...
“複次舍利弗,破戒比丘聞佛所說如是等經,心不清淨歡喜信樂,自知有過。便疑此經為我等說,不為餘人。何以故?如我等比丘在此事故。舍利弗,如是上妙無比之法,破戒比丘乃生瞋恨,於說法者心多不信。得聞如是佛所說經,違逆...
2.「南無清淨佛」位於佛陀的東方,其身黃色,右手觸地印,左手定印,持誦佛號的功德,能消過去生中,破和合僧(五無間罪之一)的罪業。3.「南無清淨施佛」位於佛陀的東南方,其身紅黃色,雙手結說法印,持誦佛的功德,能消過去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昭隔內外,靡不清浄,施於後嗣。”唐·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故夙夜孜孜,惟欲清浄,使天下無事。”《紅樓夢》第五二回:“早也是去,晚也是去,早帶了去,早清淨一日。”趙樹理 《傳家寶》三...
佛說布施經,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基本介紹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妒人所崇敬。二依時施。得三業清淨四時安隱。三常行施。得身心...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清淨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 南無...
三者能受清淨即無施者。四者所受清淨即無施者。阿難。何名能施清淨即無受者。謂由施者不取其相。即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正命清淨見亦清淨。如是具足即無施相。以無施故即無受者。若施者有所見相。即身口意三業不清...
二、法施,能為人說法,使開悟得道也。三、無畏施,一切眾生皆畏死,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使眾生無所畏也。出於智度論十一。又 一、物施,即財施也。二、供養恭敬施,信心清淨,恭敬禮拜等也。三、法施,即為人說法也。出於...
我言以清淨物不受染。若淨無者。乃用草木之葉。一用即棄。不得用木皮木肉。以其體中本有膠故。若膠若漆。以受塵故若已枯燥。本是有故。濕熱更流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聽諸比丘受施主請食及僧家常食。云何蘭若提比丘...
波羅蜜,渡(至彼岸)的梵語。很多經里也音譯成檀波羅蜜或檀度。如《菩薩本緣經》:“菩薩摩訶薩行檀波羅蜜時,不見此是福田此非福田,亦不分別多親少疑。是故菩薩若布施時,或多、或少、或好、或惡,應以一心清淨奉上,莫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