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窗集》是2010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車前子。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不寒窗集》主要內容簡介:殿堂深處的一件心形銀器。拭去灰土,時間的手。又熠熠生輝。玫瑰紅的葡萄酒色,金黃的切成薄片的麵包書頁,彼得堡的文學掌故,眾神之死和復活了的眾神。在這白銀時代里,有晚霞、櫻桃、美人的勃洛克,有淺藍之雪的布寧,有上下著樓梯的馬雅可夫斯基,有吮吸綠色乳房的葉賽寧,——現在,在20世紀末回顧中的白銀時代里,他們似乎悄然了。
車前子的散文因疏朗而淡遠,因坦然而明澈,於隨意中透著微妙,細膩而不造作,成熟而不世故。《不寒窗集》是車前子的最新隨筆作品,作者把自己放到日常世俗情景之中,真正通持一種民間心思和情懷,來體察符符民犁在這樣的精神之下恆常且又變動不居的日常價值。作者既有“先鋒性”和“實驗性”的詩歌創作經驗作後盾,又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支撐。
他的感覺既精緻又怪異,更難得的是他又關注現實和人生,在揮灑他感覺的同時,又不露聲色地把人生的感悟呈現給讀者,讓你發出會心的微笑。
作者簡介
車前子,原名顧盼,又名程予。詩人,散文家,水墨工作者。1963年舂生於蘇州,現居北京。出版有詩集《懷抱公雞的素食者》、《散裝燒酒》、《防毒》和散文隨筆集《明月前身》、《手藝的黃昏》、《偏看見》、《雲頭花朵》、《缺一角的拼貼畫》、《魚米書》、《好吃》、《品園》、《好花好天》、《茶飯思》等十九種。他的詩常常呈現不太好懂的一面,他信奉“難度寫作”;而散文往往具有閒適的特點,被認為是“明朝小品在二十一世紀的復活”。
目錄
不寒窗一集
城上不呼
儼若思
必加帚於箕上
膾炙處外,醯醬處內
臨書但有惆悵
舊貨攤
獲麟與浣花
長安無緩步
蛇化為龜,雀化為蛤
詩話雜讀
湖水年年到舊痕
熬粥讀書記
金魚與比目魚
天文館附近的植物園
手跋
手跋
不寒窗二集
戲言
殘局
秘園
郁達夫冊頁
半天涼月酒人心
乃可逕來
切蛋糕的刀
讓地主去研究梁小斌吧
不大不小,尺寸正好
食客與廚師
瞞天過海
夢遊者的肉身
在場而主動
拜蟲主義
初出江湖舊雨滂沱
進口出口,詩人讀者
記憶
文字的紀錄片
白銀時代
達里奧
紀念博爾赫斯
偏執的愛好
偏看見
2003,書讀流水
十年行樂圖
聲色與通感的旅遊
萬卷萬里
讀與寫
別裝蒜
一瓶汽水咕咕冒泡
休洗紅
花繁葦簡之書
粉綠與褐色漫漶
四隻照相機
書法的終結
不寒窗三集
《杜撰記》選
《聞雞集》選
……
文摘
夜深人靜不說,白天也安安靜靜:往日中國,多安靜啊。夜讀《禮記》,我首先這個感覺,生出愉悅。往日中國人在車上不會大聲咳嗽,不會亂伸胳膊,去城牆上玩,也不會指手畫腳、大聲疾呼。《禮記·曲禮上第一》日:地地踏“車上不廣欬,不妄指。”“登嬸樂立城不指,城上不呼。”在城牆上疾呼,會引起下面人的疑惑甚至恐慌。制定這禮儀的人,很有實際感受,不是杜撰。我青少年時期,與朋友們到古城牆上聊天,興致來了,就呼(好像還不是疾呼),這讓城牆下經過的人一陣疑惑(說不定恐慌)。如果呼在小巷,沒什麼距離,經過的人一目了然,即使疑惑也是稍縱即逝。城上呼,“居高聲自遠”,下面的人望不清楚,抬頭茫茫。有一次我們一呼,幾輛腳踏車撞在一起。這有點惡作劇了。(寫到這市腿里,我想起一個朋友,是常常同我上城牆玩的,他是我們幾個人里身體最壯的一個,歲數略大,跑來跑去都攜帶一柄鐵劍。他會氣功,手指繞著蚊帳一轉,蚊帳的四邊麥浪般翻動。他出身射地付蘇北,大學畢業後還鄉,結婚,不久就病逝了。據說工作環境極不如意,他又心事重,當初全是“計畫經濟”,下不了海;無槽可跳。他是學紡求民恥寒織的。我還記得他用一隻搪瓷茶缸喝燒酒的樣子,搪瓷茶缸上印著鮮艷欲滴的花朵。)