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不平衡發展
- 定義: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某些地區經濟成長迅速,某些地區經濟成長緩慢甚至衰退的現象
不平衡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某些地區經濟成長迅速,某些地區經濟成長緩慢甚至衰退的現象。部分原因在於世界經濟充滿了累積的優勢和劣勢:富國享受良性循環,窮國陷於惡性循環。惡性循環表現為:市場規模較小、剩餘太少、學...
非均衡發展主張首先發展一類或幾類有帶動性部門,通過這幾個部門的發展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非均衡發展理論對開發中國家更有合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內容 按發展階段的適用性,非均衡發展理論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無時間變數的,主要包括循環累積因果論、不平衡增長論與產業關聯論、增長極理論,...
《不平衡發展》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尼爾·史密斯,譯者是劉懷玉/付清松。內容簡介 尼爾·史密斯的這本代表作(第3版)對貧窮之於財富、工業化的城市之於衰退的農村如何塑造了景觀的不平衡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史上特定的自然與空間如何進行再生產等問題進行了基於新馬克思主義的明確闡述,從而成功...
發展不勻衡性(disequilibrium of development)是指個體發展具有的非等速、非直線的特性。表現有二。(1)同一方面的發展,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勻衡。例如,青少年兒童身高體重有兩個增長高峰,第一個出現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第二個出現在青春發育期。在高峰期,身高體重發展較其他年齡階段更為迅速。又如,青少年兒童大腦...
《不平衡發展》是202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美]尼爾·史密斯。內容簡介 尼爾·史密斯的這本代表作(第3版)對貧窮之於財富、工業化的城市之於衰退的農村如何塑造了景觀的不平衡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史上特定的自然與空間如何進行再生產等問題進行了基於新馬克思主義的明確闡述,從而成功解釋了當代有關...
不平衡發展理論的產生是由於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入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重點開發的方式,並在資源分配和財政投入上對重點產業進行傾斜的一種空間發展戰略理論。 不平衡發展理論的思想...
不平衡發展戰略是西方發展經濟學主張 的集中力量首先發展某些部分工業,帶動其 他部門發展的戰略。發展經濟學“貧困惡性循環論”認為,發 展中國家貧困的根源在於資金不足,要打破 “貧困惡性循環”,就必須注入資金。而在如何 使用資金打破“貧困惡性循環”問題上,存在 兩種不同的主張,即平衡發展戰略和不平衡 發展...
《不平衡發展:自然、資本與空間的生產》是20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尼爾·史密斯的這本代表作(第3版)對貧窮之於財富、工業化的城市之於衰退的農村如何塑造了景觀的不平衡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史上特定的自然與空間如何進行再生產等問題進行了基於新馬克思主義的明確闡述,從而成功解釋了當代有關環境、...
不平衡發展理論(unbalanced development theory)是2020年公布的經濟學名詞,出自《經濟學名詞》第一版。定義 由以赫爾希曼(A.O.Hirschma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該理論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並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最佳化配置效應。不平衡發展理論遵循了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規律,突出了重點產業和重點地區,有...
《不平衡發展——從馬克思到尼爾·史密斯》是2016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付清松。內容簡介 不平衡發展既是資本主義形成的歷史性前提,更是其倖存的結構性條件。在地理(空間)維度上,資本主義的歷程就是一部“不平衡地理髮展史”。本書以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和不平衡地理髮展理論為參照,以地理(空間)為...
區域經濟梯度轉移論是最具代表性的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理論。該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弗農等人首創,其主要內容是: 在一個大區域範圍內,由於地理環境、發展條件、歷史基礎等原因,區際間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客觀上存在經濟技術梯度。經濟創新活動所包含的新興產業、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和新管理方法的創建和運用首先...
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與“區域均衡發展戰略”相對。根據地區經濟不平衡發展的規律,有重點、有特點地發展地區經濟,而不是平均使用力量的經濟發展戰略。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戰略,即以沿海發達地區的優先發展作為撬動整個國家經濟的槓桿,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地區之間適度的經濟差距,然後有次序地...
農業缺少聯繫效應,要謀求發展,只要集中力量,把資源投入聯繫效應較大的部門,通過聯繫效應的作用,會帶動其他部門成長起來,其速度會比採取平衡增長戰略所能取得的發展還要快。不平衡增長論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起點不是全面推進,應該從某種不平衡發展起步,通過聯繫效應使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平衡。因此,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
不發達的發展論,不平衡發展理論之一。1966年由德裔學者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1929—2005)在《不發達的發展》中提出。認為,在宗主—衛星(或中心—外圍) 國際格局下,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受到依附性地位的制約,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自主發展,只能是不發達的發展,即越發展就越不發達。不已開發國家不能靠已開發國家...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指1919~1938年帝國主義各國經濟發展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發生的實力消長的劇烈變化。正文信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矛盾加劇的結果。這次戰爭不但沒有消除不平衡和矛盾,相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國的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
不平衡性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這種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因此,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現。這就是矛盾發展不平衡性的原理 各種矛盾 (1)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不同矛盾之間區分)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矛盾存在,這些矛盾的發展...
”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基本上就是按照均衡發展觀進行產業布局和國家投資的,即國家採取以實現全國經濟布局相對均衡、縮小區域經濟差異為直接目標的均衡發展戰略。(2)非均衡發展 非均衡發展又稱不平衡發展。這種發展觀承認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存在的客觀性,它的理論根據就是區域經濟發展具有...
本書依據不平衡發展理論回應社會主要矛盾,針對當前中國階層研究的理論爭辯,研究對象除已有的個體成員、社會群體外,還拓展到農村社區、網路事件和電子商務發展等,從多個層面呈現和分析當前中國不平衡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從而為均衡社會發展提供啟發。與以往的社會分析理論不同,本書從不平衡社會發展理論視角提供了一個獨特...
語言發展的不平衡規律,語言發展的普遍規律之一。語言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由於跟社會發展的聯繫各不相同,所以它們的發展速度是不平衡的。一般來說,辭彙、語義變化較快,語法、語音變化較慢。例如近幾十年來計算機科學的飛速發展,使漢語中出現了大量計算機方面的詞語,而同一時期中漢語語法和語音則沒有明顯的變化。不但...
不平衡理論有兩大表現,一是藝術領域內部的不平衡,二是整個藝術領域同社會一般發展的不平衡。在藝術本身的領域內部,某些有重大意義的藝術形式只有在藝術不發達階段上才是可能的,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劃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整個藝術領域中,藝術發展同社會發展的不...
區域經濟發展及其不平衡發展是區域經濟學最根本的問題。本書在非均質空間分析方法的基礎上以中國作為案例通過實證展開分析,並在以往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不平衡發展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認識。即不平衡發展的絕對性,以要素條件為基礎的發展觀,並將要素劃分為區域要素與非區域要素,最後提出了要素適宜度的概念,以解釋...
文化發展不平衡 ⑴ 指文化作為一個大系統,與其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經濟、社會之間的發展不成比例。表現為文化的分支如文學、藝術、哲學等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物質生產水平等不成比例的現象。
《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論》是由經濟科學出版出版的圖書,由高國力主編。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理論篇和套用篇,總計十三章。理論篇包括第一至第八章,主要從概念界定、理論流派、影響因素、模型分析、要素流動、區際貿易、結構轉換、政策體系等方面闡述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內在機理和基本特徵,力圖構建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的...
不平衡(disequilibrium),亦稱“不均衡”。與“平衡”相對。是對立面的相互排斥引起的矛盾諸方面的差別性的表現,在事物處於質變狀態中呈現尤為顯著。它反映事物發展過程中矛盾者方面的力量對比關係。因此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區分。唯物辯證法認為,不平衡與平衡是對立的統一,是事物矛盾...
增長極理論是由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1950年首次提出,該理論被認為是西方區域經濟學中經濟區域觀念的基石,是不平衡發展論的依據之一。增長極理論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平衡發展只是一種理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經濟成長通常是從一個或數個“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部門或地區傳導。因此,應選擇特定的地理空間作為增長極...
不均衡增長論,亦稱“不平衡增長論”。主張發展中國家各經濟部門和地區按一定順序或不同速度發展的理論。認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脫離原來的基礎,整個經濟過程總是不平衡的,應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一部分企業和部門,以此為動力逐漸擴大對其他部門的投資,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代表人物為辛格和赫希曼(Alhert Otto...
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理論意義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在書中,作者梳理出七個公眾關注的問題:發展不平衡、就業難、看病難、教育公平、房價過高、分配不公及腐敗。問題由來 中宣部理論局副局長周愛兵介紹,一是深入城鄉基層進行調研,了解基層黨員、幹部、民眾關心什麼問題;二是對今年兩會期間的社會熱點進行認真分析;三是認真分析、徵求網民意見。在此基礎上,組織專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