城牆之上,估拔端黃土如沙,去年誰吐西瓜子,今年凝綠嬰兒拳頭大的西瓜。這西瓜再也不會長了,給它多少熱風與吶喊也沒用。說到瓜,《禮記·曲禮上第一》中也有禮儀,給天子削瓜,要先去皮,然後切成四塊,再橫切,最後蓋上細葛麻巾。老百姓吃瓜,不能削,不能蓋,要拿起來就啃。老百姓吃瓜去皮,就是失禮,就要治罪。我想那時候還沒有西瓜吧,也沒有香蕉吧。如果有西瓜香蕉,拿起就啃,不行吧。啃啃西瓜皮,還算清火;香蕉皮不但澀嘴難咽,據說引發便秘。“香蕉是瓜嗎?”“圓的才叫瓜。”“蘋果是圓的,為什麼不是瓜?”“結在藤上的是瓜,長在樹上的是果。”“那么‘投我以木瓜’的木瓜,明明如月長在樹上,怎么不稱之為‘木果’呢?”“反正結在藤上的是瓜……”“獼猴桃為中國原產,歷史不短,算獼猴桃瓜呢,還是算果?獼猴桃是結藤上,但我決不會認它作瓜,我想你也不會認它作瓜。”有一種說法,皮厚者瓜焉,皮薄者果焉。那么皮在不厚不薄之間的甘蔗是什麼?是樹,一棵綠色的樹?這個意象頂好,古人在甘蔗樹下跟先生一起走: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這豈止安靜,直接莊
……
偏看見
2003,書讀流水
十年行樂圖
聲色與通感的旅遊
萬卷萬里
讀與寫
別裝蒜
一瓶汽水咕咕冒泡
休洗紅
花繁葦簡之書
粉綠與褐色漫漶
四隻照相機
書法的終結
不寒窗三集
《杜撰記》選
《聞雞集》選
……
文摘
夜深人靜不說,白天也安安靜靜:往日中國,多安靜啊。夜讀《禮記》,我首先這個感覺,生出愉悅。往日中國人在車上不會大聲咳嗽,不會亂伸胳膊,去城牆上玩,也不會指手畫腳、大聲疾呼。《禮記·曲禮上第一》日:“車上不廣欬,不妄指。”“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在城牆上疾呼,會引起下面人的疑惑甚至恐慌。制定這禮儀的人,很有實際感受,不是杜撰。我青少年時期,與朋友們到古城牆上聊天,興致來了,就呼(好像還不是疾呼),這讓城牆下經過的人一陣疑惑(說不定恐慌)。如果呼在小巷,沒什麼距離,經過的人一目了然,即使疑惑也是稍縱即逝。城上呼,“居高聲自遠”,下面的人望不清楚,抬頭茫茫。有一次我們一呼,幾輛腳踏車撞在一起。這有點惡作劇了。(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朋友,是常常同我上城牆玩的,他是我們幾個人里身體最壯的一個,歲數略大,跑來跑去都攜帶一柄鐵劍。他會氣功,手指繞著蚊帳一轉,蚊帳的四邊麥浪般翻動。他出身蘇北,大學畢業後還鄉,結婚,不久就病逝了。據說工作環境極不如意,他又心事重,當初全是“計畫經濟”,下不了海;無槽可跳。他是學紡織的。我還記得他用一隻搪瓷茶缸喝燒酒的樣子,搪瓷茶缸上印著鮮艷欲滴的花朵。)城牆之上,黃土如沙,去年誰吐西瓜子,今年凝綠嬰兒拳頭大的西瓜。這西瓜再也不會長了,給它多少熱風與吶喊也沒用。說到瓜,《禮記·曲禮上第一》中也有禮儀,給天子削瓜,要先去皮,然後切成四塊,再橫切,最後蓋上細葛麻巾。老百姓吃瓜,不能削,不能蓋,要拿起來就啃。老百姓吃瓜去皮,就是失禮,就要治罪。我想那時候還沒有西瓜吧,也沒有香蕉吧。如果有西瓜香蕉,拿起就啃,不行吧。啃啃西瓜皮,還算清火;香蕉皮不但澀嘴難咽,據說引發便秘。“香蕉是瓜嗎?”“圓的才叫瓜。”“蘋果是圓的,為什麼不是瓜?”“結在藤上的是瓜,長在樹上的是果。”“那么‘投我以木瓜’的木瓜,明明如月長在樹上,怎么不稱之為‘木果’呢?”“反正結在藤上的是瓜……”“獼猴桃為中國原產,歷史不短,算獼猴桃瓜呢,還是算果?獼猴桃是結藤上,但我決不會認它作瓜,我想你也不會認它作瓜。”有一種說法,皮厚者瓜焉,皮薄者果焉。那么皮在不厚不薄之間的甘蔗是什麼?是樹,一棵綠色的樹?這個意象頂好,古人在甘蔗樹下跟先生一起走: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從長者而上丘陵,則必鄉長者所視。登城不指,城上不呼。這豈止安靜,直接莊
……